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组培盒的罩体及无菌组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1266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无菌组培盒的罩体,用以和用于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一无菌组培盒相互组合,从而遮盖所述无菌组培盒的一第一开口,且包括:一结合件、一过滤件以及一可拆式遮盖件,其中所述结合件用以结合至所述无菌组培盒的所述第一开口,且所述过滤件是设置在所述结合件ㄒ上并遮盖所述结合框的第二开口。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设计,所述过滤件之上是设有一第三开口,且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过滤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三开口。依此设计,在组织培育成幼苗之后,若需要对幼苗进行分装或是加工之时,操作员或是机械手臂仅需打开所述可拆式遮盖件以露出所述过滤件上的第三开口,就可通过所述第三开口进行相关作业,从而降低幼苗受感染的风险。感染的风险。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菌组培盒的罩体及无菌组培装置
[0001]
:本技术是涉及植物组织培养的
,尤指一种无菌组培盒的罩体及无菌组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已知,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将植物体的部分细胞或组织与母体分离,在适当的条件下加以培养,使它们能够生长、发育、分化与增殖的技术。原理是来自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分化能力,也就是植物体内的某一类细胞,能够独立发育并且分化成为完整的植物成体。
[0003]熟悉植物组织培养(业界惯称“组培”)的操作员必然知道,组培的作业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0004](1)取植物的组织/切片放到一无菌的塑胶盒或烧瓶(在此统称“无菌组培盒”)进行培育;
[0005](2)培育成幼苗后,转移集中至另一个无菌组培盒11a之中(参考图1示图);以及
[0006](3)等待下一阶段的分装及育苗。
[0007]换句话说,如图1所示的无菌组培盒11a是用于植物的组织培育或是其幼苗的等待分装。
[0008]更详细地说明,植物的组织培育必须在一个低菌/无菌的环境(例如:无尘室)之中进行,以确保通过组织培育生长的幼芽不会被细菌所感染。可惜的是,实务经验显示,在幼苗分装且运送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中,幼苗并非处在无菌/低菌环境,因而被细菌所感染。为了解决此一问题,如图2所示,现有作法会直接在所述无菌组培盒11a之上盖上一个密封盖12a,从而使幼苗完全与外界隔绝。然而,不透气的密封盖12a反而造成容置在所述无菌组培盒11a 之内的幼苗无法呼吸。再者,下一阶段的操作员需要打开密封盖12a,才得以对幼苗进行下一阶段的动作(如:分装、运送),非常不方便。
[0009]鉴于前述缘由,本技术的创作人是极力加以研究创作,而终于研发完成一种无菌组培盒的罩体及无菌组培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菌组培盒的罩体,用以和用于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一无菌组培盒相互组合,从而遮盖所述无菌组培盒的一第一开口,且包括:一结合件、一过滤件以及一可拆式遮盖件,其中所述结合件(例如:一结合框)用以结合至所述无菌组培盒的所述第一开口,且所述过滤件是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结合框的第二开口。依据本技术的设计,所述过滤件之上是设有一第三开口,且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过滤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三开口。依此设计,在组织培育成幼苗之后,若需要对幼苗进行分装或是加工之时,操作员或是机械手臂仅需打开所述可拆式遮盖件以露出所述过滤件上的第三开口,就可通过所述第三开口进行相关作业,从而降低幼苗受感染的风险。
[0011]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所述无菌组培盒的罩体的一实施例,其用以和一无菌组培盒相互组合从而遮盖所述无菌组培盒的一第一开口,且包括:
[0012]一结合件,用以结合至所述第一开口,且具有一第二开口;
[0013]一过滤件,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二开口,且所述过滤件之上是设有一第三开口;以及
[0014]一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过滤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三开口;
[0015]其中,所述可拆式遮盖件和所述过滤件皆具有一过滤结构,从而具有过滤功能。
[0016]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过滤结构包括:
[0017]一外层,是为一具拨水功能的不织布层;
[0018]一中间层,贴合所述外层,且是为可阻隔尘霾、病毒及细菌的一熔喷不织布层;以及
[0019]一内层,贴合所述中间层,且是为一复合纤维不织布层。
[0020]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三开口处是设有一结合环,利于所述可拆式遮盖件通过一毡粘件而贴附在所述结合环,从而使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二开口。
[0021]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三开口处是设有一结合环,且所述结合环的表面是设有一嵌槽。
