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代步车的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4125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代步车的使用方法,其中多功能代步车包括安装有座椅的车身本体、用于平地行驶的第一驱动结构、用于爬升的第二驱动结构和用于保持座椅水平的座椅调平机构。第一驱动结构包括两个驱动轮和两个从动轮以及两个驱动轮电机和一个摇杆。第二驱动结构包括四个三角轮和四个驱动马达;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单独运行,通过切换组件切换;座椅调平机构包括两个舵机和两个伸缩杆,两个舵机分别连接有一个旋转轴,两个旋转轴分别与座椅相连接以控制座椅的俯仰角度;伸缩杆设置在座椅的下方以调整座椅的水平度。本申请中的多功能代步车,能够根据不同使用场景选择平地行驶模式或爬楼行驶模式,适用场景丰富,安全性能较高。安全性能较高。安全性能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代步车的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辅助行走
,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代步车的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世界老龄化加剧愈发严重,社会对老人代步车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能够帮助年老体弱者行走、爬楼的半自动化代步车。
[0003]目前,对此类装置我国的研究尚未成熟,目前能够爬楼的机械产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0004]一、步进式。优点是自锁装置,安全稳定,能够平稳的上下楼,不会从台阶上滑下。缺点是价格昂贵、结构复杂(一般需要5连杆)、速度较慢。
[0005]二、履带式。优点是适应性广安全稳定,缺点是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对楼梯有损坏。
[0006]综上,目前市面上的代步车不能满足广大老年消费者的需求。
[0007]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申请号:2021105193602)请求保护一种多功能代步车的使用方法,包括安装有座椅的车身本体、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上用于平地行驶的第一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上用于爬升的第二驱动结构和用于保持所述座椅水平的座椅调平机构。其座椅调平机构在改变座椅俯仰角度时,座椅需进行旋转。但是,其座椅两侧的滑块与座椅之间固定连接,限制了座椅的旋转,使其无法完成俯仰角度的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市面上的代步车不能满足广大老年消费者的需求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多功能代步车的使用方法。该多功能代步车结构简单,功能齐全且安全性能较高。
[0009]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0]一种多功能代步车的使用方法,所述多功能代步车包括安装有座椅的车身本体、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上用于平地行驶的第一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上用于爬升的第二驱动结构和用于保持所述座椅水平的座椅调平机构;
[0011]所述车身本体包括车身框架和通过可调安装组件安装在所述车身框架上的座椅;
[0012]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车身本体下方的两个驱动轮和两个从动轮以及两个驱动轮电机和一个摇杆,每一所述驱动轮电机分别驱动一个所述驱动轮;所述摇杆控制两个所述驱动轮电机从而控制所述车身本体的行驶;
[0013]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车身框架下方四角的四个三角轮和四个驱动马达;每一所述驱动马达驱动一个所述三角轮;
[0014]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和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单独运行,通过切换组件切换;
[0015]所述座椅调平机构包括两个舵机和两个伸缩杆,两个所述舵机分别连接有一个旋转轴,两个所述旋转轴分别与座椅相连接以控制所述座椅的俯仰角度;所述伸缩杆设置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以调整所述座椅的水平度;
[0016]上述多功能代步车的使用方法,包括两行驶模式,分别为平地行驶和爬楼行驶;
[0017]平地行驶时,切换组件切换至第一驱动结构运行;此时坐在座椅上的人通过控制摇杆调节两个驱动轮电机的转速,改变两个驱动轮的行驶速度,实现前进或倒推;当两个驱动轮的行驶速度产生速度差时,实现车体拐弯;
[0018]爬楼行驶时,切换组件切换至第二驱动结构运行;此时四个驱动马达驱动四个三角轮往上爬行,两个舵机控制两个旋转轴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座椅改变爬楼时的俯仰角度,同时在两个伸缩杆的作用下使座椅始终保持水平;
[0019]所述切换组件的切换方法:
[0020]启动两个蜗轮蜗杆电机以调整所述底板和所述车身框架之间的高度差,实现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之间的切换;
[0021]当底板和所述车身框架之间的高度差较小时,即底板贴近车身框架时,安装在车身框架下方的四个三角轮的最低点低于两个所述驱动轮和两个从动轮的最低点而接触地面,此时处于第二驱动结构运行状态;
[0022]当底板和所述车身框架之间的高度差较大时,即底板向下远离车身框架时,安装在车身框架下方的四个三角轮的最低点高于两个所述驱动轮和两个从动轮的最低点,两个所述驱动轮和两个从动轮接触地面,此时处于第一驱动结构运行状态。
[00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身框架由十根型材组成;其中型材一、型材二、和型材三依次首尾相连且在同一水平面上相互垂直,组成一个前方开口的正方形作为车身框架的上表面;型材四、型材五和型材六依次首尾相连且在同一水平面上相互垂直,组成一个后方开口的正方形作为车身框架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位于所述上表面的正下方;型材七上端与型材一前端固定连接,下端与型材四前端固定连接;型材八上端与型材三前端固定连接,下端与型材六前端固定连接;型材九上端与型材三中后部固定连接,下端与型材六中后部固定连接;型材十上端与型材一中后部固定连接,下端与型材四中后部固定连接;型材七、型材八、型材九和型材十竖直设置。
