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558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02
本申请涉及转化工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其包括干燥塔、第一换热器组、转化器组、第二换热器组和吸收塔,干燥塔与第一换热器之间连接有输入管,第一换热器组与转化器组之间连接有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转化器组与第二换热器组之间连接有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出气管,第一换热器组、第二换热器组与吸收塔之间均连接有输出管,吸收塔通过回气管与第二换热器组连接,转化器组包括第一转化器和第二转化器,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上连接有三通管,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出气管上也连接有三通管,三通管的支管与第一转化器、第二转化器连接,本申请具有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效率的效果。二氧化硫的转化效率的效果。二氧化硫的转化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转化工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的发展,冶炼、钢铁、电厂、废酸裂解0.5—3万吨/年制酸小项目越来越多,国家对环保尾气排放SO2指标要求日趋严格。目前硫化物的转化处理一般包括两次转化工艺,一次转化分为三段,三段转化后接着第一次吸收,二次转化分为两段,两段转化后接着第二次吸收。
[0003]公告号为CN111268653A的中国专利一种节能含硫烟气制硫酸转化装置,包括依次联通的干燥塔、鼓风机,其出气口依次联通第一换热器、预转化换热器,预转化换热器的入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的出气口,其出气口分别联通转化器的预转化段和转化器一段,气体经第一换热器降温后,经管道联通至转化器二段的进气口;省煤器I,其进气口连接转化器二段的出气口,出气口连接转化器三段的入气口;余热锅炉,其进气口连接转化器三段的出气口,其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吸收塔。原料气二氧化硫浓度提高,设备规格减小,单位产能投入降低,转化工艺流程短,节省了管理成本和人员成本;在转化工艺中,由于二氧化硫气体浓度的提高,使得转化反应余热增加,利用余热锅炉充分回收了转化余热。
[0004]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二氧化硫进行转化时,转化器中育转化段、转化器一段、转化器二段和转化器三段中的催化剂,随着转化器的长期使用,催化剂逐渐减少,从而使得转化器的转化效率下降,此时需要对转化器内的催化剂进行更换,更换催化剂需要中断整个转化装置,更换时间较长,从而降低了二氧化硫转化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包括干燥塔、第一换热器组、转化器组、第二换热器组和装有水的吸收塔,所述干燥塔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干燥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连接有输入管,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与所述转化器组之间连接有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所述转化器组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之间连接有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一换热器组、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上均连接有输出管,所述输出管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组、所述第二换热器组的一端与所述吸收塔连接,所述吸收塔通过回气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连接,所述吸收塔上连接有排气管,所述转化器组包括第一转化器和第二转化器,所述第一转化器和所述第二转化器内设置有催化剂层,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组的端部连接有三通管,所述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出气管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组的端部也连接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支管与所述第一转化器、所述第二转化器连接,所述三通管的支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三通管上支管上的阀门,打开与第一转化器连接的阀门,关闭与第二转化器连接的阀门,通过进气口将二氧化硫输入干燥塔进行除水处理,除水后的二氧化硫进入第一换热器组加热升温至425摄氏度后进入第一转化器,二氧化硫在第一转化器中的催化剂层的促进作用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和部分未反应的二氧化硫混合气体条通过第一出气管回到第一换热器组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气体进入吸收塔,三氧化硫与吸收塔内的水反应生成硫酸,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的过程中会放热,从而使得进入吸收塔的部分三氧化硫分解为二氧化硫与氧气,再将吸收塔内的二氧化硫输入第二换热器组进行加热,加热后的二氧化硫输入第一转化器进行二次转化为三氧化硫,二次转化后的三氧化硫再次回到第二换热器组进行降温输入吸收塔生成硫酸,最后脱硫气体从排气管排出,从而完成二转二吸的转化过程。
[0008]当第一转化器内的催化剂层需要进行更换时,关闭与第一转化器连接的阀门,开启与第二转化器连接的阀门,第一转化器和第二转化器可以交替轮换使用,从而使得二氧化硫转化过程正常运行,操作者便于对第一转化器中的催化剂层进行更换处理,相较于中断整个转化装置对转化器中的催化剂进行更换,提高了二氧化硫转化效率。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化器、所述第二转化器均包括筒体、密封盖和用于连接所述催化剂层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与所述筒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催化剂层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催化剂层相互平行间隔设置。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架从筒体内拆卸下来,从而便于对催化剂层进行处理。
