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5415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涉及纺织领域,包括三个组合内芯,锦纶56纤维层、锦纶66纤维层、高强阻燃层与表层耐磨纤维网层,三个所述组合内芯螺旋交织捻合,所述锦纶56纤维层包覆在三个所述组合内芯外侧,且与三个所述组合内芯外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三组以氨纶长丝为芯,改性锦纶长丝为外包的组合内芯不仅使得锦纶丝的耐光,耐日晒老化性能大大提高,同时在应用到染色印花织物中发生褪色,使得锦纶丝内芯的强度大大提高,在外侧通过锦纶56纤维层与锦纶66纤维层的组合运用,在进一步提高锦纶丝抗拉强度的同时,使得其热收缩率大大降低,同时大大提高了锦纶丝的形变复原能力,性能更加优化。性能更加优化。性能更加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领域,具体为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

技术介绍

[0002]锦纶丝是一种纺织面料,有单丝、股线、特种纱等多种类型,在日常生活中,此面料目前主要用于制作运动装、围巾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锦纶丝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服饰的舒适性、功能性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目前一些新型锦纶丝虽然使用强度高,但是其热收缩率也高,一些热收缩率低的锦纶丝其抗断裂性能较差,使得其在进行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断丝,同时在制作成为织物时,随着洗涤次数越来越多,其阻燃性效果越来越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包括三个组合内芯,锦纶56纤维层、锦纶66纤维层、高强阻燃层与表层耐磨纤维网层,三个所述组合内芯螺旋交织捻合,所述锦纶56纤维层包覆在三个所述组合内芯外侧,且与三个所述组合内芯外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锦纶66纤维层固定设置在所述锦纶56纤维层的外侧,所述高强阻燃层固定设置在所述锦纶66纤维层外侧端面,所述表层耐磨纤维网层固定包覆在所述高强阻燃层外侧端面。
[0005]作为优选,每个所述组合内芯分别包括氨纶芯体与改性锦纶长丝,所述改性锦纶长丝与所述氨纶芯体均进行牵伸,再混合一起进行卷曲,进行包覆。
[0006]作为优选,所述改性锦纶长丝为采用连续溶液浸渍涂层技术在锦纶长丝上涂覆石墨烯助剂,再通过络筒和加捻制备而成。
[0007]作为优选,所述石墨烯助剂为石墨烯溶液与聚氨酯按照1:2重量份的比例进行磁力搅拌,混合四十五分钟。
[0008]作为优选,所述锦纶56纤维层外侧端面等距分布设置有锦纶56纤维凸起圈,所述锦纶56纤维凸起圈处的锦纶56纤维厚度为锦纶56纤维层2处的三倍。
[0009]作为优选,所述锦纶66纤维层内侧端面等距分布设置有锦纶66纤维凸起圈,所述锦纶66纤维凸起圈与所述锦纶56纤维凸起圈之间相互贴合,且所述锦纶66纤维凸起圈处的锦纶66纤维厚度为锦纶66纤维层3的两倍。
[0010]作为优选,所述高强阻燃层制备方法为:将相应重量份的锦纶56切片70份、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5份、蜂胶提取物10份与对甲苯磺酸改性的纳米氧化锆15份混合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造粒,后与锦纶66切片采用共混纺丝,最后编织而成高强阻燃层。
[0011]作为优选,所述锦纶56切片与所述锦纶66切片黏度设置为2.5—3.2dl/g,保证纺丝效果的同时确保纺丝融合度。
[0012]作为优选,所述表层耐磨纤维网层为涤纶纤维与棉麻纤维编织而成,且成分比例为1:2。
[0013]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
[0014]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三组以氨纶长丝为芯,改性锦纶长丝为外包的组合内芯不仅使得锦纶丝的耐光,耐日晒老化性能大大提高,同时在应用到染色印花织物中发生褪色,使得锦纶丝内芯的强度大大提高,在外侧通过锦纶56纤维层与锦纶66纤维层的组合运用,在进一步提高锦纶丝抗拉强度的同时,使得其热收缩率大大降低,同时锦纶56纤维层与锦纶66纤维层中的凸起圈之间相互支撑,大大提高了锦纶丝的形变复原能力,性能更加优化,在外层包覆有高强阻燃层不仅具有良好的阻燃抗性,同时有效的提高了锦纶丝的可纺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锦纶丝在加工过程中的加工效率,有效的避免了断丝,同时加入的蜂胶提取物,大大提高了锦纶丝的抗氧化性与抗菌性。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整体全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部件锦纶56纤维层2与部件锦纶66纤维层3展开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组合内芯;2、锦纶56纤维层;3、锦纶66纤维层;4、高强阻燃层;5、表层耐磨纤维网层;101、改性锦纶长丝;102、氨纶芯体;201、锦纶56纤维凸起圈;301、锦纶66纤维凸起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20]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21]下面结合图1

