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桥的提升系统及岸桥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0433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岸桥的提升系统及岸桥。岸桥包括门腿结构和横梁结构;门腿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根海侧门腿和两根陆侧门腿;横梁结构包括海侧横梁和陆侧横梁,海侧横梁的两端适于在设定高度分别与两根海侧门腿连接;陆侧横梁的两端适于在设定高度分别与两根陆侧门腿连接;提升系统包括连接结构、第一提升结构和防晃动阻尼装置,海侧横梁的两端和陆侧横梁的两端均连接一组连接;第一提升结构为液压提升器,每根海侧门腿的顶部和每根陆侧门腿的顶部均设有一组第一提升结构,每组第一提升结构均通过第一工作绳与对应的一组连接结构连接,适于将横梁结构提升至设定高度;防晃动阻尼装置,安装在横梁结构上,并与门腿结构滑动配合。并与门腿结构滑动配合。并与门腿结构滑动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岸桥的提升系统及岸桥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港口装卸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岸桥的提升系统及岸桥。

技术介绍

[0002]岸桥,又称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港口集装箱卸船码头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具有高度自动化的装卸和稳定高效的优势。随着海运的发展,集装箱运输船逐渐向大型化发展,特别是超巴拿马船型的出现,给港口的装卸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0003]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也逐渐向大型化和高效方向发展,目前,岸桥的运行速度,外伸距等均明显提高,但大型化的岸桥在组装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岸桥的主结构由门腿结构和横梁结构等组成,横梁结构包括陆侧横梁、海侧横梁、大梁及上部结构(上部结构包括梯形架、拉杆、机器房等)。现有的横梁结构的提升系统一般是利用齿轮齿条配合提升或者利用链板顶升技术提升,齿轮齿条配合的提升方式结构复杂,安装繁琐且加工精度和成本高;链板顶升的提升方式适用于提升轻量型物品,在提升动辄1000多吨的岸桥的横梁结构时,载荷受限、灵活性较低,且在提升安装的过程中,横梁结构可能会受到侧向冲击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提升系统载荷受限、灵活性较低且可能受到侧向冲击力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载荷较大、灵活性较高且在提升过程中可缓冲侧向冲击力的岸桥的提升系统及岸桥。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岸桥的提升系统,岸桥包括门腿结构和横梁结构;门腿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根海侧门腿和两根陆侧门腿;横梁结构包括海侧横梁和陆侧横梁,所述海侧横梁的两端适于在设定高度分别与两根所述海侧门腿连接;所述陆侧横梁的两端适于在所述设定高度分别与两根所述陆侧门腿连接;所述提升系统包括连接结构、第一提升结构和防晃动阻尼装置,所述海侧横梁的两端和所述陆侧横梁的两端均连接一组所述连接结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为液压提升器,每根所述海侧门腿的顶部和每根所述陆侧门腿的顶部均设有一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每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均通过第一工作绳与对应的一组所述连接结构连接,适于将所述横梁结构提升至所述设定高度;防晃动阻尼装置,安装在所述横梁结构上,并与所述门腿结构滑动配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岸桥的提升系统,还包括支腿结构,所述支腿结构包括:
[0007]第一支腿,一端与所述海侧门腿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连接;每根所述海侧门腿的顶部均匹配一根所述第一支腿;
[0008]第二支腿,一端与所述陆侧门腿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连接;每根所述陆侧门腿的顶部均匹配一根所述第二支腿。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岸桥的提升系统,所述第一支腿包括第一腿本体和第一吊耳,所述第一腿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海侧门腿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吊耳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腿本体朝向相邻的所述第二支腿的侧壁的顶端,对应的所述第一提升
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一吊耳的顶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工作绳穿过所述第一吊耳上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提升结构连接;
[0010]所述第二支腿包括第二腿本体和第二吊耳,所述第二腿本体的一端与所述陆侧门腿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吊耳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腿本体朝向相邻的所述第一支腿的侧壁的顶端,对应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二吊耳的顶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工作绳穿过所述第二吊耳上的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提升结构连接。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岸桥的提升系统,还包括固定梁;
[0012]所述第一支腿还包括第三吊耳,所述第三吊耳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腿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一吊耳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通孔相互错开;
[0013]所述第二支腿还包括第四吊耳,所述第四吊耳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腿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二吊耳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二通孔相互错开;所述固定梁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三吊耳和所述第四吊耳连接。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岸桥的提升系统,所述第一支腿还包括第五吊耳,所述第五吊耳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腿本体上背向所述第一吊耳的侧壁上,所述第五吊耳适于通过第一安全绳与地面连接;所述第二支腿还包括第六吊耳,所述第六吊耳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腿本体上背向所述第二吊耳的侧壁上,所述第六吊耳适于通过第二安全绳与地面连接。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岸桥的提升系统,所述第一支腿还包括第七吊耳,所述第七吊耳凸出设置在背向另一根所述第一支腿的侧壁上;
[0016]所述第二支腿还包括第八吊耳,所述第八吊耳凸出设置在背向另一根所述第二支腿的侧壁上;
