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并[3,4-b]吡啶类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557580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6: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吡咯并[3,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合成
,尤其涉及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恶性肿瘤一般可等同于癌症,癌症被认为是一种由于发生在干细胞中的致癌突变而驱动的多级疾病。人们大多是“谈癌色变”,而且癌症在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几种慢性病死亡率中占比是最高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数据统计,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整体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因此,预防及治疗癌症是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随着抗癌研究的不断深入,抗癌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现在除了早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的传统手段治疗癌症之外,含有有机合成的化合物的药物治疗获得了快速发展。
[0003]吡咯类衍生物和吡啶类衍生物很多都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和药物活性,尤其在抗肿瘤方面表现良好。同样,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有些也具有较广的生物活性,可以用作GSK

3β抑制剂、乙酰胆碱脂酶抑制剂以及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等。这类化合物的合成,可以采用马来酰亚胺与酰胺在铑或钴催化剂的作用下,经过一个交叉脱氢环化合成吡咯并吡啶衍生物。还有报道通过环烯胺和α,β

不饱和酮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经过[3+3]环加成反应得到此类化合物。
[0004]随着合成方法的改进,人们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越来越多,相关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也随之报道,但是目前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存在在有机相中进行、需要多种添加剂、使用昂贵金属催化剂、反应后处理复杂、催化剂无法循环使用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其合成方法避免使用贵金属催化剂,而是使用多组分反应,然后在三乙胺催化下,通过传统的油浴加热,采用一锅法合成吡咯并[3,4

b]咪唑类衍生物,合成的吡咯并[3,4

b]咪唑类衍生物可以用作抗肿瘤活性研究,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所述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的结构通式如下:
[0008][0009]其中,R1为芳基或杂芳基,R2为芳基、杂芳基或氰基,R3为芳基或芳杂基,Ar为苯基、3

氟苯基、3

氯苯基、3

溴苯基、3

甲基苯基。
[0010]作为优选的,所述R1为4

甲氧基苯基、3,4

二甲氧基苯基、均三甲苯基、4

氯苯基、苯基、4

溴苯基;所述R2为4

硝基苯基、4

溴苯基、氰基;所述R3为2,6

二甲基苯基、4

氯苯基。
[0011]作为优选的,所述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选自以下化合物:
[0012]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1‑
(4

甲氧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
[0013]1‑
(3,4

二甲氧基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
[0014]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1‑
均三甲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
[0015]1‑
(4

氯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
[0016]3‑
(4

溴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1‑
均三甲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
[0017]6‑
(2,6

二甲基苯基)
‑4‑
(5


‑2‑
羟基苯基)
‑1‑
(4

甲氧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
[0018]3‑
(4

溴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4‑
(5


‑2‑
羟基苯基)
‑1‑
均三甲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的结构通式如下:其中,R1为芳基或杂芳基,R2为芳基、杂芳基或氰基,R3为芳基或芳杂基,Ar为苯基、3

氟苯基、3

氯苯基、3

溴苯基、3

甲基苯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为4

甲氧基苯基、3,4

二甲氧基苯基、均三甲苯基、4

氯苯基、苯基、4

溴苯基;所述R2为4

硝基苯基、4

溴苯基、氰基;所述R3为2,6

二甲基苯基、4

氯苯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咯并[3,4

b]吡啶类衍生物选自以下化合物: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1‑
(4

甲氧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1

(3,4

二甲氧基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1‑
均三甲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1

(4

氯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3

(4

溴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4‑
(2

羟基苯基)
‑1‑
均三甲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6

(2,6

二甲基苯基)
‑4‑
(5


‑2‑
羟基苯基)
‑1‑
(4

甲氧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3

(4

溴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4‑
(5


‑2‑
羟基苯基)
‑1‑
均三甲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6

(2,6

二甲基苯基)
‑4‑
(5


‑2‑
羟基苯基)
‑1‑
均三甲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6

(2,6

二甲基苯基)
‑4‑
(5


‑2‑
羟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1‑
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4

(5


‑2‑
羟基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1‑
(4

甲氧基苯基)
‑3‑
(4

硝基苯基)

5,6

二氢

1H

吡咯并[3,4

b]吡啶

2,7

二酮;4

(5


‑2‑
羟基苯基)
‑6‑
(2,6

二甲基苯基)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杰徐嘉陈中祝徐志刚李洁王靖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文理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