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真空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4996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干式真空泵,包括第一螺旋转子和第二螺旋转子,第一螺旋转子具有第一枢轴、第一前齿叶、第二前齿叶及第一后齿叶,第一前齿叶沿着第一枢轴螺旋延伸有第一前螺齿部及第一前齿槽,与第二前齿叶沿着第一枢轴螺旋延伸有第二前螺齿部及第二前齿槽,第一前螺齿部与第二前螺齿部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第一枢轴;第二螺旋转子具有第二枢轴、第三前齿叶、第四前齿叶及第二后齿叶,且第三前齿叶沿着第二枢轴螺旋延伸有第三前螺齿部及第三前齿槽,与第四前齿叶沿着第二枢轴螺旋延伸有第四前螺齿部及第四前齿槽,第三前螺齿部与第四前螺齿部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第二枢轴。改善动平衡、提高转速、提升处理气量、方便加工成形、提升量产效率。提升量产效率。提升量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干式真空泵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干式真空泵。

技术介绍

[0002]真空泵的使用主要是将气体吸入并排出,形成连接腔体产生负压的泵,真空泵的种类很多种,例如正排量的干式真空泵,其主要是有两轴型的螺杆泵,该壳体具有吸入口与排出口,而该壳体由一对转子同步反向旋转来将气体由吸入口往排出口移送。目前市面上的干式真空泵主要区分有单叶螺旋转子与双叶螺旋转子,而单叶螺旋转子先天性即为质量偏心的几何构型,所以垂直于旋转轴的截面上,其形心并未与旋转轴重合,所以易有整体不平衡及机体运转异常振动的状况发生,而业者为了解决平衡的问题,所使用方式是通过动平衡机于转子旋叶上除料减重,而此作法虽然可以改善动平衡,但相对的其真空泵也会因为其孔洞使气密效果变差,并且在制造上也增加了多余的工时与施工成本,反观全段叶型为双叶螺旋的转子,虽然可以有效达到良好的旋转动平衡等级,但全段双叶螺旋的转子设计容易导致在排气段的螺旋齿型深宽比会过高,导致齿型的加工刀具柄径受限,进而造成加工上的困难。
[0003]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创作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干式真空泵。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干式真空泵,其特点在于,其包括:
[0007]一第一螺旋转子,所述第一螺旋转子具有一第一枢轴、一第一前齿叶、一第二前齿叶及一第一后齿叶,所述第一枢轴具有一第一进气前端及一第一出气后端,而所述第一前齿叶与所述第二前齿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前端位置处,且所述第一前齿叶沿着所述第一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一前螺齿部及一第一前齿槽,而所述第二前齿叶沿着所述第一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二前螺齿部及一第二前齿槽,并所述第一前螺齿部与所述第二前螺齿部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所述第一枢轴上,所述第一前齿槽与所述第二前齿槽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所述第一枢轴上,所述第一后齿叶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后端位置处,且所述第一后齿叶沿着所述第一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一后螺齿部,所述第一后螺齿部间形成有一第一后齿槽;以及
[0008]一第二螺旋转子,所述第二螺旋转子具有一第二枢轴、一第三前齿叶、一第四前齿叶及一第二后齿叶,所述第二枢轴具有一第二进气前端及一第二出气后端,而所述第三前齿叶与第所述四前齿叶均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前端位置处,且所述第三前齿叶沿着所述第二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三前螺齿部及一第三前齿槽,而所述第四前齿叶沿着所述第二枢轴
螺旋延伸有一第四前螺齿部及一第四前齿槽,并所述第三前螺齿部与所述第四前螺齿部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所述第二枢轴上,所述第三前齿槽与所述第四前齿槽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所述第二枢轴上,所述第一前螺齿部接合所述第四前齿槽与所述第一前齿槽接合所述第三前螺齿部,所述第二前螺齿部接合所述第三前齿槽与所述第二前齿槽接合所述第四前螺齿部,所述第二后齿叶设置于所述第二后端位置处,且所述第二后齿叶沿着所述第二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二后螺齿部,所述第二后螺齿部间形成有一第二后齿槽,所述第一后螺齿部接合所述第二后齿槽与第一后齿槽接合所述第二后螺齿部。
[0009]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前螺齿部与所述第二前螺齿部相互间隔且沿着所述第一枢轴往所述第一出气后端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三前螺齿部与所述第四前螺齿部相互间隔且沿着所述第二枢轴往所述第二出气后端方向螺旋延伸。
[0010]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前螺齿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后螺齿部的末端相互延伸连接,所述第三前螺齿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二后螺齿部的末端相互延伸连接。
[0011]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前螺齿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后螺齿部的末端间形成有一第一延伸空间,所述第三前螺齿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二后螺齿部的末端间形成有一第二延伸空间。
