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结构及插电混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7567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支撑结构及插电混动汽车,该支撑结构包括用于设置于混动汽车的变速箱上,包括主体件,主体件包括碰撞部、多个安装部和多个悬空支脚,多个安装部和多个悬空支脚均设置于碰撞部上,各安装部用于设置于变速箱上,各悬空支脚用于悬空设置于变速箱上;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沿碰撞部的周向间隔设置于碰撞部上,且当碰撞部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能够产生形变,各悬空支脚能够与变速箱抵接。该支撑结构及插电混动汽车改善了现有技术中,插电混动汽车用于安装线束和冷却管路的结构为普通金属支架,强度较低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结构及插电混动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及插电混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插电混动汽车既可以短途电池续航,节约燃油费用,又可以长途续航,不被温度和充电时间所影响,因而越来越受欢迎。但是,插电混动汽车的碰撞保护还处于探索阶段,例如:目前,插电混动汽车用于安装线束和冷却管路的结构,大多是普通的金属支架,支架强度低,在发生碰撞后,会完全损坏,导致线束破裂,漏电短路起火,或者由于和油路很近,电火花直接导致起火。
[0003]因而,亟待设计一种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线束及冷却管路支撑结构,以降低上述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甚至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结构,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插电混动汽车用于安装线束和冷却管路的结构为普通金属支架,强度较低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支撑结构,用于设置于混动汽车的变速箱上,该支撑结构包括:
[0007]主体件,所述主体件包括碰撞部、多个安装部和多个悬空支脚,多个所述安装部和多个所述悬空支脚均设置于所述碰撞部上,各所述安装部用于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上,各所述悬空支脚用于悬空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上;
[0008]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第二吸能件沿所述碰撞部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碰撞部上,且当所述碰撞部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第二吸能件能够产生形变,各所述悬空支脚能够与所述变速箱抵接。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撑结构中,主体件的碰撞部上设有多个用于与变速箱连接的安装部以及多个用于悬空设置于变速箱上的悬空支脚,且碰撞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当支撑结构设置于变速箱上时,各安装部与变速箱连接,以将支撑结构固定于变速箱上;受到外力作用(例如:外界碰撞)时,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能够产生形变、缓冲一定的冲击,各悬空支脚能够与变速箱抵接,从而支撑碰撞部,防止碰撞部继续被压缩、保证支撑结构的强度及可靠性。
[0010]可选地,所述主体件包括与所述碰撞部连接的多个侧板,所述碰撞部与各所述侧板配合围设出用于容纳插头的容纳空间;
[0011]所述容纳空间具有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所述第一通口用于供所述插头进出,所述第二通口使所述插头能够与所述变速箱连接;
[0012]多个所述安装部和多个所述悬空支脚均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周向间隔设置。
[0013]可选地,所述主体件包括依次连接的三个所述侧板,三个所述侧板与所述碰撞部配合围设出长方体状的所述容纳空间。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第二吸能件分别设置于一个所述侧板上,且设置所述第一吸能件的所述侧板与设置所述第二吸能件的所述侧板相邻。
[0015]可选地,与所述第一通口相邻的所述侧板和所述第一吸能件连接,所述第一吸能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一吸能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
[0016]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变速箱连接;所述第一吸能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吸能体和第二吸能体,所述第一吸能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向远离所述碰撞部的方向延伸,且与相应的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吸能体由所述第一吸能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碰撞部的方向延伸,且与相应的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吸能体远离所述第一吸能体的一端连接。
[0017]可选地,与所述第一通口相对的所述侧板和所述第二吸能件连接,所述第二吸能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部、第二吸能部和第四连接部,其中:
[0018]所述第三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变速箱连接;所述第二吸能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吸能体和第四吸能体,所述第三吸能体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并垂直于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吸能体由所述第三吸能体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向背离所述碰撞部的方向延伸,且与相应的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0019]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四吸能体远离所述第三吸能体的一端连接,并向远离所述碰撞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四连接部与相应的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0020]可选地,与所述第一吸能件连接的侧板为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吸能件连接的侧板为第二侧板,另一所述侧板为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均形成有第一折弯部,各所述第一折弯部均与所述第二侧板焊接连接。
[0021]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或所述第二吸能件与所述主体件焊接连接。
[0022]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各形成有一个所述安装部。
[0023]可选地,与所述第一吸能件连接的侧板为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与所述碰撞部连接的侧板本体和连接于所述侧板本体远离所述碰撞部一端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远离所述侧板本体的一端连接有一个所述安装部;
[0024]所述第一吸能件与所述侧板本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吸能件与所述侧板本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碰撞部与第二折弯部之间。
[0025]可选地,与所述第一吸能件连接的侧板为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侧板为第三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之间的侧板为第二侧板;
[0026]所述第三侧板包括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的第一子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子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一侧的第二子板,以背离所述碰撞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子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部向所述主体件的内部凹陷,且所述第二子板远离所述碰撞部的一端形成有一个所述安装部。
[0027]可选地,所述第一子板远离所述碰撞部的一端形成有一个所述悬空支脚。
[0028]可选地,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碰撞部的一端形成有一个所述悬空支脚。
[0029]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件上设有至少一组安装点位,和/或,所述第二吸能件上设有至少一组安装点位,和/或,所述第一子板上设有至少一组安装点位。
[003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插电混动汽车,包括插头、变速箱和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所述的支撑结构,所述插头与所述变速箱电连接,以为所述变速箱供电,所述支撑结构罩设于所述插头上,各所述安装部均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上,各所述悬空支脚均悬空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上。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插电混动汽车,插头与变速箱电连接,支撑结构罩设于插头上,各安装部均设置于变速箱上,各悬空支脚均悬空设置于变速箱上。支撑结构受到外力作用(例如:外界碰撞)时,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能够产生形变缓冲一定的冲击,各悬空支脚能够与变速箱抵接,从而支撑碰撞部,防止碰撞部继续被压缩、保证支撑结构的强度及可靠性,使插头能够避免被损坏、不会因碰撞损坏而漏电。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所示的支撑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图1所示的支撑结构再一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结构,用于设置于混动汽车的变速箱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件,所述主体件包括碰撞部、多个安装部和多个悬空支脚,多个所述安装部和多个所述悬空支脚均设置于所述碰撞部上,各所述安装部用于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上,各所述悬空支脚用于悬空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上;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第二吸能件沿所述碰撞部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碰撞部上,且当所述碰撞部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第二吸能件能够产生形变,各所述悬空支脚能够与所述变速箱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件包括与所述碰撞部连接的多个侧板,所述碰撞部与各所述侧板配合围设出用于容纳插头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具有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所述第一通口用于供所述插头进出,所述第二通口使所述插头能够与所述变速箱连接;多个所述安装部和多个所述悬空支脚均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周向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件包括依次连接的三个所述侧板,三个所述侧板与所述碰撞部配合围设出长方体状的所述容纳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第二吸能件分别设置于一个所述侧板上,且设置所述第一吸能件的所述侧板与设置所述第二吸能件的所述侧板相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通口相邻的所述侧板和所述第一吸能件连接,所述第一吸能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一吸能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变速箱连接;所述第一吸能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吸能体和第二吸能体,所述第一吸能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向远离所述碰撞部的方向延伸,且与相应的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吸能体由所述第一吸能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碰撞部的方向延伸,且与相应的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吸能体远离所述第一吸能体的一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通口相对的所述侧板和所述第二吸能件连接,所述第二吸能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部、第二吸能部和第四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变速箱连接;所述第二吸能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吸能体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佳驹丁宝华刘万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