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7391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属于缓冲着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缓冲着陆无法兼顾不同载荷冲击的问题。它包括膨胀管、中心管和缓冲连接杆,所述缓冲连接杆上端与外部装置相连,下端与安装座相连,所述安装座下端连接有冲撞锥头,所述中心管滑动连接在安装座内,所述中心管下部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外侧与膨胀管相连,所述冲撞锥头位于膨胀管内侧,所述膨胀管与中心管之间设置有多个复合材料吸能圆环。它主要用于缓冲着陆。多个复合材料吸能圆环。它主要用于缓冲着陆。多个复合材料吸能圆环。它主要用于缓冲着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缓冲着陆
,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航天飞行器、机器人、特种装备空投或高端精密仪器在空中返回地面着陆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力对设备和人员造成很大影响,严重的会直接损坏电子设备,影响人员身体健康,因此为了保证空投或返航航天器的安全回落,着陆缓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太空环境下,设备的平稳安全着陆对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尤其重要,即要保证设备平稳着陆装置的可靠性又要保证对设备的冲击载荷尽量小,同时还要保证设备的承载能力。
[0003]目前主要的缓冲装置包括气囊缓冲装置、可压缩吸能器、气压缓冲器、液压缓冲装置、磁流变缓冲装置、电磁阻尼缓冲装置和机械式弹簧缓冲装置等。有柔性缓冲也有刚性缓冲装置,针对大体积的承载能力需求,柔性缓冲不易满足要求,对于小载荷冲击的情况,刚性缓冲装置又无法及时为设备带来缓冲力,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即可以保证设备的承载能力又可以保证设备的平稳着陆缓冲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以解决现有缓冲着陆无法兼顾不同载荷冲击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它包括膨胀管、中心管和缓冲连接杆,所述缓冲连接杆上端与外部装置相连,下端与安装座相连,所述安装座下端连接有冲撞锥头,所述中心管滑动连接在安装座内,所述中心管下部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外侧与膨胀管相连,所述冲撞锥头位于膨胀管内侧,所述膨胀管与中心管之间设置有多个复合材料吸能圆环。
[0006]更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座和卡座,所述卡座与中心管相连,所述卡座上部与定位座相连,所述膨胀管与定位座相连。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膨胀管上端内侧与限位环螺纹连接。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管上设置有定位台阶,所述卡座与中心管螺纹连接并通过定位台阶定位。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座上设置有定位槽口,所述膨胀管安装在定位槽口内。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环与限位凸台限位配合。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膨胀管为变径结构,冲撞锥头位于膨胀管大直径端。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管一侧开设有槽口。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连接杆与安装座螺纹连接。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与冲撞锥头螺纹连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可以通过缓冲着陆装置的复合材料吸能圆环变形缓冲和膨胀管膨胀后变形吸能,
来实现缓冲装置既可以实现小冲击时通过复合材料吸能圆环弹型变形缓冲吸能,又可以实现在受到较大冲击载荷时,复合材料吸能圆环变形无法吸收大部分冲击能量时,可通过冲撞锥头和膨胀管的冲击使膨胀管变形扩张吸收能量,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缓冲着陆的功能。
[0016]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具有柔性和刚性两种缓冲模型的结合,可以保证航天器或者空投设备受到小冲击带来的震动和冲击完全缓冲抵消,又可保证大载荷时所保护的设备可以得到安全的缓冲着陆保护。
[0017]当缓冲着陆装置的中心管受到载荷冲撞时,使整体结构向管内运动,冲撞锥头可优先通过复合材料吸能圆环的弹性变形吸能,当小冲击时缓冲力小,则只靠复合材料吸能圆环变形即可消除冲击力。当冲击力较大时,在冲撞锥头压缩复合材料吸能圆环运动至膨胀管时,此时由于冲击力未消除,缓冲着陆装置通过冲撞锥头与膨胀管的变形、以及复合材料吸能圆环的进一步压缩变形吸收能量,达到装置的抗冲击保护性能。
[0018]本专利技术即可以保证设备的承载能力,又可以通过弹性和刚性变形缓冲冲击力,其中小冲击力时弹性变形为无损伤结构,结构的重复性使用功能较好,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设备的平稳着陆缓冲。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工作时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1‑
安装座,2

冲撞锥头,3

膨胀管,4

定位座,5

中心管,6

卡座,7

缓冲连接杆,8

复合材料吸能圆环,9

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5]参见图1

3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它包括膨胀管3、中心管5和缓冲连接杆7,所述缓冲连接杆7上端与外部装置相连,下端与安装座1相连,所述安装座1下端连接有冲撞锥头2,所述中心管5滑动连接在安装座1内,所述中心管5下部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外侧与膨胀管3相连,所述冲撞锥头2位于膨胀管3内侧,所述膨胀管3与中心管5之间设置有多个复合材料吸能圆环8。
[0026]当缓冲着陆装置的中心管5受到载荷冲撞时,中心管5向内传递载荷力,首先中心管5向上部移动,由于缓冲连接杆7上端与外部装置相连,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因此,中心管5带动膨胀管3向上移动,此时内部的复合材料吸能圆环8受到定位机构和冲撞锥头2的挤压而发生压缩变形,此时消耗部分冲击能量,当中心管5所受到的冲击力较小时,此时即可单独通过复合材料吸能圆环8将冲击力抵消掉。如果冲击力较大,在中心管5带动膨胀管3向上运动时,冲撞锥头2与膨胀管3接触,此时冲撞锥头2挤压膨胀管3,使膨胀管3发生金属塑
性变形的扩张,吸收大部分冲击能量,在此过程中,复合材料吸能圆环8仍受到挤压变形发挥着高效的吸能作用。当大量冲击缓冲力吸收完成后,缓冲着陆装置在复合材料吸能圆环8的弹力作用下回弹,恢复初始状态,此时仍然可发挥着缓冲的作用。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座4和卡座6,所述卡座6与中心管5相连,所述卡座6上部与定位座4相连,所述膨胀管3与定位座4相连,所述中心管5上设置有定位台阶,所述卡座6与中心管5螺纹连接并通过定位台阶定位,所述定位座4上设置有定位槽口,所述膨胀管3安装在定位槽口内,复合材料吸能圆环8下部与定位座4接触,上端与冲撞锥头2接触,通过定位座4和冲撞锥头2实现对复合材料吸能圆环8的挤压。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膨胀管(3)、中心管(5)和缓冲连接杆(7),所述缓冲连接杆(7)上端与外部装置相连,下端与安装座(1)相连,所述安装座(1)下端连接有冲撞锥头(2),所述中心管(5)滑动连接在安装座(1)内,所述中心管(5)下部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外侧与膨胀管(3)相连,所述冲撞锥头(2)位于膨胀管(3)内侧,所述膨胀管(3)与中心管(5)之间设置有多个复合材料吸能圆环(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座(4)和卡座(6),所述卡座(6)与中心管(5)相连,所述卡座(6)上部与定位座(4)相连,所述膨胀管(3)与定位座(4)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管(3)上端内侧与限位环(9)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膨胀管式缓冲着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博陈宇宁迟波裴放王维刘甲秋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