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0888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装置,涉及油气分离领域。该油气分离装置包括集油箱、排气结构、凝结板和存储箱,排气结构与集油箱相连,排气结构的排气端与集油箱的内腔连通,排气结构的进气端用于与油汽排气口连通;凝结板间隔设于集油箱的上侧,凝结板与集油箱之间的间隔形成换热空间,集油箱的上部开设有通孔,凝结板的下表面具有导流斜面,凝结板的底部与通孔呈上下相对布置;存储箱设于集油箱的下侧,集油箱的下部开设有排油口,排油口与存储箱之间连接有回油管。油气混合气通入集油箱的内腔中,起到了初级油气分离的作用,当油气混合气从通孔排放至换热空间时,气流与凝结板产生热交换,使油汽成分冷凝成油滴,实现了二次油气分离的目的。油气分离的目的。油气分离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气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油气分离
,特别是涉及一种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导热油加热系统的工作范围为-20℃至350℃,在常压下可实现高效换热的目的。在加热器启动升温时会排放气体,主要有水蒸气、轻组分气体,以及水蒸气和轻组分气体排放时携带的油汽。
[0003]若将油汽直接排放出去,不仅会造成导热油的浪费,还会导致周围环境的污染。随后出现了如申请公布号为CN114033526A、申请公布日为2022.02.11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油气分离器及其控制方法,该油气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分离器本体具有分离腔,及与分离腔均连通的出气口、进气口和回油口,回油口设于分离器本体的底部,进气口和出气口中的一个位于分离器本体的上部,另一个位于分离器的下部;还包括温度检测元件,用于检测分离腔内的流体温度;换热单元,用于根据温度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分离腔内的流体进行降温。
[0004]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油气分离器时,油气混合气通过进气口进入分离腔内后,油气混合气在分离腔内旋转且同时向出气口行进,利用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实现油气分离。但是,现有油气分离器的结构复杂,因油汽成分以微粒形式混合在气体中,旋风分离时对旋转流速要求高,否则不能产生足够的离心力,难以有效地分离油气成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以解决现有油气分离器的结构复杂,不能产生足够的离心力,难以有效地分离油气成分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油气分离装置的技术方案为:
[0007]油气分离装置包括集油箱、排气结构、凝结板和存储箱,所述排气结构与所述集油箱相连,所述排气结构的排气端与所述集油箱的内腔连通,所述排气结构的进气端用于与油汽排气口连通;
[0008]所述凝结板间隔设置于所述集油箱的上侧,所述凝结板与所述集油箱之间的间隔形成换热空间,所述集油箱的上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凝结板的下表面具有导流斜面,所述凝结板的底部与所述通孔呈上下相对布置;
[0009]所述存储箱设置于所述集油箱的下侧,所述集油箱的下部开设有排油口,所述排油口与所述存储箱之间连接有回油管,以供所述集油箱中凝结的油液回流至所述存储箱中。
[0010]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集油箱的中部,所述凝结板的下表面为中间低、边缘高的形状,且所述凝结板的边缘位于所述通孔的上部外侧。
[0011]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凝结板的下表面形状为锥形,所述凝结板的底部与所述锥形的尖端相对应,且所述凝结板的边缘位于所述集油箱的上部外侧。
[0012]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凝结板的下表面形状为圆锥形,且所述凝结板的下表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小于45
°
的锐角。
[0013]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凝结板的下表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5
°
至15
°
之间的任意角度。
[0014]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凝结板与集油箱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杆,多个所述支杆分布于所述凝结板靠近边缘的位置。
[0015]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气结构为排气导管,所述排气导管自下而上贯穿于所述集油箱的底壁设置,且所述排气导管的排气端凸出于所述集油箱的底壁。