[002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互垂直的两根型材连接处设置有加固角件。
[00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调安装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直线滑台、两个滑块和两个滑台电机;
[0026]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位于车身框架的左右两侧,每一所述支撑板下方均设置有两个支撑型材,每一所述支撑型材上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下端固定在车身框架上;
[0027]两个所述直线滑台均竖直设置,每一所述直线滑台的底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顶端固定在车身框架上;所述座椅的左右两侧分别搭载在两个所述滑块上;直线滑台在滑台电机的驱动下使与之配合的滑块的上下滑动。
[00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椅包括依次相连的后座板、座板和前座板;两个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座板与所述前座板之间的连接处;所述座板的左右两侧分别搭载在两个所述滑块上。
[00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椅还包括一个踏板和两个手扶板,所述踏板与所述前座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手扶板分别安装在所述座板左右两侧的上方。
[003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一所述三角轮上的三个角上分别安装有可调节螺母。
[00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切换组件包括两个底板和分别安装在所述底板下方的两
个蜗轮蜗杆电机;每一所述蜗轮蜗杆电机中的螺杆上端穿过所述车身框架并与所述车身框架螺纹连接以调整所述底板和所述车身框架之间的高度差;所述驱动轮和所述从动轮均安装在所述底板下方。
[003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伸缩杆的上端通过上支架固定在座板的下方,所述伸缩杆的下端通过下支架固定在底板上。
[00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身本体上还安装有太阳能板和/或传感器和/或屏幕影像。
[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5]1.本申请提供的多功能代步车,座椅的高度位置可调,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场景。例如,如厕时需要较低的高度方便如厕,而在路上行驶时可适当调高座椅高度,减少尾气吸入。
[0036]2.本申请提供的多功能代步车,能够根据不同使用场景选择平地行驶模式或爬楼行驶模式,且可以对座椅进行调平,适用场景丰富,安全性能较高。
[0037]3.本申请提供的多功能代步车,结构简单,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代步车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代步车包括安装有座椅的车身本体、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上用于平地行驶的第一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车身本体上用于爬升的第二驱动结构和用于保持所述座椅水平的座椅调平机构;所述车身本体包括车身框架和通过可调安装组件安装在所述车身框架上的座椅;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车身本体下方的两个驱动轮和两个从动轮以及两个驱动轮电机和一个摇杆,每一所述驱动轮电机分别驱动一个所述驱动轮;所述摇杆控制两个所述驱动轮电机从而控制所述车身本体的行驶;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车身框架下方四角的四个三角轮和四个驱动马达;每一所述驱动马达驱动一个所述三角轮;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和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单独运行,通过切换组件切换;所述切换组件包括两个底板和分别安装在所述底板下方的两个蜗轮蜗杆电机;每一所述蜗轮蜗杆电机中的螺杆上端穿过所述车身框架并与所述车身框架螺纹连接以调整所述底板和所述车身框架之间的高度差;所述驱动轮和所述从动轮均安装在所述底板下方;所述座椅调平机构包括两个舵机和两个伸缩杆,两个所述舵机分别连接有一个旋转轴,两个所述旋转轴分别与座椅相连接以控制所述座椅的俯仰角度;所述伸缩杆设置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以调整所述座椅的水平度;上述多功能代步车包括两行驶模式,分别为平地行驶和爬楼行驶;平地行驶时,切换组件切换至第一驱动结构运行;此时坐在座椅上的人通过控制摇杆调节两个驱动轮电机的转速,改变两个驱动轮的行驶速度,实现前进或后退;当两个驱动轮的行驶速度产生速度差时,实现车体拐弯;爬楼行驶时,切换组件切换至第二驱动结构运行;此时四个驱动马达驱动四个三角轮往上爬行,两个舵机控制两个旋转轴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座椅改变爬楼时的俯仰角度,同时在两个伸缩杆的作用下使座椅始终保持水平;所述切换组件的切换方法:启动两个蜗轮蜗杆电机以调整所述底板和所述车身框架之间的高度差,实现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之间的切换;当底板和所述车身框架之间的高度差较小时,即底板贴近车身框架时,安装在车身框架下方的四个三角轮的最低点低于两个所述驱动轮和两个从动轮的最低点而接触地面,此时处于第二驱动结构运行状态;当底板和所述车身框架之间的高度差较大时,即底板向下远离车身框架时,安装在车身框架下方的四个三角轮的最低点高于两个所述驱动轮和两个从动轮的最低点,两个所述驱动轮和两个从动轮接触地面,此时处于第一驱动结构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海龙周振伟李淼鑫单振杰王潇男王俊超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国职业培训指导教师进修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