[0011]可选的,所述安装架包括支架和与所述催化剂层可拆卸连接的安装框,所述安装框沿竖直方向连接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框上至少设置有两个安装口,所述安装框上通过安装口转动连接有螺母块,所述筒体的底部连接有与所述安装口对应设置的螺杆和用于驱动所述螺杆转动的驱动源,所述螺杆的轴向与所述筒体的轴向一致,所述螺母块套设在螺杆上并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源驱动螺杆转动,螺母块沿螺杆的轴向移动,从而便于将安装架从筒体内取出。
[0013]可选的,所述筒体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调节腔,所述筒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框相对设置的卡口,所述安装腔上与所述卡口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弹槽,所述弹槽的底部通过弹性件连接有插杆,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口相对设置的通口,所述安装框上设置有插槽,当所述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插杆远离弹性件的一端贯穿所述通口和所述卡口并插设在所述插槽内,所述插杆靠近弹性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弹槽内。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口与卡口交错设置时,挡板盖设在卡口上,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插杆与挡板远离卡口的侧壁相抵,移动挡板,将挡板移动至通口与卡口相对的位置后,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插杆贯穿通口、卡口,插设在插槽内,从而提高了安装框、催化剂层在筒体内的稳定性。
[0015]可选的,竖直方向上位于下方的所述安装框上连接有第一蜗杆,所述筒体的侧壁靠近底部的位置上转动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筒体并位于所述调节腔内,所述连接轴的端部连接有涡轮,所述挡板上连接有第二蜗杆,所述涡轮与所述第一蜗杆、所述
第二蜗杆啮合。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架朝向筒体底部移动,第一蜗杆与涡轮啮合,第一蜗杆朝向筒体底部移动,第一蜗杆带动涡轮转动,在连接轴的传动下,调节腔内的涡轮转动,第二蜗杆和挡板移动。
[0017]可选的,所述安装架上连接有阻板,所述阻板位于相邻的所述催化剂层之间。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板的设置减缓了气体通过相邻催化剂层之间的速度,从而使得气体与催化剂层充分接触,提高了二氧化硫的转化效率。
[0019]可选的,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保温层。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的设置减小了二氧化硫气体在通体内流动时温度的散失,提高了二氧化硫在筒体内的转化效果。
[0021]可选的,所述输入管上连接有增氧管道,所述干燥塔上也连接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一个支管与所述输入管连接,另一个支管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包括干燥塔(1)、第一换热器组(2)、转化器组(3)、第二换热器组(4)和装有水的吸收塔,所述干燥塔(1)上设置有进气口(9),所述干燥塔(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连接有输入管(7),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与所述转化器组(3)之间连接有第一进气管(15)和第一出气管(16),所述转化器组(3)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4)之间连接有第二进气管(20)和第二出气管(21),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所述第二换热器组(4)上均连接有输出管(22),所述输出管(22)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所述第二换热器组(4)的一端与所述吸收塔连接,所述吸收塔通过回气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4)连接,所述吸收塔上连接有排气管(23),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器组(3)包括第一转化器(25)和第二转化器(26),所述第一转化器(25)和所述第二转化器(26)内设置有催化剂层(29),所述第一进气管(15)和第一出气管(16)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的端部连接有三通管(8),所述第二进气管(20)和第二出气管(21)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组(4)的端部也连接有三通管(8),所述三通管(8)的支管与所述第一转化器(25)、所述第二转化器(26)连接,所述三通管(8)的支管上均设置有阀门(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化器(25)、所述第二转化器(26)均包括筒体(27)、密封盖(28)和用于连接所述催化剂层(29)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与所述筒体(27)可拆卸连接,所述催化剂层(29)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催化剂层(29)相互平行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氧化硫多级循环高效转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支架(32)和与所述催化剂层(29)可拆卸连接的安装框(31),所述安装框(31)沿竖直方向连接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框(31)上至少设置有两个安装口,所述安装框(31)上通过安装口转动连接有螺母块(41),所述筒体(27)的底部连接有与所述安装口对应设置的螺杆(42)和用于驱动所述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一宁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永祥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