[0016]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油箱的底壁设置成坡面状,所述排气结构设置于集油箱的底壁的高处,所述排油口设置于所述集油箱的底壁的低处。
[0017]有益效果:该油气分离装置采用集油箱、排气结构、凝结板和存储箱的设计形式,排气结构与集油箱相连,通过排气结构将油气混合气通入集油箱的内腔中,集油箱的内腔作为油气混合气的扩散空间,由于气流的流通空间瞬间得到扩大,能够有效降低油气混合气的流速,使气流中的部分油滴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沉降,起到了初级油气分离的作用。
[0018]并且,凝结板间隔设置于集油箱的上侧,集油箱的上部开设有通孔,当油气混合气从通孔排放至凝结板与集油箱之间的换热空间时,气流沿着凝结板的下表面斜向上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会与凝结板产生热交换,使油气混合气中的油汽成分冷凝成油滴,实现了二次油气分离的目的。经过两次分离作用后,从而有效地分离出含油气体中的油汽成分,无需活动机构及电气部分,结构简单且运行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油气分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油气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集油箱、10-通孔、2-排气结构、20-排气结构的排气端、3-凝结板、30-凝结板的下表面、4-存储箱、5-回油管、6-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本技术的油气分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所示,油气分离装置包括集油箱1、排气结构2、凝结板3和存储箱4,排气结构2与集油箱1相连,排气结构的排气端20与集油箱1的内腔连通,排气结构2的进气端用于与油汽排气口连通;凝结板3间隔设置于集油箱1的上侧,凝结板3与集油箱1之间的间隔形成换热空间,集油箱1的上部开设有通孔10,凝结板的下表面30具有导流斜面,凝结板3的底部与通孔10呈上下相对布置;存储箱4设置于集油箱1的下侧,集油箱1的下部开设有排油口,排油口与存储箱4之间连接有回油管5,以供集油箱1中凝结的油液回流至存储箱4中。
[0023]该油气分离装置采用集油箱1、排气结构2、凝结板3和存储箱4的设计形式,排气结构2与集油箱1相连,通过排气结构2将油气混合气通入集油箱1的内腔中,集油箱1的内腔作为油气混合气的扩散空间,由于气流的流通空间瞬间扩大,能够有效降低油气混合气的流速,使气流中的部分油滴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沉降,起到了初级油气分离的作用。
[0024]并且,凝结板3间隔设置于集油箱1的上侧,集油箱1的上部开设有通孔10,当油气混合气从通孔10排放至凝结板3与集油箱1之间的换热空间时,气流沿着凝结板的下表面30斜向上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会与凝结板3产生热交换,使油气混合气中的油汽成分发生冷凝,实现了二次油气分离的目的。经过两次分离作用后,从而有效地分离出含油气体中的油汽成分,无需活动机构及电气部分,结构简单且运行可靠性高。
[0025]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0开设于集油箱1的上壁中部,凝结板的下表面30为中间低、边缘高的形状,且凝结板3的边缘位于通孔10的上部外侧,可通孔10起到遮挡保护的作用,防止雨水、杂物落入集油箱1中。具体的,凝结板的下表面30形状为锥形,凝结板3的底部与锥形的尖端相对应,且凝结板3的边缘位于集油箱1的上部外侧。
[0026]将凝结板的下表面30设计成锥形,凝结板3的底部与集油箱1的通孔10对应,当气流进入凝结板3下侧的换热空间时,先从凝结板3的底部开始向四周扩散,同时沿着凝结板的下表面30缓慢爬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集油箱、排气结构、凝结板和存储箱,所述排气结构与所述集油箱相连,所述排气结构的排气端与所述集油箱的内腔连通,所述排气结构的进气端用于与油汽排气口连通;所述凝结板间隔设置于所述集油箱的上侧,所述凝结板与所述集油箱之间的间隔形成换热空间,所述集油箱的上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凝结板的下表面具有导流斜面,所述凝结板的底部与所述通孔呈上下相对布置;所述存储箱设置于所述集油箱的下侧,所述集油箱的下部开设有排油口,所述排油口与所述存储箱之间连接有回油管,以供所述集油箱中凝结的油液回流至所述存储箱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集油箱的中部,所述凝结板的下表面为中间低、边缘高的形状,且所述凝结板的边缘位于所述通孔的上部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凝结板的下表面形状为锥形,所述凝结板的底部与所述锥形的尖端相对应,且所述凝结板的边缘位于所述集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胜张平安范跃军任崇玉胡胜林周伟郭崴付翰林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