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0184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属于电动摩托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摩托车电机冷却装置散热效果不足的技术问题。本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摩托车包括变速箱体和呈筒状且横向设置的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的一端伸出所述变速箱体,冷却结构包括位于电机壳体外端后方且板面朝前的兜风板,所述兜风板与电机壳体后侧表面之间形成上下贯通且供气流通过的冷却风道,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变速箱体的内腔中,该变速箱体内腔转动连接有横向设置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位于电机壳体的侧部,该连接轴上设有径向凸起的甩油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电机有更优更可靠的散热冷却效果。明对电机有更优更可靠的散热冷却效果。明对电机有更优更可靠的散热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摩托车
,涉及一种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摩托车是摩托车的一种,用电瓶来驱动电机代替发动机行驶。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由驱动电动机、电源和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装置等组成。电动摩托车的其它装置基本与内燃机的相同。与发动机相似,电动摩托车的电机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散热,以保证电机稳定可靠运行。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10246487U的专利公开一种电动摩托车内置电机冷却装置,包括箱体、电机、机油泵和机油喷嘴;所述机油泵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机油入口,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机油出口;所述机油出口的内侧与机油泵相连,所述机油出口的外侧通过管道与散热器的入口相连;所述机油入口的内侧与机油喷嘴相连,所述机油入口的外侧通过管道与散热器的出口相连;所述机油喷嘴上设有若干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
[0004]上述结构通过油泵结合喷油嘴对电机进行冷却,但依靠机油负担整个电机的散热工作,需要独立的机油散热系统,且往往难以满足电机的散热需求,导致散热效果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升对摩托车电机的散热冷却效果。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摩托车包括变速箱体和呈筒状且横向设置的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的一端伸出所述变速箱体,冷却结构包括位于电机壳体外端后方且板面朝前的兜风板,所述兜风板与电机壳体后侧表面之间形成上下贯通且供气流通过的冷却风道,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变速箱体的内腔中,该变速箱体内腔转动连接有横向设置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位于电机壳体的侧部,该连接轴上设有径向凸起的甩油部。
[0008]电动摩托车的电机壳体用于容置电机部件,电机壳体横向设置利于使电机的输出方向设计与原发动机输出方向一致;通过设置电机壳体的一端固设于变速箱体内腔中民兵在变速箱体内设置可转动的连接轴,并在连接轴上设置甩油部,甩油部可为柱状或勺状等能带动机油飞溅的形状,而另一端伸出变速箱体并在该端后方设置与变速箱体相连的兜风板,使兜风板与电机壳体后侧表面之间形成上下贯通的冷却风道,这样电机壳体位于变速箱体内腔的一端在甩油部随连接轴摆动时使机油在变速箱体内飞溅,飞溅的机油可对电机壳体进行冷却,进而实现对该端的冷却效果,而提示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外界气流可对电机壳体的外端进行散热,实现对电机两端的同步散热,兜风板对流过电机壳体表面的气流进行引导,使气流在冷却风道内竖向流动而对电机壳体后侧表面进行风冷散热,提升散热
效果,也同时对该处被电机壳体遮挡的变速箱体进行风冷,进而降低内部机油的温度,这样充分结合机油冷却和风冷实现对电机产生更优更可靠的散热冷却效果。
[0009]在上述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电机壳体的底部靠近该变速箱体内腔的底面布置。这样可使电机壳体的底部部分直接浸泡至机油液面下,实现对电机的直接换热冷却,保证冷却效果。
[0010]在上述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变速箱体内转动连接有横向布置的主轴和副轴,所述主轴和副轴沿摩托车纵向间隔且能传动啮合,所述主轴位于所述副轴和电机壳体之间,所述连接轴位于副轴的下方且与该副轴传动啮合。变速箱体的主轴用于与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副轴将动力输出与主轴可啮合传动,这样主轴靠近电机壳体保证布局紧凑,连接轴由副轴带动可保证在摩托车工作时连接轴始终保持工作,能进行持续的冷却。