2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视图方向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一致,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正视图,图1所示方向与本专利技术装置正视方向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
[0022]请参阅图1

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包括三个组合内芯1,锦纶56纤维层2、锦纶66纤维层3、高强阻燃层4与表层耐磨纤维网层5,三个所述组合内芯螺旋交织捻合,所述锦纶56纤维层2包覆在三个所述组合内芯1外侧,且与三个所述组合内芯1外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锦纶66纤维层3固定设置在所述锦纶56纤维层2的外侧,所述高强阻燃层4固定设置在所述锦纶66纤维层3外侧端面,所述表层耐磨纤维网层5固定包覆在所述高强阻燃层4外侧端面。
[0023]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组合内芯1分别包括氨纶芯体102与改性锦纶长
丝101,所述改性锦纶长丝101与所述氨纶芯体102均进行牵伸,再混合一起进行卷曲,进行包覆。
[0024]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改性锦纶长丝101为采用连续溶液浸渍涂层技术在锦纶长丝上涂覆石墨烯助剂,再通过络筒和加捻制备而成。
[0025]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烯助剂为石墨烯溶液与聚氨酯按照1:2重量份的比例进行磁力搅拌,混合四十五分钟。
[0026]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锦纶56纤维层2外侧端面等距分布设置有锦纶56纤维凸起圈201,所述锦纶56纤维凸起圈201处的锦纶56纤维厚度为锦纶56纤维层2处的三倍。
[0027]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锦纶66纤维层3内侧端面等距分布设置有锦纶66纤维凸起圈301,所述锦纶66纤维凸起圈301与所述锦纶56纤维凸起圈201之间相互贴合,且所述锦纶66纤维凸起圈301处的锦纶66纤维厚度为锦纶66纤维层3的两倍。
[0028]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强阻燃层4制备方法为:将相应重量份的锦纶56切片70份、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5份、蜂胶提取物10份与对甲苯磺酸改性的纳米氧化锆15份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包括三个组合内芯(1),锦纶56纤维层(2)、锦纶66纤维层(3)、高强阻燃层(4)与表层耐磨纤维网层(5),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组合内芯螺旋交织捻合,所述锦纶56纤维层(2)包覆在三个所述组合内芯(1)外侧,且与三个所述组合内芯(1)外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锦纶66纤维层(3)固定设置在所述锦纶56纤维层(2)的外侧,所述高强阻燃层(4)固定设置在所述锦纶66纤维层(3)外侧端面,所述表层耐磨纤维网层(5)固定包覆在所述高强阻燃层(4)外侧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组合内芯(1)分别包括氨纶芯体(102)与改性锦纶长丝(101),所述改性锦纶长丝(101)与所述氨纶芯体(102)均进行牵伸,再混合一起进行卷曲,进行包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锦纶长丝(101)为采用连续溶液浸渍涂层技术在锦纶长丝上涂覆石墨烯助剂,再通过络筒和加捻制备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助剂为石墨烯溶液与聚氨酯按照(1):(2)重量份的比例进行磁力搅拌,混合四十五分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收缩率改性锦纶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可明叶国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及时宇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