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粉煤灰的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8764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湿粉煤灰的处理装置,涉及除湿处理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粉煤灰除湿装置,在对粉煤灰进行除湿处理时,仅对表面的粉煤灰拥有极好的处理效果,无法对有效的对内部粉煤灰起到相同的除湿效果,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通过导电滑环和供电线、加热管之间的配合,在驱动电机带动一号转杆旋转的同时,导电滑环通过供电线为加热管供电,使一号转杆旋转时,其外壁上设有的搅拌桨得到加热,进而对粉煤灰进行充分的搅拌,进一步的提高了粉煤灰的除湿速度,并在出气孔和过滤网的配合下,将搅拌时产生的热气和粉尘进行分离,降低机身内的压力。机身内的压力。机身内的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粉煤灰的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除湿处理
,具体为一种湿粉煤灰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粉煤灰是一种煤燃烧产物,由被驱动的微粒燃烧燃料的细颗粒组成与烟气一起排出燃煤锅炉。落到锅炉燃烧室通常称为火箱底部的灰称为底灰。在现代燃煤电厂中,飞灰通常由静电除尘器捕获在烟气到达烟囱之前或其他颗粒过滤设备。连同从锅炉底部排出的底灰,称为煤灰。
[0003]根据中国专利CN202020510570.6,公开了一种水泥生产用湿粉煤灰的处理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釜体和进料管,釜体的左上方嵌入设置有进料管,釜体的右侧中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釜体的右下方开口设置有排料口,排料口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密封盖,釜体的右下方固定安装有排料斗,釜体的内部上方固定安装有安装板,安装板的内部上方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底部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搅拌叶,安装板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均固定安装有液压缸,转动轴的外侧上方嵌套设置有嵌套压板,嵌套压板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刮板,嵌套压板的内部开口设置有卡槽。
[0004]上述方案中,电热板设在釜体底部,在对湿粉煤灰进行处理时,对粉煤灰的加热不充分,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延长了工作时间。
[0005]现有粉煤灰除湿装置,在对粉煤灰进行除湿处理时,仅对表面的粉煤灰拥有极好的处理效果,无法对有效的对内部粉煤灰起到相同的除湿效果,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湿粉煤灰的处理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机身,所述机身的上部设有进料口和出气孔,所述机身的底面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设有阀门,所述机身内设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内设有微型处理器,所述出气孔上设有过滤网,所述机身的顶部设有一号空腔,所述一号空腔内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还包括一号齿轮、一号孔、一号转杆、导电滑环、二号齿轮、驱动电机、电源、供电线、搅拌桨、加热管,所述一号空腔内设有所述一号孔,所述一号孔共两组、左右对称设置,所述一号孔连通所述一号空腔和所述机身内部,所述一号孔内转动连接有所述一号转杆,所述一号转杆的外壁、所述一号空腔内套装有所述一号齿轮,所述机身的顶面设有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伸入所述一号空腔内、且所述驱动轴上设有所述二号齿轮,所述二号齿轮与所述一号齿轮之间相互啮合,所述一号转杆的顶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所述供电线,所述机身内部、所述一号转杆的外壁上设有所述搅拌桨,所述搅拌桨内设有所述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供电线之间相连,所述一号转杆的端部设有所述导电滑环,所述导电滑环分别连接所述电源和所述供电线,所述电源设在所述一号空腔旁;通过电源为导电滑环和驱动电机进行供电,并且在导电滑环的帮助下,为旋转状态下的供电线进行供电,确保加热管在搅拌时,处于加热状态;所述一号转杆的底面设有所述闭合机
