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0036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包括:叶间底座,底部设有中间限位辊轴、边辊轴和中间辊轴,边辊轴的斜上方设有边限位辊轴;叶间底座一侧装有齿轮组,另一侧通过后支撑板连接有后轮廓板;转筒下半、转筒上半,通过边辊轴、中间辊轴、中间限位辊轴、边限位辊轴安装;一侧设有前下轮廓板、前上轮廓板;并设有轮齿与齿轮组配合;相互扣合连接的提升盖板、提升板,提升板上设有叶间吊耳、与齿轮组配合的齿条。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叶片的运输、存放及吊装仅需一套装置;吊装过程的转换无需任何外在干预,直接吊起即可,完全由装置自动实现;无需额外提供动力,仅由吊装力便可实现自服务。仅由吊装力便可实现自服务。仅由吊装力便可实现自服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风力发电机吊装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风力发电机叶片运输进场后,需按照厂家或设计院规划将叶片放置在设备堆放区,以便后续吊装。为确保叶片存放的安全性,通常采用平卧式存放叶片,即叶片放置在专用的存放支架上后,以平躺的状态存放,以便尽量降低叶片存放时的重心高度、减少叶片的迎风面积,从而减小叶片存放时因风而产生的侧向力、弯矩、扭矩和倾覆力。
[0003]当叶片进入吊装环节时,为了充分利用叶片自身的刚度来增大吊装的稳定性,需要将叶片从平卧式状态转变为侧立状态,且将原来用于支撑叶片的叶间支撑装置、叶根支撑装置更换成叶间吊装装置、叶根吊装装置,才能进行叶片的吊装作业。
[0004]完成上述步骤需要:叶根支撑装置一套、叶间支撑装置一套、叶根吊装装置一套、叶间吊装装置一套,以及需要在风力的影响下通过多机抬吊对叶片进行侧立翻转等姿态调整,且姿态调整过程中需要更换专用工具4次,作业难度大、作业步骤繁琐、受外界影响大、外界影响随机性大。尤其在复杂地形进行多机抬吊时,作业十分受限,难度倍增,设备及人员的安全隐患巨大,对多机抬吊协调要求极高。而且,受风力影响,经常出现不良情况:更换工装后正进行吊装作业时,由于风力变大,无法进行吊装作业,须将叶片重新放回地面,等风速减小后再行吊装,此时又要重复上述侧立翻转等姿态调整及其逆向过程。风资源越好越容易出现上述返工事件,工作繁琐,并且影响作业事件和人身、设备安全。可见,上述问题属于本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包括:
[0008]叶间底座,底部设有中间限位辊轴,中间限位辊轴两侧设有边辊轴和中间辊轴,边辊轴的斜上方设有边限位辊轴;叶间底座一侧装有齿轮组,另一侧通过后支撑板连接有后轮廓板;叶间底座两侧设有凸台滑槽;
[0009]转筒下半,置于边辊轴、中间辊轴上,并与中间限位辊轴、边限位辊轴内切;转筒下半一侧设有能使后支撑板穿过的一型交叉槽,另一侧通过下支撑架固定有前下支撑板,前下支撑板连接有前下轮廓板;
[0010]转筒上半,与转筒下半扣合连接,并相互连续地设有轮齿,轮齿与所述齿轮组配合;转筒上半通过上支撑架固定有前上支撑板,前上支撑板连接有前上轮廓板,前上轮廓板与前下轮廓板相对;
[0011]相互扣合连接的提升盖板、提升板,提升板下部与提升盖板之间设有穿过凸台滑槽的二型凸台;提升板上设有:叶间吊耳,与齿轮组配合的齿条,能使后支撑板穿过的二型交叉槽、三型交叉槽。
[0012]还包括辊轴支架,所述中间限位辊轴、边辊轴、中间辊轴、边限位辊轴分别通过辊轴支架安装在叶间底座上。
[0013]所述边辊轴与中间辊轴同轴。
[0014]所述中间限位辊轴、边限位辊轴一端设有沉头孔,沉头孔内设有螺栓,螺栓将中间限位辊轴、边限位辊轴安装在辊轴支架上。
[0015]所述齿轮组包括一个小齿轮、小齿轮同轴两侧的两个大齿轮,小齿轮与所述齿条配合,大齿轮与所述轮齿配合。
[0016]所述齿轮组、轮齿和齿条通过配合,能使转筒下半、转筒上半偏转90
°
,且一型交叉槽最大能供转筒下半偏转90
°

[0017]还包括后限位螺柱、后顶升螺栓,后限位螺柱固定在后轮廓板上,并沿后轮廓板长轴方向排列,后顶升螺栓与后支撑板螺接,后顶升螺栓排列于后限位螺柱两侧。
[0018]所述后顶升螺栓的数量是后限位螺柱的两倍,后限位螺柱的数量与后支撑板的数量相同。
[0019]还包括前下限位螺柱、前下顶升螺栓,前下顶升螺栓与前下支撑板螺接,并沿前下轮廓板短轴方向排列有多列,前下限位螺柱固定在前下轮廓板上,前下限位螺柱位于每一列前下顶升螺栓两侧。
[0020]所述前下顶升螺栓的数量是前下限位螺柱的两倍。
[0021]还包括前上限位螺柱、前上顶升螺栓,前上顶升螺栓与前上支撑板螺接,并沿前上轮廓板短轴方向排列有多列,前上限位螺柱固定在前上轮廓板上,前上限位螺柱位于每一列前上顶升螺栓两侧。
[0022]所述前上顶升螺栓的数量是前上限位螺柱的两倍。
[0023]所述转筒下半的槽口两边还设有连接凸台和限位销,转筒上半两侧设有配合面,连接凸台与配合面重合并通过螺栓连接,转筒上半设有与限位销配合的销孔。
