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8339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8:25
提供一种安装到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20)结合的电连接器(10)。电连接器(10)包括:壳体(10‑5),包括:基底部;第一壁部(10‑5‑W1),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并在所述电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及第二壁部(10‑5‑W2),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并与所述第一壁部(10‑5‑W1)相对;多个接触件(10‑3),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10‑5‑W1)及所述第二壁部(10‑5‑W2);以及屏蔽部(10‑S),包围所述壳体(10‑5)的外廓形成。在所述屏蔽部(10‑S)的侧面上端形成向所述电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弯折部(10‑S‑C),且所述屏蔽部(10‑S)具有从所述弯折部(10‑S‑C)起在所述电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弯折部(10‑S‑C)抵接的斜线部(10‑S‑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更具体来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用于屏蔽电场的屏蔽(shield)部的高频率(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用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1、通常,在基板相互连结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如焊接(soldering)等方法与各个基板连结的两个连接器,所述两个连接器可彼此连结。此处,两个连接器中的一个为插塞连接器(plug connector),其余一个为插座连接器(socket connector)。插座连接器也可被称为插孔(receptacle)连接器。这种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在模具部(壳体)布置端子来形成。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彼此紧固以形成电连接器组装体。

2、随着电子机器的小型化趋势,连接器的小型化及低背化是一种趋势。然而,事实上在减小节距或使零件变小以将连接器小型化及低背化的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在连接器小型化的同时,也存在与以前相比难以确保连接器的耐久性的方面。

3、另外,最近,搭载在测量仪器、音频·视频(audio video,av)仪器等电子仪器的数据处理装置的能力提高,从而可在电子仪器中处理庞大的数据,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数据作为电信号通过连接这些基板间的连接器高速收发。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的小型化或高性能化等,对印刷配线基板中元件、连接器等零件的高密度装配化的要求也逐渐增加,进而进行连接器本身的小型化、连接器中的端子间的窄节距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当地传输高频率的电信号,为了达成连接器内部的多个端子间的阻抗整合,需要可减少连接器与连接器外部之间可能发生的噪音/电磁波等混乱的、表现出优选的高频率特性的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2、本技术欲解决的技术课题是阻止在进行数据通信时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到连接器(10)的外部并对其他产品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阻断从连接器(10)的外部进入的电噪音。

3、另外,将防止连接器(10)的屏蔽部(10-s)的弯曲现象作为课题。

4、另外,将以下作为课题:确定弯折部(10-s-c)的最上端与端子(10-1、10-3)的最上端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使得不会对插塞连接器(10)的端子(10-1、10-3)与插座连接器(20)的端子(20-1、20-3)之间的结合造成一点妨碍。

5、而且,将考虑弯折部(10-s-c)的形成角度(α)来减小屏蔽部(10-s)的大小(连接器宽度方向(y方向)的大小)作为课题。

6、另外,将以下作为课题:在弯折部(10-s-c)周边,在充分确保配对连接器(20)的信号端子(20-3)及其周边部(外壁)的进入空间的同时,还确保下文将述的斜线部(10-s-i)的形成空间。

7、将提供斜线部(10-s-i)作为课题,所述斜线部(10-s-i)在连接器(10、20)之间的结合解除(拔出)时,可防止连接器被配对连接器干扰,或者即使在连接器(10)与连接器(20)的嵌合过程中稍微卡住,也可顺利地引导这种卡住并引导准确的结合。

8、将适当地调节斜线部(10-s-i)的形成角度(β)以达成预期的目的(例如,防止拔出时的干扰,并且在结合时,斜线部(10-s-i)适当地引导插座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附近的壳体(20-5),且提供足够的刚性以使屏蔽部(10-s)不会弯曲)作为课题。

9、本技术的技术课题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课题,且对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以下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另一些技术课题。

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1、根据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安装到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包括:

12、壳体,包括:基底部;第一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并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并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

13、多个接触件(contact),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以及

14、屏蔽部,包围所述壳体的外廓形成,

15、在所述屏蔽部的侧面上端形成向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弯折部,

16、所述屏蔽部具有从所述弯折部起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弯折部抵接的斜线部。

17、优选为,在所述弯折部中,从所述弯折部开始的位置到沿着所述弯折部的曲率测定的所述弯折部的最上端的角度、即所述弯折部的形成角度为60°至80°。

18、优选为,所述弯折部及所述斜线部沿着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形成在布置有所述接触件的区域。

19、优选为,在所述电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完成嵌合后,所述斜线部与最接近所述斜线部的所述配对连接器的侧壁形成的角度、即所述斜线部的形成角度为40°至75°。

20、优选为,所述斜线部的最上端位于比所述接触件的最上端低的位置处。

21、[技术的效果]

22、根据本技术,屏蔽部(10-s)阻止在进行数据通信时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到连接器(10)的外部并对其他产品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阻断从连接器(10)的外部进入的电噪音。

23、在屏蔽部(10-s)中,因磨圆处理的弯折部(10-s-c)的结构,本技术的连接器(10)防止屏蔽部(10-s)的弯曲现象。作为比较例,假设只有上下伸展而不存在弯折部(10-s-c)的屏蔽部,则容易弯曲,因此整个连接器的形状可能变形,这可能导致端子之间的连接不良等。并非仅限于此,但作为一例,屏蔽部(10-s)可利用拉延(drawing)方式制造,但在利用拉延方式制造时更担心这种屏蔽部(10-s)的弯曲现象。

24、信号端子(10-3)的最上端与弯折部(10-s-c)的最上端(即r形状的末端)具有图8所示d程度的高度差为佳。即,信号端子(10-3)的最上端更高出距离(d)程度。下文将述的图9考虑到图10的结合状态,信号端子(10-3、20-3)之间的结合或电源端子(10-1、20-1)之间的结合是优先的,在以图7为基准观察时,假如弯折部(10-s-c)的最上端的高度比端子(10-1、10-3)的最上端更高(作为参考,如果在插塞连接器(10)被“上下翻转”的图9与图10中弯折部(10-s-c)的最上端处于更下方),则也可能稍微妨碍插塞连接器(10)的端子(10-1、10-3)与插座连接器(20)的端子(20-1、20-3)之间的结合,因此保持d程度的高度差(如果以图7为基准,则使信号端子(10-3)的最上端更高出距离(d)程度)。

25、而且,基本上通过具有弯曲的弯折部(10-s-c)而不是仅向上伸展的直线部,从而防止屏蔽部(10-s)的弯曲并提高刚性。

26、在弯折部(10-s-c)的形成角度(α)为60°至80°的范围时,(与形成角度为90°的情况相比)具有可减小屏蔽部(10-s)的大小(连接器宽度方向(y方向)的大小)的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是安装到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是安装到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相起
申请(专利权)人:广濑电机韩国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