构,所述闭合机构与所述一号转杆的底面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微型处理器与所述导电滑环、供电线、驱动电机、加热管、电源之间电性相连。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搅拌桨设有多组、两组所述一号转杆上的所述搅拌桨之间错位设置,通过错位设置的搅拌桨,使粉煤灰得到充分的搅拌,加快除湿的速度。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号孔与所述一号转杆之间设有所述密封轴承。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号转杆的底面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闭合机构的顶面之间滑动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闭合机构包括放置板、开合电机、铰接门、二号转杆、齿轮组,所述机身内设有二号空腔,所述二号空腔共两组、左右对称设置,两组所述二号空腔之间通过所述二号转杆之间连接,所述二号转杆共两组、前后对称设置,所述二号转杆上设有所述铰接门,所述铰接门与所述机身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机身的外壁上设有所述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上设有所述开合电机,所述开合电机的驱动轴通过所述齿轮组连接所述二号转杆,所述微型处理器与所述开合电机之间电性相连。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组所述铰接门的相向面之间设有防条,所述防条之间滑动连接,通过防条弥补两组铰接门之间的缝隙缺口。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齿轮组包括主齿轮、副齿轮,所述主齿轮和所述副齿轮分别设在两组所述二号转杆上,所述主齿轮与所述副齿轮之间啮合,所述开合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主齿轮同轴,通过主齿轮与副齿轮之间啮合,当主齿轮旋转时,副齿轮同步进行工作。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导电滑环和供电线、加热管之间的配合,在驱动电机带动一号转杆旋转的同时,导电滑环通过供电线为加热管供电,使一号转杆旋转时,其外壁上设有的搅拌桨得到加热,进而对粉煤灰进行充分的搅拌,进一步的提高了粉煤灰的除湿速度,并在出气孔和过滤网的配合下,将搅拌时产生的热气和粉尘进行分离,降低机身内的压力。
[0014]进一步的,通过闭合机构内各个部件的配合下,将除湿完毕后的粉煤灰缓缓排出,减小粉煤灰在排出时的冲击所产生的扬尘。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铰接门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铰接门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机身;2、进料口;3、出气孔;4、过滤网;5、出料口;6、一号空腔;7、一号齿
轮;8、一号孔;9、密封轴承;10、一号转杆;11、导电滑环;12、二号齿轮;14、驱动电机;15、电源;16、供电线;17、搅拌桨;18、加热管;19、底板;20、二号空腔;21、放置板;22、开合电机;23、铰接门;24、二号转杆;25、齿轮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正对地重要性。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粉煤灰的处理装置,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1)的上部设有进料口(2)和出气孔(3),所述机身(1)的底面设有出料口(5),所述出料口(5)上设有阀门,所述机身(1)内设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内设有微型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3)上设有过滤网(4),所述机身(1)的顶部设有一号空腔(6),所述一号空腔(6)内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还包括一号齿轮(7)、一号孔(8)、一号转杆(10)、导电滑环(11)、二号齿轮(12)、驱动电机(14)、电源(15)、供电线(16)、搅拌桨(17)、加热管(18),所述一号空腔(6)内设有所述一号孔(8),所述一号孔(8)共两组、左右对称设置,所述一号孔(8)连通所述一号空腔(6)和所述机身(1)内部,所述一号孔(8)内转动连接有所述一号转杆(10),所述一号转杆(10)的外壁、所述一号空腔(6)内套装有所述一号齿轮(7),所述机身(1)的顶面设有所述驱动电机(14),所述驱动电机(14)的驱动轴伸入所述一号空腔(6)内、且所述驱动轴上设有所述二号齿轮(12),所述二号齿轮(12)与所述一号齿轮(7)之间相互啮合,所述一号转杆(10)的顶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所述供电线(16),所述机身(1)内部、所述一号转杆(10)的外壁上设有所述搅拌桨(17),所述搅拌桨(17)内设有所述加热管(18),所述加热管(18)与所述供电线(16)之间相连,所述一号转杆(10)的端部设有所述导电滑环(11),所述导电滑环(11)分别连接所述电源(15)和所述供电线(16),所述电源(15)设在所述一号空腔(6)旁;所述一号转杆(10)的底面设有闭合机构,所述闭合机构与所述一号转杆(10)的底面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微型处理器与所述导电滑环(11)、供电线(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文显李峥史德新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中联卧龙水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