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887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包括:承载台,承载台上形成安装面;行走机构,行走机构设于承载台,供于承载台移动;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可转动安装于承载台,定位机构具有一转动部和可拆卸连接于转动部的一支撑部,转动部用于调节支撑部与承载台之间的间距,支撑部具有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支撑部安装于转动部的上部为第一形态,支撑部安装于转动部下部且底端与地面接触时为第二形态;输送架,所述输送架具有一装载面和一连接端。该机器人运输装置,方便对该装置四周的物件进行搬运,在对物件进行搬运时,定位机构为第二形态,定位机构对承载台起到了稳定和稳固的作用,提高了旋转机构和折叠起吊架在使用中的稳定性,提高了搬运效率。提高了搬运效率。提高了搬运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运输
,尤其涉及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运输是指用特定的设备和工具,将一定形状、质量、体积的物体,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安全的按时运达的物流活动,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对物进行的空间位移。通过这种位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实现其使用价值,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
[0003]在申请公布号CN 112062034 A中记载了一种机器人运输装置,包括安装竖板、安装底板和液压安装箱,所述安装底板的顶面设有安装竖板和固定边板,所述固定边板的一侧设有液压安装箱,所述液压安装箱的一侧设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另一端套接有第二液压支杆,所述第二液压支杆的另一端焊接有液压伸缩板,所述液压伸缩板的底面焊接有第四液压缸,所述第四液压缸的另一端套接有第三液压支杆,所述第三液压支杆的另一端焊接有机器人放置槽。物件在搬运的过程中稳定性不强,且不便于对各个方向放置的物体进行搬运,增大了搬运的工作量。在授权公告号CN 110919622 B中记载的一种安装于仿生机器人的运输装置的运输方法包括支腿、轮子、拆卸机构、防护机构、拉伸机构、延宽机构、安装机构、第一内槽和第二内槽,装置在对物件搬运的过程中稳定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物件在搬运的过程中稳定性不强,且不便于对各个方向放置的物体进行搬运,增大了搬运的工作量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包括: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上形成安装面;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设于所述承载台,供于所述承载台移动;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承载台,所述定位机构具有一转动部和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转动部的一支撑部,转动部用于调节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承载台之间的间距,所述支撑部具有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支撑部安装于所述转动部的上部为第一形态,所述支撑部安装于所述转动部下部且底端与地面接触时为第二形态;输送架,所述输送架具有一装载面和一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台,所述装载面用于放置物件;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于安装面;折叠起吊架,所述折叠起吊架设于所述旋转机构,旋转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折叠起吊架转动,折叠起吊架用于将物件搬运至输送架。
[0006]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台的侧壁,站立柱,所述站立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所述支架为所述转动部,所述站立柱为所述支撑部。
[0007]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轴承件,所述支架的一端通过所述轴承件与所述承载台可转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承载座,所述承载座安装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轴承件的一端,所述站立柱安装于所述承载座。
[0009]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具有一固定部、一旋转部以及一动力部,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安装面,所述旋转部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动力部与所述旋转部传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折叠起吊架,所述折叠起吊架包括竖立支架、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挂钩、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所述竖立支架安装于所述旋转部,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竖立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架远离所述竖立支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挂钩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气缸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竖立支架,所述第一气缸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架靠近所述竖立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二气缸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架靠近所述竖立支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承载座上开设有供所述站立柱卡接的放置孔。
[0012]优选的,还包括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安装于所述站立柱的侧壁。
[0013]优选的,所述支架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支架对称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两侧。
[0014]优选的,所述行走机构为履带式行走机构。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该机器人运输装置,通过定位机构、输送架、旋转机构和折叠起吊架的设置,方便对该装置四周的物件进行搬运,在对物件进行搬运时,定位机构为第二形态,定位机构对承载台起到了稳定和稳固的作用,在承载台上的重量一部分被定位机构支撑,提高了旋转机构和折叠起吊架在使用中的稳定性,提高了搬运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立体结构正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的立体结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的部分折叠起吊架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的立体结构仰视图;图5是图4的A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8]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包括:承载台10、行走机构20、定位机构30、输送架40、旋转机构50以及折叠起吊架60。承载台10用于对定位机构30、旋转机构50和折叠起吊架60进行承载,定位机构30可稳固承载台10,输送架40用于装载物件,旋转机构50和折叠起吊架60用于对物件进行搬运。
[0019]承载台10上形成安装面;承载台10为长方体结构,承载台10的长度为1.5米,宽度为1米。
[0020]行走机构20设于承载台10,供于承载台10移动;行走机构20为履带式行走机构。
[0021]履带式行走机构可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行走,也可以跨越障碍物,履带式行走机构没有自位轮和转向机构,要转弯时靠左、右两个履带的速度差转弯。
[0022]如图2、图5所示,定位机构30可转动安装于承载台10,定位机构30具有一转动部和可拆卸连接于转动部的一支撑部,转动部用于调节支撑部与承载台10之间的间距,支撑部具有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支撑部安装于转动部的上部为第一形态,支撑部安装于转动部下部且底端与地面接触时为第二形态;通过转动部和支撑部的设置,当履带式行走机构停止后,可通过旋转转动部,转动部在承载台10侧壁转动,通过取下转动部上部放置的支撑部,将支撑部卡放于转动部下部,此时支撑部为第二形态,当转动部旋转至于承载台10侧壁垂直时,承载台10的宽度可达3.5米,提高了旋转机构50以及折叠起吊架60在承载台10上操作时的稳定性,支撑部可承担承载台10上受到的重力。
[0023]具体而言,定位机构30包括支架31、站立柱32、轴承件33、承载座34以及限位凸块35,支架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承载台10的侧壁,站立柱32可拆卸连接于支架31的另一端,支架31为转动部,站立柱32为支撑部。支架31的一端通过轴承件33与承载台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上形成安装面;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设于所述承载台,供于所述承载台移动;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承载台,所述定位机构具有一转动部和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转动部的一支撑部,转动部用于调节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承载台之间的间距,所述支撑部具有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支撑部安装于所述转动部的上部为第一形态,所述支撑部安装于所述转动部下部且底端与地面接触时为第二形态;输送架,所述输送架具有一装载面和一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台,所述装载面用于放置物件;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于安装面;折叠起吊架,所述折叠起吊架设于所述旋转机构,旋转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折叠起吊架转动,折叠起吊架用于将物件搬运至输送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台的侧壁,站立柱,所述站立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所述支架为所述转动部,所述站立柱为所述支撑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轴承件,所述支架的一端通过所述轴承件与所述承载台可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履带式机器人吊装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承载座,所述承载座安装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轴承件的一端,所述站立柱安装于所述承载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伟王臻陈晓江方威何琦赵恒亮王志刚周浩吴凯宏陈星宇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