[0011]在上述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副轴沿纵向与所述变速箱体的内腔侧壁相邻布置。这样甩油部朝靠近副轴的变速箱体内壁甩动机油时能拍打形成油雾充分对靠近的副轴进行润滑,而在副轴与主轴啮合传动时也完成对主轴的润滑,同时副轴远离电机壳体使其下方的机油具有更低的温度,这样形成的油雾自下而上沿变速箱体内腔顶部到达电机壳体处时可对电机壳未浸泡的外壁进行更好的冷却。
[0012]在上述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甩油部呈管状且该甩油部上具有沿轴向设置的缺口,所述缺口与该甩油部的内腔连通。这样利于甩油部伸出机油时机油自缺口进入甩油部内,提升甩油部朝上甩动时机油量,提升润滑和冷却效果。
[0013]在上述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变速箱体的内腔底面与所述电机壳体的底部外壁之间形成绕该电机壳体外周布置的冷却油腔,部分所述冷却油腔位于所述电机壳体的前侧。这样冷却油腔内的机油可充分对该端电机壳体的底部及前侧进行换热冷却,保证冷却效果。
[0014]在上述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电机壳体的外表面具有绕周向间隔布置的散热筋,散热筋沿所述电机壳体的轴向设置。这样散热筋在提升散热面积的同时,还可平衡电机轴向两端的温度差异,使风冷和油冷协作换热实现更均匀的冷却效果。
[0015]在上述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兜风板包括上端朝前倾斜的引风板,所述引风板的上端高于电机壳体的顶部。这样自上方流过电机壳体的气流可向后朝引风板流动,并受引风板导向顺畅朝下流动,利于减少气流速度损失,保证换热效果。
[0016]在上述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兜风板的下端处具有下端朝前倾斜的导流板。这样导流板可使兜风板处的气流在能在更靠近电机壳体的出口流出,以充分吸收电机壳体背风面的热量,提升换热均匀效果。
[0017]在上述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兜风板的中部具有朝前拱起的凸起部;所述兜风板上具有竖向设置且朝前延伸的外罩板,所述兜风板连接于所述外罩板的内侧,所述外罩板沿横向与所述冷却风道的位置正对。这样兜风板中部的凸起部与电机壳体之间可形成缩口结构,提升该区域气流的局部流速,并使气流充分靠近电机壳体进行热交换,提升冷却换热效果;外罩板可对兜风板处的气流形成限制,减少气流自横向的逃逸,进而提升气流的换热效果。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如下:
[0019]本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中电机壳体位于变速箱体内腔的一端在甩油部随连接
轴摆动时使机油在变速箱体内飞溅,飞溅的机油可对电机壳体进行冷却,进而实现对该端的冷却效果,而提示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外界气流可对电机壳体的外端进行散热,实现对电机两端的同步散热,兜风板对流过电机壳体表面的气流进行引导,使气流在冷却风道内竖向流动而对电机壳体后侧表面进行风冷散热,提升散热效果,也同时对该处被电机壳体遮挡的变速箱体进行风冷,进而降低内部机油的温度,这样充分结合机油冷却和风冷实现对电机更优更可靠的散热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实施例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5是本实施例隐藏主轴和副轴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0025]图6是图5中的A部放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摩托车包括变速箱体(2)和呈筒状且横向设置的电机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1)的一端伸出所述变速箱体(2),冷却结构包括位于电机壳体(1)外端后方且板面朝前的兜风板(3),所述兜风板(3)与电机壳体(1)后侧表面之间形成上下贯通且供气流通过的冷却风道(8),所述电机壳体(1)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变速箱体(2)的内腔中,该变速箱体(2)内腔转动连接有横向设置的连接轴(4),所述连接轴(4)位于电机壳体(1)的侧部,该连接轴(4)上设有径向凸出的甩油部(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1)的底部靠近该变速箱体(2)内腔的底面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体(2)内转动连接有横向布置的主轴(6)和副轴(7),所述主轴(6)和副轴(7)沿摩托车纵向间隔且能传动啮合,所述主轴(6)位于所述副轴(7)和电机壳体(1)之间,所述连接轴(4)位于副轴(7)的下方且与该副轴(7)传动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轴(7)沿纵向与所述变速箱体(2)的内腔侧壁相邻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摩托车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成张林江陈明明莫康鑫蒋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