[0012]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前螺齿部及所述第二前螺齿部所形成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后螺齿部所形成的外径,所述第三前螺齿部及所述第四前螺齿部所形成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后螺齿部所形成的外径。
[0013]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前螺齿部及所述第二前螺齿部所形成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后螺齿部所形成的外径,所述第三前螺齿部及所述第四前螺齿部所形成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二后螺齿部所形成的外径。
[0014]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前齿槽与所述第二前齿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后齿槽的宽度,所述第三前齿槽与所述第四前齿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后齿槽的宽度。
[0015]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前齿叶与所述第二前齿叶的齿形相同,所述第三前齿叶与所述第四前齿叶的齿形相同。
[0016]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前齿叶与所述第二前齿叶的齿形不同。
[0017]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三前齿叶与所述第四前齿叶的齿形不同。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本技术的干式真空泵,通过其双前叶螺旋配合单后叶的配置设计,以达到可改善动平衡、可提高转速、提升处理气量、方便加工成形、提升量产效率的功效。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干式真空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干式真空泵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干式真空泵的前螺齿部与后螺齿部间具有延伸空间的实施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干式真空泵的前螺齿部与后螺齿部不同外径的实施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干式真空泵1
[0026]第一螺旋转子2
[0027]第一枢轴21
[0028]第一进气前端211
[0029]第一出气后端212
[0030]第一前齿叶22
[0031]第一前螺齿部221
[0032]第一前齿槽222
[0033]第二前齿叶23
[0034]第二前螺齿部231
[0035]第二前齿槽232
[0036]第一后齿叶24
[0037]第一后螺齿部241
[0038]第一后齿槽242
[0039]第一延伸空间25
[0040]第二螺旋转子3
[0041]第二枢轴31
[0042]第二进气前端311
[0043]第二出气后端312
[0044]第三前齿叶32
[0045]第三前螺齿部321
[0046]第三前齿槽322
[0047]第四前齿叶33
[0048]第四前螺齿部331
[0049]第四前齿槽332
[0050]第二后齿叶34
[0051]第二后螺齿部341
[0052]第二后齿槽342
[0053]第二延伸空间35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
[005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式真空泵,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第一螺旋转子,所述第一螺旋转子具有一第一枢轴、一第一前齿叶、一第二前齿叶及一第一后齿叶,所述第一枢轴具有一第一进气前端及一第一出气后端,而所述第一前齿叶与所述第二前齿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前端位置处,且所述第一前齿叶沿着所述第一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一前螺齿部及一第一前齿槽,而所述第二前齿叶沿着所述第一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二前螺齿部及一第二前齿槽,并所述第一前螺齿部与所述第二前螺齿部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所述第一枢轴上,所述第一前齿槽与所述第二前齿槽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所述第一枢轴上,所述第一后齿叶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后端位置处,且所述第一后齿叶沿着所述第一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一后螺齿部,所述第一后螺齿部间形成有一第一后齿槽;以及一第二螺旋转子,所述第二螺旋转子具有一第二枢轴、一第三前齿叶、一第四前齿叶及一第二后齿叶,所述第二枢轴具有一第二进气前端及一第二出气后端,而所述第三前齿叶与第所述四前齿叶均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前端位置处,且所述第三前齿叶沿着所述第二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三前螺齿部及一第三前齿槽,而所述第四前齿叶沿着所述第二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四前螺齿部及一第四前齿槽,并所述第三前螺齿部与所述第四前螺齿部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所述第二枢轴上,所述第三前齿槽与所述第四前齿槽相互间隔螺旋延伸于所述第二枢轴上,所述第一前螺齿部接合所述第四前齿槽与所述第一前齿槽接合所述第三前螺齿部,所述第二前螺齿部接合所述第三前齿槽与所述第二前齿槽接合所述第四前螺齿部,所述第二后齿叶设置于所述第二后端位置处,且所述第二后齿叶沿着所述第二枢轴螺旋延伸有一第二后螺齿部,所述第二后螺齿部间形成有一第二后齿槽,所述第一后螺齿部接合所述第二后齿槽与第一后齿槽接合所述第二后螺齿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真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庆峰林敬渊付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汉钟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