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鲑鱼批量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41459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白鲑鱼批量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白鲑鱼放血:捕捞出水的白鲑鱼在装箱前半小时内放血;步骤S2,装箱运输:白鲑鱼上船后在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白鲑鱼批量加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白鲑鱼批量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白鲑鱼特性,脂肪含量高,平均脂肪含量13.75%,出水后易离刺,不易存活,给运输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需要解决及时加工的问题(郭焱,马燕武,蔡林刚,张人铭,吐尔逊,刘昆仑,2004);白鲑肌肉中脂肪含量较高,且具有明显的位置差异,腹部最高为23.14%,尾部最低,为6.95%;背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白鲑肌纤维直径与间隙小,经冰藏运输后肌纤维断裂且间隙增大,肌内膜和肌束膜结构离散,致使白鲑肌肉硬度下降(刘婧懿,2020);由于白鲑鱼肉中营养物质含量高,且出水后易离刺,在捕捞到销售过程中极易受微生物和组织酶的作用,使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降解,蛋白质部分降解成肽和氨基酸,从而产生异味,发生变色及质构改变,严重影响其新鲜度,降低其食用价值(徐楚,2018);水产品在加工运输及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蛋白质氧化,加之新疆运距较远,极易导致鱼肉发生腐败变质,致使其经济效益大大降低(刘彩华,2018)
[0003]目前白鲑主要通过冷藏和冷冻2种方式储运,白鲑在冷藏温度下货架期非常短,而冻结解冻后鱼肉质地软烂,导致商品价值急剧降低,因此探寻和开发新型保鲜方法与加工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新,汪兰,石柳,吴文锦,丁安子,熊光权,2020)。
[0004]围绕着白鲑的保鲜,研究者采取许多种方式,如王锡昌等人的复合保鲜方法(复合保鲜剂、真空包装。专利技术专利:一种白鲑的复合保鲜方法),冷冻和冰鲜处理(李萌、由高铭蒋晶华等,2017),添加剂,如柠檬酸、壳聚糖、丁香酚和百里香酚等和气调保鲜(刘婧懿,2017),抑菌剂浸泡液(由高铭,陈欣然,赵前程,马永生,李萌,马壮,2018),冷熏(李新,汪兰,石柳,吴文锦,丁安子,熊光权,2020),这些方法都是在白鲑鱼捕捞出水加工以后进行的,在白鲑鱼捕捞出水至加工完毕,冰鲜运往市场或进入冷库阶段,没有报道。
[0005]白鲑鱼脂肪含量高,易氧化变质,加工后的鱼会直接做成刺身(鱼片)生食,对卫生和口感有特殊要求。白鲑鱼加工后冰鲜送市场上餐桌时间最好在当天,当天白鲑鱼肉脆、有香味,第二天有点绵,第三天更绵,基本上不适合做刺身(生鱼片)了。所以在大批量加工鱼时,减少每条鱼的加工时间,为加工后送市场留出时间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白鲑鱼批量加工方法,具体提供了白鲑鱼从捕捞出水到加工装箱运送市场(冰鲜市场或进入冷库)前批量加工的一整套高效、卫生、品质保护的方法,包括该加工过程中的方法、温度、时间控制,运输和清洗溶液配比等。本专利技术减少了批量加工时间,保证了白鲑鱼捕捞出水到装箱不超过5小时(冬季鱼量大,温度低,总时间不超过6小时),不添加任何非自然物质,最大程度地对白鲑鱼进行了保鲜,从而最大程度的确保了白鲑鱼的口感,使得加工后的鱼能够直接做成刺身(鱼片)生食。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白鲑鱼批量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S1,白鲑鱼放血:捕捞出水的白鲑鱼在装箱前半小时内放血;
[0009]步骤S2,装箱运输:白鲑鱼上船后在2

2.5小时内装箱然后运至加工厂,运输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运输过程全程冷链;
[0010]步骤S3,加工厂加工:所述加工不超过2