[0017]所述提升系统还包括第二提升结构,所述第二提升结构连接在地面上,每两根所述海侧门腿的两侧以及每两根所述陆侧门腿的两侧均对应设有一组所述第二提升结构;每个所述第七吊耳均通过第二工作绳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提升结构连接;每个所述第八吊耳均通过第二工作绳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提升结构连接。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岸桥的提升系统,所述第一提升结构为液压提升器,和/或,所述第二提升结构为液压提升器。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岸桥的提升系统,所述防晃动阻尼装置包括:
[0020]底座,安装在所述横梁结构上;
[0021]浮动导向组件,包括浮动支架和适于沿门腿结构上下运动的导向轮,所述浮动支架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所述导向轮;
[0022]弹性缓冲组件,一端被限位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另一端与所述浮动支架之间活动连接,所述弹性缓冲组件适于向所述导向轮施加使其紧贴并保持在所述门腿结构上的力。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岸桥的提升系统,所述浮动支架的中间部分开设有条形避让孔,所述弹性缓冲组件上固定设置有适于与所述条形避让孔连接的铰轴,所述铰轴穿过所述条形避让孔;
[0024]所述条形避让孔适于在所述浮动支架转动时避让其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并且将所述浮动支架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传递到所述弹性缓冲组件上。
[0025]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岸桥,包括:
[0026]门腿结构,包括呈设定间距设置的海侧门腿和陆侧门腿;
[0027]横梁结构,包括海侧横梁和陆侧横梁,所述海侧横梁的两端适于在设定高度分别与两根所述海侧门腿连接;所述陆侧横梁的两端适于在所述设定高度分别与两根所述陆侧门腿连接;所述横梁结构适于通过上述的岸桥的提升系统提升至所述设定高度。
[0028]本实施例公开的岸桥,还包括间距调节装置,所述海侧门腿和陆侧门腿之间通过可调连接梁连接;所述间距调节装置包括固设于所述门腿结构上的第一连接套和固设于所述可调连接梁上的第二连接套、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之间的连接杆、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适于调整并锁紧所述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在所述连接杆上的位置的调节器;
[0029]所述调节器适于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在所述连接杆上的位置,使得门腿结构和可调连接梁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实现调节两个门腿结构的间距。
[0030]本实施例中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岸桥的提升系统,所述岸桥包括门腿结构(10)和横梁结构(50),所述门腿结构(1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根海侧门腿(11)和两根陆侧门腿(12);横梁结构(50)包括海侧横梁(51)和陆侧横梁(52),所述海侧横梁(51)的两端适于在设定高度分别与两根所述海侧门腿(11)连接;所述陆侧横梁(52)的两端适于在所述设定高度分别与两根所述陆侧门腿(1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系统包括:连接结构(40),所述海侧横梁(51)的两端和所述陆侧横梁(52)的两端均连接一组所述连接结构(40);第一提升结构(71),为液压提升器,每根所述海侧门腿(11)的顶部和每根所述陆侧门腿(12)的顶部均设有一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71),每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71)均通过第一工作绳与对应的一组所述连接结构(40)连接,适于将所述横梁结构(50)提升至所述设定高度;防晃动阻尼装置(30),安装在所述横梁结构(50)上,并与所述门腿结构(10)滑动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桥的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腿结构(60),所述支腿结构(60)包括:第一支腿(61),一端与所述海侧门腿(11)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71)连接;每根所述海侧门腿(11)的顶部均匹配一根所述第一支腿(61);第二支腿(62),一端与所述陆侧门腿(12)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71)连接;每根所述陆侧门腿(12)的顶部均匹配一根所述第二支腿(6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岸桥的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61)包括第一腿本体(611)和第一吊耳(612),所述第一腿本体(611)的一端与所述海侧门腿(11)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吊耳(612)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腿本体(611)朝向相邻的所述第二支腿(62)的侧壁的顶端,对应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71)连接在所述第一吊耳(612)的顶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工作绳穿过所述第一吊耳(612)上的第一通孔(613)与所述第一提升结构(71)连接;所述第二支腿(62)包括第二腿本体(621)和第二吊耳(622),所述第二腿本体(621)的一端与所述陆侧门腿(12)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吊耳(622)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腿本体(621)朝向相邻的所述第一支腿(61)的侧壁的顶端,对应的所述第一提升结构(71)连接在所述第二吊耳(622)的顶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工作绳穿过所述第二吊耳(622)上的第二通孔(623)与所述第一提升结构(7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岸桥的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梁(63);所述第一支腿(61)还包括第三吊耳(614),所述第三吊耳(614)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腿本体(611)上,位于所述第一吊耳(612)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通孔(613)相互错开;所述第二支腿(62)还包括第四吊耳(624),所述第四吊耳(624)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腿本体(621)上,位于所述第二吊耳(622)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二通孔(623)相互错开;所述固定梁(6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三吊耳(614)和所述第四吊耳(624)连接;和/或,所述第一支腿(61)还包括第五吊耳(615),所述第五吊耳(615)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腿本体(611)上背向所述第一吊耳(612)的侧壁上,所述第五吊耳(615)适于通过第一
安全绳(80)与地面连接;所述第二支腿(62)还包括第六吊耳(625),所述第六吊耳(625)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腿本体(621)上背向所述第二吊耳(622)的侧壁上,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迎九肖强邱兆国刘江浩赵建君谢文宗曹磊黄法瑞初柳辰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蓝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