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3034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6:20
提供一种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配置多个信号端子;(b)是利用第一嵌件成型形成对配置的所述信号端子进行支撑的第一模具部的步骤,所述第一模具部以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突起部,且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凹部的方式形成;(c)在所述第一模具部旁配置金具;以及(d)是利用第二嵌件成型形成对所述第一模具部与所述金具进行支撑的第二模具部的步骤,所述第二模具部以包覆所述第一模具部的突起部的周围、且填充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内部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凹部的内部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凹部的内部的方式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模具部包括具有突起部及凹部的第一模具部、以及例如从四个面包覆第一模具部的第二模具部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在基板相互连接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如焊接(soldering)等方法与各个基板连接的两个连接器,所述两个连接器可彼此连接。此处,两个连接器中的一个为插塞连接器(plug connector),其余一个为插座连接器(socket connector)。插座连接器也可称为插孔(receptacle)连接器。此种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在模具部配置端子形成。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彼此紧固以形成电连接器组装体。
[0003]随着电子机器的小型化趋势,还要求连接器的小型化及低背化。然而,事实上在减小节距或使零件变小以将连接器小型化及低背化的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
[0004]另一方面,在连接器小型化的同时,也存在与以前相比难以确保连接器的耐久性的方面。原因是由于部件小即使比以前小的力也容易使其破损。
[0005]另外,在制作小型化的连接器的模具部时,更加难以一次性制成期望的形状。而且,在连接器小型化的同时,也逐渐难以确认连接器的端子是否顺利安装到基板、或者是否为可顺利安装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7]本技术欲解决的技术课题是通过多次嵌件成型形成模具部来获得期望的复杂的形状,同时获得模具部足够的强度与可靠性。
[0008]另外,在连接器小型化的同时,也逐渐难以确认连接器的端子是否顺利安装到基板、或者是否为可顺利安装的状态,因此也将使这种检查变得更加容易的情形作为课题。
[0009]本技术的技术课题并非限定于以上所提及的技术课题,且对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以下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另一些技术课题。
[00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1]根据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所述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为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a)配置多个信号端子;
[0013](b)是利用第一嵌件成型形成对配置的所述信号端子进行支撑的第一模具部的步骤,所述第一模具部以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突起部,且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凹部的方式形成;
[0014](c)在所述第一模具部旁配置金具;
[0015](d)是利用第二嵌件成型形成对所述第一模具部与所述金具进行支撑的第二模具部的步骤,所述第二模具部以包覆所述第一模具部的突起部的周围、且填充在所述第一凹
部的内部的方式形成。
[0016]优选为在所述(b)步骤中,
[0017]在所述第一模具部中沿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进一步形成第二凹部。
[0018]优选为形成两个所述第一模具部来配置,
[0019]在所述(b)步骤中,
[0020]所述第二凹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模具部的外侧壁,
[0021]在所述第一模具部的内侧壁沿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进一步形成第三凹部。
[0022]优选为所述第二模具部包围所述突起部、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凹部、且包围所述第一模具部的四个面。
[0023]根据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包括:
[0024]多个信号端子,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罗列;
[0025]第一模具部,是对罗列的所述多个信号端子进行支撑的第一模具部,所述第一模具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突起部,且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凹部;
[0026]金具,配置在所述第一模具部旁;
[0027]第二模具部,是对所述第一模具部与所述金具进行支撑的第二模具部,所述第二模具部以包覆所述第一模具部的突起部的周围、且填充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内部的方式形成。
[0028]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模具部中,沿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进一步形成第二凹部。
[0029]优选为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模具部,
[0030]所述第二凹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模具部的外侧壁,
[0031]在所述第一模具部的内侧壁沿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进一步形成第三凹部。
[0032]优选为所述第二模具部以包围所述突起部、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凹部、且包围所述第一模具部的四个面的方式形成。
[0033][技术的效果][0034]根据本技术,可通过多次嵌件成型形成模具部来获得期望的复杂的形状,同时也获得模具部足够的强度与可靠性。
[0035]另外,根据本技术,多个检查窗(20

IW)以锯齿(千鸟)形态配置。通过这种方式,与相邻的端子的实际节距相比,可将更宽的空间用作安装时的节距,同时,因存在作为高度方向(Z方向)的垂直贯通孔的检查窗(20

IW),可通过照相机等容易地确认内侧安装部(20

3IM)的安装状态。
[0036]即,可容易地确认小型化的连接器的端子是否顺利安装到基板(或者是否为可顺利安装的状态)。
[0037]本技术的效果不受以上例示的内容的限制,更多样的效果包含在本说明书内。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中插塞连接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0039]图2是图1的插塞连接器(10)的前视图。
[0040]图3是图1的插塞连接器(10)的仰视图。
[0041]图4是图1的插塞连接器(10)的侧视图。
[0042]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中插座连接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0043]图6是图5的插座连接器(20)的前视图。
[0044]图7是图5的插座连接器(20)的仰视图。
[0045]图8是图5的插座连接器(20)的侧视图。
[0046]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中插塞连接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0047]图10是图9的插塞连接器(10)的前视图。
[0048]图11是图9的插塞连接器(10)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49]图12是图9的插塞连接器(10)的仰视图。
[0050]图13是根据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中插座连接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0051]图14是图13的插座连接器(20)的前视图。
[0052]图15是图13的插座连接器(20)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53]图16是图13的插座连接器(20)的仰视图。
[0054]图17是表示在形成图13至图16的插座连接器(20)的过程中,准备信号端子(20

3)与金具(20

1)的步骤的图。
[0055]图18是表示在形成图13至图16的插座连接器(20)的过程中,准备第一模具部(2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是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信号端子,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罗列;第一模具部,对罗列的所述多个信号端子进行支撑,所述第一模具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突起部,且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凹部;金具,配置在所述第一模具部旁;第二模具部,对所述第一模具部与所述金具进行支撑,所述第二模具部以包覆所述第一模具部的突起部的周围、且填充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内部的方式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模具部中,沿所述电连接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采垠
申请(专利权)人:广濑电机韩国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