2.5小时,所述加工包括去鳞去鳃去内脏,冲洗,沥水和装箱。
[0011]作为优选,步骤S1中,捕捞出水的白鲑鱼符合以下要求:到加工厂鱼体温度≤4℃,体表完整,脱鳞较少;鳃盖紧闭,鳃色鲜红,无污秽、粘液及异臭;眼球突出清晰,角膜透明;鳞色泽鲜明有光泽,鳞片完整,或少有脱落,附着牢固,未变色;腹部,结实富弹性,肛门正常,无内脏突出及腹部膨胀现象;肌肉组织,肋骨与脊骨处肌肉组织结实,有弹性,无骨肉分离或骨端穿出现象,符合GB2733、GB2761、GB2762的规定。
[0012]作为优选,步骤S1中,捕捞起来的鱼用锥针在鱼两前翅之间腹线位置快速一次性扎入,使锥孔在鱼腹线上,将刺后的鱼放入有水的船舱内,自然放血。
[0013]作为优选,步骤S2中,在运输时,尽量保持鲜度:捕捞上船装箱时温度保持在0℃
±
2℃,且鱼不能冻硬;鱼放入盐水和碎冰溶液的箱内,水用湖水,盐水重量百分比浓度为2
‑3‰
,碎冰的量视箱体温度保持在0℃
±
2℃而定,碎冰下垫上盖,盐水温度不高于3℃;捕捞装箱的活体鱼运到加工厂,鱼体温度≤4℃,鱼眼光亮,鱼体软硬保持出水的状态。
[0014]作为优选,步骤S3中,所述去鳞去鳃去内脏时,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处理,不用换工具:第一人用不锈钢鱼鳞刮或刮鳞器去鳞;第二人用有刀背的斜三角刀切鳃和剖鱼;第三人用不锈钢勺子去内脏和鳃,每条鱼用时≤1.5min。
[0015]作为优选,步骤S3中,所述切鳃时,首先在鱼头颐部顶端,鳃弓连接处横一刀,切断颐部;然后在鳃弓的下缘,颏部下方,峡部三分之一处斜切并上挑一刀,切除鳃另一方连接,即切去鳃条骨。
[0016]作为优选,步骤S3中,在切鳃后剖鱼,用“腹开”式将鱼剖开,即把刀由肛门插入沿鱼腹线向头部剖开,放血的锥孔在鱼腹线上,保证加工的鱼完整;再用手拉部分内脏,将与肠相连的鱼肚、鱼泡、鱼脂肪一次拉出。
[0017]作为优选,步骤S3中,切鳃和剖鱼后,用不锈钢勺子刮去鱼鳃、鱼卵和剩余的内脏。
[0018]作为优选,步骤S3中,所述冲洗为将去鳞去鳃去内脏的鱼体用冰盐水高压气泡喷淋清洗,每条鱼清洗用时15秒
±
2秒。
[0019]作为优选,步骤S3中,所述冰盐水的制备方法为:用环型自来水管,通过

40℃速冻库或

30℃冷冻库出来的水,打入储水箱中,加盐加冰制成冰盐水;加冰后控制水温≤8℃,加盐使得冰盐水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1%。
[0020]作为优选,步骤S3中,白鲑鱼加工后装箱时使用

30℃冷冻库的碎冰,用冰量视保持箱内温度在0℃
±
1℃而定,箱底部用冰二分之一,鱼上部用冰二分之一;鱼加工后装箱出厂时鱼体温度控制在0℃
±
1℃,到终点时鱼体温度≤4℃。
[0021]传统的去鱼鳃的方法采用以下方式,但是均有一定缺陷:
[0022](1)用剪刀拨开鱼的一边鳃盖,剪断鱼鳃的一端,顺势挑出全部鱼鳃,另一边的鱼鳃用同样办法挑出。缺点是:花时间,且不易清除干净。用剪刀剖鱼不方便,要换工具。
[0023](2)打开鳃盖,用汤杓直接刮。缺点是:只能用于小点的鱼,如鲫鱼。
[0024](3)用菜刀的后刀尖贴近鱼鳃的底部往外挑。缺点是:大鱼不易,也费时间。
[0025](4)从鳃口那开始剪,剪到三分之二,然后用手拉。缺点是:不适用于流水作业,时间长了,容易伤手。
[0026](5)直接用手拉。缺点是:容易伤手,费时间。...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鲑鱼批量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白鲑鱼放血:捕捞出水的白鲑鱼在装箱前半小时内放血;步骤S2,装箱运输:白鲑鱼上船后在2

2.5小时内装箱然后运至加工厂,运输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运输过程全程冷链;步骤S3,加工厂加工:所述加工不超过2

2.5小时,所述加工包括去鳞去鳃去内脏,冲洗,沥水和装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捕捞出水的白鲑鱼符合以下要求:到加工厂鱼体温度≤4℃,体表完整,脱鳞较少;鳃盖紧闭,鳃色鲜红,无污秽、粘液及异臭;眼球突出清晰,角膜透明;鳞色泽鲜明有光泽,鳞片完整,或少有脱落,附着牢固,未变色;腹部,结实富弹性,肛门正常,无内脏突出及腹部膨胀现象;肌肉组织,肋骨与脊骨处肌肉组织结实,有弹性,无骨肉分离或骨端穿出现象,符合GB2733、GB2761、GB2762的规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捕捞起来的鱼用锥针在鱼两前翅之间腹线位置快速一次性扎入,使锥孔在鱼腹线上,将刺后的鱼放入有水的船舱内,自然放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在运输时,尽量保持鲜度:捕捞上船装箱时温度保持在0℃
±
2℃,且鱼不能冻硬;鱼放入盐水和碎冰溶液的箱内,水用湖水,盐水重量百分比浓度为2
‑3‰
,碎冰的量视箱体温度保持在0℃
±
2℃而定,碎冰下垫上盖,盐水温度不高于3℃;捕捞装箱的活体鱼运到加工厂,鱼体温度≤4℃,鱼眼光亮,鱼体软硬保持出水的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去鳞去鳃去内脏时,采用流水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壮田志康张治平刘宗霖潘永广浮光斌高兵侯玉军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赛湖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