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55984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珠茶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包括依次通过传送带连接的珠茶炒干机、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和第二分拣机,以及控制器;第一分拣机与含水量检测设备之间的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第一三通部和设置在第一三通部上的第一分料板,第一三通部通过所述传送带分别连接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和珠茶炒干机;含水量检测设备与第二分拣机之间的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第二三通部和设置在第二三通部上的第二分料板,第二三通部通过所述传送带分别连接含水量检测设备、第二分拣机和珠茶炒干机;控制器分别与珠茶炒干机、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第二分拣机、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电连接。料板电连接。料板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珠茶生产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珠茶生产过程中,各个设备之间相对独立,需要通过人工方式对物料进行运输,费时费力。同时,高品质珠茶需要对每颗珠茶的大小以及含水量进行严格控制。虽然市售的分筛机可有效对不同大小的珠茶进行分离,其结构类及运作方式类似振动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发现,由于珠茶是通过米浆包覆定型成珠状的,在分筛机的不断振动下珠茶之间,以及珠茶与设备之间发生强烈的碰撞,导致部分分筛后的珠茶表面由米浆成型的包浆层部分破裂、脱落,甚至整个珠茶破裂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依然采用人工进行筛检。
[0003]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导致在实际的筛检过程中工人们无法准确判断珠茶所处的含水量范围,导致成品珠茶品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生产模式逐步替代传统的生产模式。在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对茶叶自动化生产的技术方案,如专利CN113519646A所公开的一种茶叶自动加工系统及方法,该构思通过将各个单元顺序连接,以及将各个单元分别通过主控制器控制实现自动化生产,但是由于该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制备传统茶叶,并非珠茶,因此缺乏珠茶质检过程中必要的检测单元,同时与珠茶的制备流程也不相同,导致其并不适合作为珠茶自动化升级的模板。基于此,在现有的珠茶生产企业中,亟需一种适用于珠茶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珠茶生产的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包括依次通过传送带连接的珠茶炒干机、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和第二分拣机,以及控制器;
[0006]所述第一分拣机与所述含水量检测设备之间的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第一三通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三通部上的第一分料板,所述第一三通部通过所述传送带分别连接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和珠茶炒干机;
[0007]所述含水量检测设备与第二分拣机之间的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第二三通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三通部上的第二分料板,所述第二三通部通过所述传送带分别连接含水量检测设备、第二分拣机和珠茶炒干机;
[0008]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珠茶炒干机、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第二分拣机、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电连接。
[0009]其中,所述第二分拣机包括第一电机、传动轴、筒体、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
[0010]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筒体同轴设置;
[0011]所述筒体为轴向两端中空且呈锥台状或棱台状的框架结构,其表面具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分拣机与所述含水量检测设备相连的所述传送带从所述筒体的小端面将珠茶送入所述筒体内部;
[0012]所述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分别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下方。
[0013]其中,所述通孔的孔径沿所述筒体的小端面至大端面逐渐减小。
[0014]其中,所述筒体为呈六棱台状的框架结构。
[0015]其中,所述第二分拣机还包括清扫结构,所述清扫结构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内部;
[0016]所述清扫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软毛刷头的清洁头。
[0017]其中,所述清扫结构还包括传动结构;
[0018]所述传动结构包括传动杆、连接杆和第二电机;
[0019]所述传动杆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清洁头连接,所述传动杆与所述第二电机传动连接。
[0020]其中,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套环和支撑杆,所述套环套在所述传动轴的外侧并与所述传动轴间隙配合,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套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传动杆转动连接。
[0021]其中,所述通孔包括菱形和/或圆形孔。
[0022]其中,所述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还包括第一包装机和第二包装机,所述第一包装机通过所述传送带与所述第一收集盒相连,所述第二包装机通过所述传送带与所述第二收集盒相连。
[0023]其中,所述珠茶炒干机内设置的喷淋装置。
[002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珠茶炒干机、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第二分拣机、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同时,控制器可通过控制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的旋转将经第一分拣机分拣出不合格的珠茶和经含水量检测设备检测出不合格的珠茶分别通过第一三通部和第二三通部重新送入珠茶炒干机中重新处理,相较于传统人工检测而言,有效提高珠茶生产效率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珠茶检测精度,从而保证成品珠茶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25]图1所示为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茶叶自动在线在线检测系统的流程图;
[0026]图2所示为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分拣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所示为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分拣机的侧向局部剖视图。
[0028]标号说明:1、珠茶炒干机;2、第一分拣机;3、第一三通部;4、含水量检测设备;5、第二三通部;6、第二分拣机;61、筒体;611、通孔;62、第一电机;63、传动轴;64、第一收集盒;65、第二收集盒;66、清扫结构;661、清洁头;662、传动结构;6621、传动杆;6622、连接杆;6623、第二电机;663、连接结构;6631、套环;6632、支撑杆;7、第一包装机;8、第二包装机;9、喷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30]参见图1至图3,一种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包括依次通过传送带连接的珠茶炒干机1、第一分拣机2、含水量检测设备4和第二分拣机6,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分拣机2与所述含水量检测设备4之间的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第一三通部3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三通部3上的第一分料板,所述第一三通部3通过所述传送带分别连接第一分拣机2、含水量检测设备4和珠茶炒干机1;所述含水量检测设备4与第二分拣机6之间的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第二三通部5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三通部5上的第二分料板,所述第二三通部5分别通过所述传送带连接含水量检测设备4、第二分拣机6和珠茶炒干机1;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珠茶炒干机1、第一分拣机2、含水量检测设备4、第二分拣机6、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电连接。
[0031]其中,所述珠茶炒干机1内设置的喷淋装置9,所述喷淋装置9用于将米浆喷淋在茶叶表面。
[0032]具体的,茶叶通过进入珠茶炒干机1中被炒干卷曲,并通过喷淋装置9不断对茶叶表面喷淋米浆,以通过米浆粘结茶叶以使其形成珠状,即获得珠茶。然后将所获得的珠茶通过所述传送带送入第一分拣机2中进行分拣,形状呈珠状的颗粒被送入含水量检测设备4中进行含水量检测,而成型非珠状或破碎的茶叶通过第一分拣机2分拣后,控制器开启第一三通部3上的第一分料板,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通过传送带连接的珠茶炒干机、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和第二分拣机,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分拣机与所述含水量检测设备之间的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第一三通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三通部上的第一分料板,所述第一三通部通过所述传送带分别连接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和珠茶炒干机;所述含水量检测设备与第二分拣机之间的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第二三通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三通部上的第二分料板,所述第二三通部通过所述传送带分别连接含水量检测设备、第二分拣机和珠茶炒干机;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珠茶炒干机、第一分拣机、含水量检测设备、第二分拣机、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拣机包括第一电机、传动轴、筒体、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筒体同轴设置;所述筒体为轴向两端中空且呈锥台状或棱台状的框架结构,其表面具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分拣机与所述含水量检测设备相连的所述传送带从所述筒体的小端面将珠茶送入所述筒体内部;所述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分别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茶叶自动在线检测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径沿所述筒体的小端面至大端面逐渐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梅雀蔡建兴
申请(专利权)人:华达茶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