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地下采煤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0300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面向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地下采煤设计方法,属于煤粮主产复合区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技术领域。首先确定耕地下方煤层的地质信息,同时结合耕地的抗变形能力,确定耕地保护的设防指标,然后设计充实率以及不同的垮落工作面宽度b和充填工作面宽度a,计算出煤炭资源采出率,并基于等效采高模型和概率积分法模型计算出不同垮落工作面和充填工作面宽度组合下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值,确定面向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垮落工作面和充填工作面宽度,完成煤炭地下采煤设计。其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可在尽可能降低充填成本和提高资源采出率的同时又能快速恢复耕地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面向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地下采煤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煤炭开采设计方法,尤其适用于一种面向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地下采煤设计方法,属于煤粮主产复合区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

技术背景
[0002]煤炭开发推动了矿区快速城镇化。
[0003]现行的煤粮复合区煤炭开发主要采用长壁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覆岩破坏和地表沉陷剧烈,对平原地区耕地破坏尤为严重;采煤沉陷地治理一直走的是“先破坏后复垦”的传统之路。由于我国中东部矿区石炭二叠系多煤层开采、多构造赋存和分采区垮落法开采等地质采矿特点,地面耕地采动损毁具有周期长、多次采动特征,加之地下采煤规划与地面耕地保护缺乏相互协调;致使采煤损毁耕地复垦严重滞后或出现反复损毁重复治理、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等问题。因此,必须变被动为主动,需要结合充填开采、土地复垦领域的科学与技术成就,从采煤沉陷源头控制方向实现耕地保护和煤炭绿色开采协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地下采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步骤1:通过研究区域地质采矿条件确定潜水位埋深h、煤层采深H、采厚m和倾角α;步骤2:结合该地区耕地的土壤种类和耕种农作物类型,分析耕地的抗变形能力,确定耕地保护的设防指标,包括允许地表下沉W

、允许地表倾斜I

、允许地表水平变形ε

和允许地表曲率变形K

;步骤3:然后结合矿区生产能力、充填方法、充填体材料设计充实率依据采动程度与下沉系数间的非线性关系确定出多组垮落工作面宽度b和充填工作面宽度a,计算出煤炭资源采出率,并基于等效采高模型和概率积分法模型计算出不同垮落工作面和充填工作面宽度组合下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值,包括地表下沉W、地表倾斜I、地表水平变形ε和地表曲率变形K;步骤4:为高效利用岩层自身控制作用来控制岩层和地表变形,采用垮落、充填间隔设置开采方法,为满足充填体的长期稳定性和依靠充填体将相邻垮落工作面分割为独立的开采空间的因素,设计不同间隔宽度的垮落工作面宽度b以及充填工作面宽度a,然后将不同垮落工作面宽度和充填工作面宽度进行组合得到多组不同的组合作为预设计方案;步骤5:计算出每一个预设计方案的变形值,并将其与耕地保护指标进行对比,择优确定最佳方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地下采煤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具体为:针对在煤粮复合区进行耕地下采煤区域,通过收集研究区域的地质条件、地层情况、钻孔柱状图、水文地质信息等资料,明确地质采矿条件,确定该地区的潜水位埋深h、待开采煤层的采深H、开采厚度m和煤层倾角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地下采煤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具体为:结合矿区生产能力、充填方法、充填体材料等设计充实率,并设计不同的垮落工作面宽度b(b1,b2,...,b
n
)和充填工作面宽度a(a1,a2,...,a
m
)进行组合,获得多组工作面宽度预设计方案{[(b1,a1),(b1,a2),

(b1,a
m
)];[(b2,a1),(b2,a2),

(b2,a
m
)];[

];[(b
n
,a1),(b
n
,a2),

(b
n
,a
m
)]},将设计方案数组表示为阵形式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煤炭资源采出率,式中若垮落工作面的采出率为ρ1,垮落工作面总宽度为S1,充填工作面采出率为ρ2,充填工作面总宽度为S2,垮落工作面和充填工作面面长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煤炭开采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地下采煤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具体为:基于等效采高模型和概率积分模型,分别计算出步骤3所设计的不同垮落工作面宽度b(b1,b2,...,b
n
)和充填工作面宽度a(a1,a2,...,a
n
)组合得到的工作面宽度预设计方案{[(b1,a1),(b1,a2),

(b1,a
m
)];[(b2,a1),(b2,a2),

(b2,a
m
)];[

];[(b
n
,a1),(b
n
,a2),

(b
n
,a
m
)]}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值,具体包括:
地表下沉W(W
11
,W
12
,...,W
1m
;W
21
,W
2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广礼李怀展查剑锋宫亚强蒋乾刘文锴胡青峰殷和建汪铁宁张学伟王跃宗陈延康张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