[0024]所述提升板上部设有一型凸台,提升盖板上设有对应一型凸台、二型凸台的凹槽,一型凸台、二型凸台伸入凹槽内并通过螺栓连接。
[002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6]①
叶间底座,安装边辊轴、中间辊轴、焊接后支撑板;使支撑板穿过二型交叉槽、三型交叉槽,二型凸台穿过凸台滑槽,将一侧的提升板、提升盖板安装到位并紧固;使齿轮组的安装结构穿过另一提升板中对应的二型交叉槽,二型凸台穿过凸台滑槽,将另一侧的提升板、提升盖板安装到位并紧固;组装齿轮组;
[0027]转筒下半,组装下支撑架、前下支撑板、前下轮廓板;
[0028]转筒上半,组装上支撑架、前上支撑板、前上轮廓板;
[0029]②
将组装好的转筒下半放入叶间底座,支撑板穿过一型交叉槽,将转筒下半置于边辊轴、中间辊轴上;
[0030]③
组装后轮廓板、中间限位辊轴、边限位辊轴;
[0031]④
将叶片放在后轮廓板、前下轮廓板上后,将组装好的转筒上半扣在转筒下半上
并固定。
[0032]组装后轮廓板时,将后限位螺柱穿过后支撑板,装上配对螺母,将后顶升螺栓旋入后轮廓板,通过顶升螺栓调节后轮廓板的顶升高度,使后轮廓板的位置及偏角与叶间的形状适合,然后固定该配对螺母。
[0033]组装转筒下半的前下支撑板、前下轮廓板时,将前下轮廓板上的前下限位螺柱穿过前下支撑板,拧入对应的配对螺母;将前下顶升螺栓拧入前下支撑板,通过前下顶升螺栓调节前下轮廓板的顶升高度,使前下轮廓板的位置及偏角与叶间的厚度变化形状适合,然后固定该配对螺母。
[0034]组装转筒上半的前上支撑板、前上轮廓板时,将前上轮廓板上的前上限位螺柱穿过前上支撑板,拧入对应的配对螺母;将前上顶升螺栓拧入前上支撑板,通过前上顶升螺栓调节前上轮廓板的顶升高度,使前上轮廓板的位置及偏角与叶间的厚度变化形状适合,然后固定该配对螺母。
[003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36]本专利技术解决了本领域重大技术难题。(1)叶片侧立翻转等姿态调节时,无需任何外在干预,叶片的运输、存放及吊装仅需一套装置;(2)运输、存放(或水面运输)、吊装过程的转换无需任何外在干预,直接吊起即可,无需拆装运吊装置,无需多机抬吊进行姿态调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叶间底座(1),底部设有中间限位辊轴(7),中间限位辊轴(7)两侧设有边辊轴(8)和中间辊轴(9),边辊轴(8)的斜上方设有边限位辊轴(10);叶间底座(1)一侧装有齿轮组(6),另一侧通过后支撑板(11)连接有后轮廓板(12);叶间底座(1)两侧设有凸台滑槽(13);转筒下半(2),置于边辊轴(8)、中间辊轴(9)上,并与中间限位辊轴(7)、边限位辊轴(10)内切;转筒下半(2)一侧设有能使后支撑板(11)穿过的一型交叉槽(14),另一侧通过下支撑架(15)固定有前下支撑板(16),前下支撑板(16)连接有前下轮廓板(17);转筒上半(3),与转筒下半(2)扣合连接,并相互连续地设有轮齿(18),轮齿(18)与所述齿轮组(6)配合;转筒上半(3)通过上支撑架(19)固定有前上支撑板(20),前上支撑板(20)连接有前上轮廓板(21),前上轮廓板(21)与前下轮廓板(17)相对;相互扣合连接的提升盖板(4)、提升板(5),提升板(5)下部与提升盖板(4)之间设有穿过凸台滑槽(13)的二型凸台(22);提升板(5)上设有:叶间吊耳(24),与齿轮组(6)配合的齿条(23),能使后支撑板(11)穿过的二型交叉槽(25)、三型交叉槽(2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辊轴支架,所述中间限位辊轴(7)、边辊轴(8)、中间辊轴(9)、边限位辊轴(10)分别通过辊轴支架安装在叶间底座(1)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限位辊轴(7)、边限位辊轴(10)一端设有沉头孔,沉头孔内设有螺栓,螺栓将中间限位辊轴(7)、边限位辊轴(10)安装在辊轴支架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6)包括一个小齿轮、小齿轮同轴两侧的两个大齿轮,小齿轮与所述齿条(23)配合,大齿轮与所述轮齿(18)配合。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6)、轮齿(18)和齿条(23)通过配合,能使转筒下半(2)、转筒上半(3)偏转90
°
,且一型交叉槽(14)最大能供转筒下半(2)偏转90
°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间工况自适应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限位螺柱(27)、后顶升螺栓(28),后限位螺柱(27)固定在后轮廓板(12)上,并沿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圆成简朝晖龙道银杨薛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