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1434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包括定子铁芯及定子绕组,定子铁芯两端设有定子槽;定子绕组为6极整距单层分布绕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将原有的8极并联支路优化成6极整距单层分布绕组的并联支路,简化了结构;2、8层发卡式绕组采用整矩单层连接方式,即绕组均为同槽同相,降低了电机匝间电压,提升了电机的绝缘性和转矩能力;3、焊接端绕组无桥接线,只保留三相电源引出线和中性线,且引出线和中性线位置集中并在同一侧,简化了绕组端部布局,提升了绕组量产制造工艺可行性;4、该种绕组连接方式取消了插线端的桥接线、三相电源引出线和中性线,简化了绕组结构,提高了驱动电机的轴向利用空间。提高了驱动电机的轴向利用空间。提高了驱动电机的轴向利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定子绕组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恶化,人们对污染气体排放越来越重视,而汽车尾气的排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及大部分制冷剂等。而汽车尾气中就包含了一氧化碳、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因此,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以其优越的驾驶体验及近乎零排放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0003]在不断追求电机高槽满率、高功率密度和高扭矩密度的同时,圆线电机已很难突破目前驱动电机新性能要求的瓶颈。于是,便出现了扁线发卡电机。
[0004]扁线发卡(Hair

Pin)电机的出现,实现了圆线电机无法满足的性能要求。扁线发卡电机进一步提升了高槽满率、高功率密度及良好的散热性能和NVH性能,能够大大降低电机绕组端高度,减少用铜量降低绕组铜耗,进而提高车用驱动电机的效率。
[0005]然而,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扁线发卡电机因其绕组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绕组连接方式的不同,星点连接和三相引出线分布在定子绕组的插线端,增加了异型线的数量,且这些异型线存在结构布线复杂,加工工艺较差。
[0006]因此,亟待提出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能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0008]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
[0009]包括定子铁芯,两端设有定子槽;
[0010]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绕组为6极整距单层分布绕组。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子槽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围均布设有72个,每个所述定子槽内均设有8层导体。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绕组为发卡式绕组,所述发卡式绕组一端为插线端、另一端为焊接端,所述焊接端设有三相电源引出线及中性线。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端均由节距为12的不同层发卡扁铜线扭头后焊接而成。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线端由节距为Y1=9、Y2=11、Y3=12、Y4=13、Y5=15的不同发卡扁铜线组成。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电源引出线和中性线均由发卡式绕组的最外层和次外层引出。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绕组包括U相绕组、V相绕组及W相绕组,每相所述U相绕组、V相绕组及W相绕组均设有四条,且均为并联支路。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相绕组的结构从U相电源引出线开始,所述U相电源引出线和端子U1_in、端子U2_in、端子U3_in连接及端子U4_in连接,所述U相绕组结构中的绕线分别从第1支路的端子U1_in、第2支路的端子U2_in、第3支路的端子U3_in及第4支路的端子U4_in进,然后分别从第1支路的端子U1_out、第2支路的端子U2_out、第3支路的端子U3_out、第4支路的端子U4_out共同出线至中性线连接。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V相绕组的结构从V相电源引出线开始,所述V相电源引出线和端子V1_in、端子V2_in、端子V3_in连接及端子V4_in连接,所述V相绕组结构中的绕线分别从第1支路的端子V1_in、第2支路的端子V2_in、第3支路的端子V3_in及第4支路的端子V4_in进,然后分别从第1支路的端子V1_out、第2支路的端子V2_out、第3支路的端子V3_out、第4支路的端子V4_out共同出线至中性线连接。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W相绕组的结构从W相电源引出线开始,所述W相电源引出线和端子W1_in、端子W2_in、端子W3_in连接及端子W4_in连接,所述W相绕组结构中的绕线分别从第1支路的端子W1_in、第2支路的端子W2_in、第3支路的端子W3_in及第4支路的端子W4_in进,然后分别从第1支路的端子W1_out、第2支路的端子W2_out、第3支路的端子W3_out、第4支路的端子W4_out共同出线至中性线连接。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1、将原有的8极并联支路优化成6极整距单层分布绕组的并联支路,简化了结构;2、8层发卡式绕组采用整矩单层连接方式,即绕组均为同槽同相,降低了电机匝间电压,提升了电机的绝缘性和转矩能力;3、焊接端绕组无桥接线,只保留三相电源引出线和中性线,且引出线和中性线位置集中并在同一侧,简化了绕组端部布局,提升了绕组量产制造工艺可行性;4、该种绕组连接方式取消了插线端的桥接线、三相电源引出线和中性线,简化了绕组结构,减小了绕组端部的高度,提高了驱动电机的轴向利用空间。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的焊接端等轴侧视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的接线端等轴侧视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的定子总成侧视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的插线端不同节距发卡绕组扭头后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的单根扁线发卡绕组;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的节距为12的发卡绕组扭头焊接后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的原理连接示意;
[0029]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的定子部分槽局部剖视放大图;
[0030]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的U相原理展开示意图。
[0031]图中:1.定子铁芯;2、定子槽;3、定子绕组;4、插线端;5、焊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包括
[0034]定子铁芯1,两端设有定子槽2;
[0035]定子绕组3,所述定子绕组3为6极整距单层分布绕组。
[0036]参见图9所示,可选的,所述定子槽2沿所述定子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铁芯(1),两端设有定子槽(2);定子绕组(3),所述定子绕组(3)为6极整距单层分布绕组。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槽(2)沿所述定子铁芯(1)的周围均布设有72个,每个所述定子槽(2)内均设有8层导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绕组(3)为发卡式绕组,所述发卡式绕组一端为插线端(4)、另一端为焊接端(5),所述焊接端(5)设有三相电源引出线及中性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端(5)均由节距为12的不同层发卡扁铜线扭头后焊接而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线端(4)由节距为Y1=9、Y2=11、Y3=12、Y4=13、Y5=15的不同发卡扁铜线组成。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源引出线和中性线均由发卡式绕组的最外层和次外层引出。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绕组(3)包括U相绕组、V相绕组及W相绕组,每相所述U相绕组、V相绕组及W相绕组均设有四条,且均为并联支路。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8层扁线发卡定子绕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U相绕组的结构从U相电源引出线开始,所述U相电源引出线和端子U1_in、端子U2_i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舜宇王超徐刚马霁旻付博李婷魏琼
申请(专利权)人: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