[0022]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可拆式遮盖件的底面设有一嵌环,且借由使所述嵌环嵌入所述嵌槽而使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贴附在所述结合环,从而使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二开口。
[0023]并且,本技术同时提出一种无菌组培装置,其中,包括:
[0024]一无菌组培盒,具有一第一开口;以及
[0025]一罩体,包括:
[0026]一结合件,用以结合至所述无菌组培盒的所述第一开口,且具有一第二开口;
[0027]一过滤件,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二开口,且所述过滤件之上是设有一第三开口;及
[0028]一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过滤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三开口;
[0029]其中,所述可拆式遮盖件和所述过滤件皆具有一过滤结构,从而具有过滤功能。
[0030]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过滤结构包括:
[0031]一外层,是为一具拨水功能的不织布层;
[0032]一中间层,贴合所述外层,且是为可阻隔尘霾、病毒及细菌的一熔喷不织布层;以及一内层,贴合所述中间层,且是为一复合纤维不织布层。
[0033]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三开口处是设有一结合环,利于所述可拆式遮盖件通过一毡粘件而贴附在所述结合环,从而使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二开口。
[0034]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三开口处是设有一结合环,且所述结合环的表面是设有一嵌槽。并且,所述可拆式遮盖件的底面设有一嵌环,且借由使所述嵌环嵌入所述嵌槽而使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贴附在所述结合环,从而使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二开口。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公知的一种无菌组培盒的立体图;
[0036]图2为公知的一无菌组培盒与一密封盖立体图;
[0037]图3为显示本技术的一种无菌组培装置的分解图;
[0038]图4为显示本技术的一种无菌组培装置的立体图;
[0039]图5为本技术的无菌组培盒的罩体的第一立体图;以及
[0040]图6为本技术的无菌组培盒的罩体的第二立体图。
[0041]附图标记:
[0042]11a:无菌组培盒
[0043]12a:密封盖
[0044]1:无菌组培装置
[0045]11:无菌组培盒
[0046]111:第一开口
[0047]12:罩体
[0048]121:结合件
[0049]1211:第二开口
[0050]122:过滤件
[0051]1221:第三开口
[0052]123:可拆式遮盖件
[0053]1231:嵌环
[0054]124:结合环
[0055]1241:嵌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无菌组培盒的罩体及无菌组培装置,以下将配合附图,详尽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
[0057]请参阅图3,其显示本技术的一种无菌组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菌组培盒的罩体,用以和一无菌组培盒相互组合从而遮盖所述无菌组培盒的一第一开口,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结合件,用以结合至所述第一开口,且具有一第二开口;一过滤件,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二开口,且所述过滤件之上是设有一第三开口;以及一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过滤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三开口;其中,所述可拆式遮盖件和所述过滤件皆具有一过滤结构,从而具有过滤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组培盒的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一外层,是为一具拨水功能的不织布层;一中间层,贴合所述外层,且是为可阻隔尘霾、病毒及细菌的一熔喷不织布层;以及一内层,贴合所述中间层,且是为一复合纤维不织布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组培盒的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处是设有一结合环,利于所述可拆式遮盖件通过一毡粘件而贴附在所述结合环,从而使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二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组培盒的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处是设有一结合环,且所述结合环的表面是设有一嵌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菌组培盒的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式遮盖件的底面设有一嵌环,且借由使所述嵌环嵌入所述嵌槽而使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贴附在所述结合环,从而使所述可拆式遮盖件设置在所述结合件之上并遮盖所述第二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能定汪震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震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