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567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震源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在单一方向减震导致减震结构不稳定、震源扩散慢、减震时间长,以及减震结构简单无法同时适应长期的低幅度震动和突发大幅度震动的不足之处。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包括装配结构,减震壳以及多组震源扩散阀;所述减震壳为中空结构,装配结构设置在减震壳的中空结构中,用于固定震源体或装载壳,装配结构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连接轴向的第一阀体,第二连接件与径向的第一阀体相配合,可在多个方向对震源体进行限位并缓冲受力,整体结构稳定。整体结构稳定。整体结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些常规性化学爆炸性能检测以及其设备使用中,存在大冲击波或压力的释放,这些大冲击或压力能量的释放,使设备本身产生较大震动,且对外周环境带来了极大的震源,因此需要配置相应的减震系统,避免使用过程中损坏设备及破坏周围环境。现有的减震系统是从一个方向进行震源运动的牵制,使得大部分能量从一个方向释放,对该方向造成较大冲击力,导致系统结构不稳定;在单一方向减震使得震源扩散较慢,减震时间长;且现有减震系统结构简单,无法同时适应长期的低幅度震动以及突发大幅度的震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震源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在单一方向减震导致减震结构不稳定、震源扩散慢、减震时间长,以及减震结构简单无法同时适应长期的低幅度震动和突发大幅度震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0005]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装配结构,减震壳以及多组震源扩散阀;所述减震壳为中空结构,装配结构设置在减震壳的中空结构中,与减震壳动连接,装配结构边缘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装配结构用于固定震源体或装载壳;
[0006]所述震源扩散阀包括第一阀体,第一阀体沿周向均布固定于所述减震壳上,第一阀体包括同轴设置的传动杆与缓冲结构;部分第一阀体的轴线垂直于减震壳所在平面设置,作为轴向的第一阀体,轴向的第一阀体的传动杆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动连接;另一部分第一阀体的轴线平行于减震壳所在平面设置,作为径向的第一阀体,径向的第一阀体的传动杆远离缓冲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配合连接,使第二连接件能够相对传动杆沿任意方向移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壳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层壳体、下层壳体,以及多个钢丝绳减震器;
[0008]所述上层壳体和下层壳体均为中空结构,上层壳体和下层壳体通过钢丝绳减震器连接,上层壳体中部设置有所述装配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杆上套设第一装配壳体、第一弹性结构以及第一环形结构,所述第一装配壳体包括套设在传动杆上的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以及连接第一平板、第二平板的连接板;第一弹性结构位于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间,第一环形结构固定在第一弹性结构靠近第二平板的一端;
[0010]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连接在第二平板远离第一平板一侧的缓冲壳体,设置在缓冲壳体内的缓冲腔,以及轴向依次设置在缓冲腔内部的承压结构、活动挡板和第二弹性结构;所
述缓冲壳体连接第二平板的端面设置通孔,所述传动杆穿过通孔连接承压结构;所述活动挡板和第二弹性结构设置在远离第二平板的一端;
[0011]所述缓冲壳体的侧壁设置连通孔,连通孔位于靠近活动挡板的位置。
[0012]进一步地,轴向的第一阀体通过第二平板固定在所述上层壳体上,径向的第一阀体通过所述连接板固定在上层壳体上;
[0013]轴向的第一阀体与径向的第一阀体间隔设置,且沿上层壳体外周均匀分布。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环形结构,第二环形结构固定在轴向的第一阀体的传动杆上,位于第一环形结构和第二平板之间,第一连接件远离装配结构的一端设有腰形孔,第一连接件通过腰形孔套设在传动杆上,位于第一环形结构和第二环形结构之间。
[0015]所述腰形孔相对传动杆具有一定活动空间。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配合件,配合件设置在径向的第一阀体的传动杆远离第二平板的端部;
[0017]所述第二连接件远离装配结构的一端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两个侧板平行于上层壳体所在平面,所述配合件设置在U型结构的空腔中,且与U型结构的两个侧板间留有空隙。
[0018]进一步地,所述震源扩散阀还包括连通管和第二阀体;
[0019]所述第二阀体包括第二装配壳体、设置在第二装配壳体内的装配腔和弯折流通腔、设置在装配腔中的活塞杆,以及设置在第二装配壳体上的第一进出口、第二进出口、排出口和通气口;
[0020]所述第一进出口、第二进出口、排出口、通气口均与装配腔连通,第一进出口和第二进出口垂直装配腔轴向相对设置,排出口与第二进出口平行设置,通气口设置在远离第一进出口的一端;
[0021]所述弯折流通腔与装配腔隔断设置,弯折流通腔的一端与第一进出口连通,另一端设置在靠近通气口的位置,与装配腔连通;
[0022]所述活塞杆的两端沿轴向分别设置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活塞杆未运动时,第一进出口与装配腔的连通处、第二进出口与装配腔的连通处均正对第一复位弹簧;所述排出口与装配腔的连通处正对活塞杆靠近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弯折流通腔的另一端与装配腔的连通处正对活塞杆靠近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通气口与装配腔的连通处正对第二复位弹簧;活塞杆的侧面设置多个密封圈,多个密封圈分别位于第二进出口和排出口之间、弯折流通腔另一端与装配腔连通处的两侧;
