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802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包括:机油开关装置与所述机油开关装置连接的旋转相位器;所述的旋转相位器包括内转子以及与所述内转子密封配合的外定子,所述的外定子和内转子之间形成油压腔体;所述的机油开关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转子中的机油开关座;以及与所述机油开关座连接的油路控制阀;所述的油路控制阀包括:阀体以及沿所述阀体轴向设置的进油油路和泄油油路;所述的进油油路上设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的泄油油路设有第一卸油口和第二卸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机油开关装置,控制机油的油路及油量,以达到控制内转子顺、逆时针转动或保持不变,从而精确控制配气相位,并获得理想的进、排气效率,以实现提高燃烧效率以及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目的。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目的。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


[0001]本技术涉及凸轮相位调节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发动机转速越高,每个气缸在一个工作循环内留给吸气和排气的绝对时间也越短,因此要达到更高的充气效率,就需要延长发动机的吸气和排气时间,也就是要求气门重叠角度越大。但在低转速工况下,过大的气门重叠角则会使得废气过多地进入进气端,吸气量反而会下降,气缸内气流也会紊乱,此时ECU也会难以对空燃比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导致怠速不稳、低速转矩偏低。相反,如果配气机构只对低转速工况进行优化,那么发动机就无法在高转速下达到较高的峰值功率。所以发动机的设计都会选择一个折中的方案,不可能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工况下都达到最优状态。
[0003]而这种折中的方法虽可满足发动机在高低速时的正常运行,但依旧存在动力的损失及油耗问题,无法将传统内燃机的潜力完全开发。
[000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配气相位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和工况的不同进行调节,保证其在高、低转速下都能获得理想的进、排气效率,从而提高燃烧效率以及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通过外定子内部腔室,以满足内转子在其内部顺、逆时针转动固定角度,从而实现凸轮轴相位的控制。
[0006]该调节器,包括外定子、内转子、上密封盖、下密封座、金属油封、怠速定位装置、机油开关装置;所述外定子通过内部腔室与内转子进行转动连接;所述内转子通过上密封盖、下密封座与外定子形成密闭腔室。
[0007]一种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包括:机油开关装置与所述机油开关装置连接的旋转相位器;
[0008]所述的旋转相位器包括内转子以及与所述内转子密封配合的外定子,所述的外定子和内转子之间形成油压腔体;
[0009]所述的机油开关装置包括:
[0010]设置在所述内转子中的机油开关座;
[0011]以及与所述机油开关座连接的油路控制阀;
[0012]所述的油路控制阀包括:阀体以及沿所述阀体轴向设置的进油油路和泄油油路;
[0013]所述的进油油路上设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的泄油油路设有第一卸油口和第二卸油口。
[0014]所述的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第一卸油口、第二卸油口通过所述机油开关座连
接到所述油压腔体内。
[0015]本技术中,通过机油开关装置通过油路控制阀改变油路及油量,其未工作时油路控制阀的油路均未导通,当发动机高负荷时,油路控制阀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进行第一油路导通,即油路控制阀与机油开关座配合将第一进油口和第二卸油口与油压腔体导通,使内转子进行逆时针运动,从而优化气门重叠角,以便于尽可能多地供应燃烧室新鲜空气,从而实现大功率和扭距;当低负荷时油路控制阀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进行第二油路导通,即油路控制阀与机油开关座配合将第二进油口和第一卸油口与油压腔体导通,使内转子进行顺时针运动,凸轮轴受到调节使气门重叠角变大,使发动机内部产生的废气循环利用。
[0016]所述的机油开关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内转子上。
[0017]所述的内转子包括:转子毂和固定在所述转子毂外圆周的瓣部。所述的瓣部与所述外定子内壁之间设置有金属油封,能够使得外定子内壁和内转子之间形成的油压腔体具有更好的密封性。
[0018]所述的内转子上设置有怠速定位装置。
[0019]所述的怠速定位装置包括:定位销、弹簧和螺塞,所述的内转子的瓣部上设有螺纹孔,所述的定位销、弹簧和螺塞安装在所述螺纹孔中,怠速定位装置设置在内转子上,其与下密封座通过定位销、弹簧、螺塞接触连接。当处于怠速状态时,定位销将内转子限定在指定位置。
[0020]所述的外定子的两侧固定有两个密封盖(上密封盖和下密封盖),所述的内转子通过所述两个密封盖密封在所述外定子内。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2](1)本技术通过外定子内部腔室,以满足内转子在其内部顺、逆时针转动固定角度,从而实现凸轮轴相位的控制。
[0023](2)本技术通过机油开关装置,控制机油的油路及油量,以达到控制内转子顺、逆时针转动或保持不变,从而精确控制配气相位,并获得理想的进、排气效率,以实现提高燃烧效率以及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凸轮相位调节器外观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凸轮相位调节器分解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凸轮相位调节器定位孔装置;
[0027]图4为本技术怠速工况时内部结构工作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高速工况时内部结构工作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低速工况时内部结构工作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油路控制阀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内转子内部油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3]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包括:机油开关装置与机
油开关装置连接的旋转相位器。
[0034]机油开关装置包括:设置在内转子2中的机油开关座5;以及与机油开关座5连接的油路控制阀7。机油开关座5通过螺栓6固定在内转子2上。
[0035]如图7所示,油路控制阀7包括:阀体71以及沿阀体71轴向设置的进油油路72和泄油油路73;
[0036]进油油路72上设有第一进油口74和第二进油口75,泄油油路73设有第一卸油口76和第二卸油口77。
[0037]第一进油口74、第二进油口75、第一卸油口76、第二卸油口77通过机油开关座5连接到油压腔体内。
[0038]如图2、图4所示,旋转相位器包括内转子2以及与内转子2密封配合的外定子1,外定子1和内转子2之间形成油压腔体;
[0039]内转子2包括:转子毂和固定在转子毂外圆周的瓣部。瓣部与外定子内壁之间设置有金属油封3,能够使得外定子1内壁和内转子2之间形成的油压腔体具有更好的密封性。
[0040]内转子2上靠近瓣部处设有高低不同的油孔,油路控制阀7上的第一进油口74和第二进油口75,泄油油路73设有第一卸油口76和第二卸油口77通过机油开关座5与这些油孔连接。瓣部两侧的两个油孔,一个进油一个卸油,可以使得内转子2上的瓣部与定子内部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如图8所示,为本技术内转子内部油路。如图4所示,处于怠速工况时,内转子2上的瓣部处于移动空间在中部的位置。如图5所示,处于高速工况时时,内转子2上的瓣部处于逆时针移动,油路控制阀7与机油开关座5配合将第一进油口72和第二卸油口77与油压腔体导通,使内转子进行逆时针运动,从而优化气门重叠角,以便于尽可能多地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包括:机油开关装置与所述机油开关装置连接的旋转相位器;所述的旋转相位器包括内转子以及与所述内转子密封配合的外定子,所述的外定子和内转子之间形成油压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油开关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转子中的机油开关座;以及与所述机油开关座连接的油路控制阀;所述的油路控制阀包括:阀体以及沿所述阀体轴向设置的进油油路和泄油油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油路上设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的泄油油路设有第一卸油口和第二卸油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第一卸油口、第二卸油口通过所述机油开关座连接到所述油压腔体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配气相位的凸轮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油开关座通过螺栓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岩岩郑恒远雎成鲁新来晋豪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的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