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972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涉及列车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包括由多节车辆组成的列车,位于头端的车辆为头车,头车的前端安装有头车吸能车钩机构,相邻的车辆之间通过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连接,头车处安装有图像采集机构和雷达探测器,图像采集机构和雷达探测器用于监测列车前方是否有障碍物,以及测量列车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和碰撞速度,并将测量的数据传递至列车的处理中心,处理中心根据碰撞情景,优化调节头车吸能车钩机构和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的撞击力。该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能够在碰撞发生时将撞击能量均匀分散到各节车辆,实现其自适应耐冲击功能,提升整体耐撞水平。提升整体耐撞水平。提升整体耐撞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列车安全防护
,具体是涉及一种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高速列车,各车辆之间通过密接式车钩连接。密接式车钩在列车发生碰撞时是各节车辆之间传递力的主要装置。但在同一列高速列车上,不同位置处的密接式车钩在碰撞过程中的溃缩量和压溃力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列车在碰撞时,巨大的动能会被靠近碰撞位置的车辆优先吸收,而远离碰撞位置的车辆仅能吸收小部分动能,导致靠近碰撞位置的车辆受损严重,但远离碰撞位置的车辆受到的损害微乎其微。同时,现有主吸能结构和车钩间压溃力均是在36km/h的碰撞标准设计,而列车碰撞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当列车的碰撞速度发生在不同的速度下时,吸能结构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能量耗散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在碰撞发生时将撞击能量均匀分散到各节车辆,实现其自适应耐冲击功能,提升整体耐撞水平。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包括由多节车辆组成的列车,位于头端的所述车辆为头车,所述头车的前端安装有头车吸能车钩机构,相邻的所述车辆之间通过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连接,所述头车处安装有图像采集机构和雷达探测器,所述图像采集机构和所述雷达探测器用于监测所述列车前方是否有障碍物,以及测量所述列车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和碰撞速度,并将测量的数据传递至所述列车的处理中心,所述处理中心根据碰撞情景,优化调节所述头车吸能车钩机构和所述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的撞击力。
[0006]优选地,所述头车吸能车钩机构和所述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均包括一吸能机构,所述吸能机构包括吸能壳体、碰撞杆、第一挡块、第二挡块和电磁铁,所述碰撞杆的一端伸入所述吸能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挡块固定,所述吸能壳体上远离所述碰撞杆的一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车辆上,所述第二挡块位于所述吸能壳体内,且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沿所述吸能壳体的轴向排列,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的外壁均与所述吸能壳体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之间填充有磁流体,所述电磁铁位于所述磁流体内,并用于调节所述磁流体的粘度;所述头车吸能车钩机构中,所述碰撞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挡块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中,所述碰撞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挡块的一端用于固定在另一所述车辆上。
[0007]优选地,所述吸能壳体包括中间筒体和两个端盖,所述中间筒体的两端开口并分别通过一所述端盖封闭,且所述端盖与所述中间筒体能够拆卸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挡块的外壁上开设有限位凹槽,通过剪切螺栓穿过所述吸能壳体的侧壁并伸入至所述限位凹槽内,实现对所述第一挡块的限位,所述列车发生碰撞时,所述碰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挡块向靠近所述第二挡块的方向移动至剪断所述剪切螺栓,实现碰撞吸能。
[0009]优选地,所述吸能壳体的内壁上固定有两个环形壁,两个所述环形壁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用于安装所述电磁铁。
[0010]优选地,所述吸能壳体内还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挡块上远离所述第一挡块的一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吸能壳体远离所述碰撞杆一侧的内端面上。
[0011]优选地,所述图像采集机构安装于所述头车的挡风玻璃处。
[0012]优选地,所述雷达探测器安装于所述头车的前尖端。
[0013]优选地,所述图像采集机构为视觉摄像头。
[0014]优选地,所述雷达探测器为毫米波雷达。
[0015]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相邻的车辆之间通过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连接,位于头端的车辆为头车,头车的前端安装有头车吸能车钩机构,且头车处安装有图像采集机构和雷达探测器,图像采集机构和雷达探测器用于监测列车前方是否有障碍物,以及测量列车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和碰撞速度,并将测量的数据传递至列车的处理中心,处理中心根据当前车速和各节车辆质量计算最佳撞击力大小,并对头车吸能车钩机构和各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处的撞击力大小进行调节,使头车吸能车钩机构以及不同的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具有不同的吸能效果,以确保在发生碰撞时,能量能够最大程度的被所有车辆均匀吸收,避免仅位于碰撞位置前方的头车吸能车钩机构吸收能量,从而提升整体耐撞性,达到了将撞击能量均匀分散到头车吸能车钩机构和各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实现了自适应耐冲击功能,大大提升整体耐撞性水平。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20]图3是图1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0021]图4是图1的左视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头车吸能车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吸能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00

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1

头车,2

车辆,3

头车吸能车钩机构,4

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5

图像采集机构,6

雷达探测器,7

吸能机构,701

碰撞杆,
702

吸能壳体,703

第一挡块,704

磁流体,705

环形壁,706

电磁铁,707

第二挡块,708

弹簧,709

中间筒体,710

剪切螺栓,711

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以解决现有的列车在碰撞发生时无法将撞击能量均匀分散到各节车辆,造成碰撞损失严重的技术问题。
[0028]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节车辆组成的列车,位于头端的所述车辆为头车,所述头车的前端安装有头车吸能车钩机构,相邻的所述车辆之间通过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连接,所述头车处安装有图像采集机构和雷达探测器,所述图像采集机构和所述雷达探测器用于监测所述列车前方是否有障碍物,以及测量所述列车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和碰撞速度,并将测量的数据传递至所述列车的处理中心,所述处理中心根据碰撞情景,优化调节所述头车吸能车钩机构和所述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的撞击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头车吸能车钩机构和所述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均包括一吸能机构,所述吸能机构包括吸能壳体、碰撞杆、第一挡块、第二挡块和电磁铁,所述碰撞杆的一端伸入所述吸能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挡块固定,所述吸能壳体上远离所述碰撞杆的一端用于固定在所述车辆上,所述第二挡块位于所述吸能壳体内,且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沿所述吸能壳体的轴向排列,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的外壁均与所述吸能壳体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之间填充有磁流体,所述电磁铁位于所述磁流体内,并用于调节所述磁流体的粘度;所述头车吸能车钩机构中,所述碰撞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挡块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中间车吸能车钩机构中,所述碰撞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挡块的一端用于固定在另一所述车辆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适应耐撞性保护装置的列车,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