[0023]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所述连通孔,另一端连通第一进出口。
[0024]进一步地,还包括垂直排出口轴线设置的隔离板,以及控制隔离板的控制组件;
[0025]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隔离板的移动。
[0026]进一步地,所述装配结构与上层壳体通过多组连接弹簧连接,每一组连接弹簧均包括对称设置在径向的第一阀体轴线两侧的两个连接弹簧,连接弹簧一端连接在所述上层壳体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U型结构靠近下层壳体的侧板上。
[0027]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装配腔内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组件。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1.本专利技术设置装配结构,用于固定震源体或装载壳,将震源体设置在装载壳内,对
其进行围挡限位,使得震源的发出范围有限,减少了对更多外周环境的影响。
[0030]2.本专利技术设置多组震源扩散阀,作为多个方向不同的缓冲单元,在发生震动或者其它晃动时,多个方向同时牵制和限制震动的发生,使其能够缓慢从多个方向释放,进而同一个时间段内,相比于现有技术,释放出的能量更多,缓解的震动更多;且多方向限位缓冲受力,整体结构稳定。
[0031]3.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连接件通过腰形孔套设在轴向的第一阀体的传动杆上,具有一定的活动缓冲空间,第一连接件相对传动杆可径向移动,也可以围绕传动杆转动,在多个方向进行限位,转动也可以减缓一部分的震动。
[0032]4.本专利技术径向的第一阀体的传动杆远离第二平板的端部设置配合件,将配合件设置在第二连接件的U型结构中,且配合件和U型结构的两个侧板间留有空隙,U型结构的两个侧板在垂直于上层壳体所在平面的方向震动,可通过传动杆的限位,逐渐减小震动,提高减震效果。
[0033]5.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壳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层壳体和下层壳体,上层壳体和下层壳体通过钢丝绳减震器连接,受到震动时上层壳体和下层壳体间也具有缓冲减震及限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结构(100),减震壳(200)以及多组震源扩散阀(300);所述减震壳(200)为中空结构,装配结构(100)设置在减震壳(200)的中空结构中,与减震壳(200)动连接,装配结构(100)边缘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件(400)和第二连接件(500),装配结构(100)用于固定震源体或装载壳(800);所述震源扩散阀(300)包括第一阀体(310),第一阀体(310)沿周向均布固定于所述减震壳(200)上,第一阀体(310)包括同轴设置的传动杆(314)与缓冲结构;部分第一阀体(310)的轴线垂直于减震壳(200)所在平面设置,作为轴向的第一阀体(310),轴向的第一阀体(310)的传动杆(314)与所述第一连接件(400)动连接;另一部分第一阀体(310)的轴线平行于减震壳(200)所在平面设置,作为径向的第一阀体(310),径向的第一阀体(310)的传动杆(314)远离缓冲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500)相配合,使第二连接件(500)能够相对传动杆(314)沿任意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壳(200)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层壳体(201)、下层壳体(202),以及多个钢丝绳减震器(700);所述上层壳体(201)和下层壳体(202)均为中空结构,并通过钢丝绳减震器(700)连接,上层壳体(201)中部设置有所述装配结构(1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314)上套设第一装配壳体(311)、第一弹性结构(313)以及第一环形结构(321),所述第一装配壳体(311)包括套设在传动杆(314)上的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以及连接第一平板、第二平板的连接板;第一弹性结构(313)位于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间,第一环形结构(321)固定在第一弹性结构(313)靠近第二平板的一端;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连接在第二平板远离第一平板一侧的缓冲壳体(318),设置在缓冲壳体(318)内的缓冲腔(312),以及轴向依次设置在缓冲腔(312)内部的承压结构(315)、活动挡板(316)和第二弹性结构(317);所述缓冲壳体(318)连接第二平板的端面设置通孔,所述传动杆(314)穿过通孔连接承压结构(315);所述活动挡板(316)和第二弹性结构(317)设置在远离第二平板的一端;所述缓冲壳体(318)的侧壁设置连通孔(319),连通孔(319)位于靠近活动挡板(316)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轴向的第一阀体(310)通过第二平板固定在所述上层壳体(201)上,径向的第一阀体(310)通过所述连接板固定在上层壳体(201)上;轴向的第一阀体(310)与径向的第一阀体(310)间隔设置,且沿上层壳体(201)外周均匀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角度的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环形结构(322),第二环形结构(322)固定在轴向的第一阀体(310)的传动杆(314)上,位于第一环形结构(321)和第二平板之间,第一连接件(400)远离装配结构(100)的一端设有腰形孔,第一连接件(400)通过腰形孔套设在传动杆(314)上,位于第一环形结构(321)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生马腾跃马振辉刘龙波胡攀唐秀欢苏春磊李达陈立新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