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5961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具有第一主管、第二主管和垂直连接于第一主管、第二主管下方的第一立管、第二立管;发动机,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为全地形车提供动力,包括进气系统;燃料箱;后置物箱,设置于车架尾部;碳罐,位于后置物箱上方,其通过供气配管吸附所述燃料箱内部产生的蒸发油气,并且经由净气配管将所吸附的油气导入到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抬高碳罐安装位置,减小泥害水害,避免引起碳罐进气口堵塞而失效,延长碳罐的使用寿命;同时碳罐安装位置远离驾驶员位置,可以降低散发油气对人生命健康危害。康危害。康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结构设计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碳罐一般装在汽油箱和发动机之间。这样会造成碳罐位置较低,容易受泥害、水害危害严重,造成碳罐进气口堵塞而失效。同时由于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在常温下燃油箱经常充满蒸汽,油气散发出来的位置正是离人最近之处,容易威胁生命健康。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有加长车架来布置碳罐,浪费成本。
[0003]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安全且提高使用寿命的碳罐安装结构的全地形车,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碳罐安装结构,将碳罐安装于后置物箱上方,后挡泥板下方,可以有效抬高碳罐安装位置,减小泥害水害,避免引起碳罐进气口堵塞而失效,延长碳罐的使用寿命;同时碳罐安装位置远离驾驶员位置,可以降低散发油气对人生命健康危害减少。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具有第一主管、第二主管和垂直连接于第一主管下方的第二立管、垂直连接于第二主管下方的第一立管;发动机,为车辆提供动力,包括进气系统;燃料箱;后置物箱,设置于车架尾部;碳罐,位于后置物箱上方,其通过供气配管吸附所述燃料箱内部产生的蒸发油气,并且经由净气配管将所吸附的油气导入到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尾部设置有上横梁,所述上横梁横跨于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所述上横梁的末端连接有支撑板;所述车架两侧沿前后轴线对称设置有曲形支撑管,所述曲形支撑管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立管、第二立管,另一端与连接在上横梁末端的支撑板连接;所述后置物箱前端连接于上横梁,后置物箱左右两侧连接于支撑板上。
[0008]可选地,所述曲形支撑管靠近支撑板一端连接有尾灯装饰罩。
[0009]可选地,所述尾灯装饰罩和后置物箱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立管和第二立管前方设置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后挡泥板连接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支撑杆上。
[0011]可选地,所述后挡泥板、尾灯装饰罩、后置物箱合围形成一尾部空间,所述碳罐设置于该尾部空间内;
[0012]可选地,所述碳罐与后置物箱紧固配合,使碳罐安装在后置物箱上;
[0013]可选地,所述碳罐下方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与碳罐过盈配合,通过该安装部与后置物箱紧固配合;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一立管之间设置第一下横梁,第二支撑杆与第二立
管之间设置第二下横梁,所述第一下横梁、第二下横梁、第一立管、第二立管、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形成燃料箱安装空间;
[0015]可选地,所述燃料箱和消声器在车架轴线上对称设置,燃料箱部分伸出车架,燃料箱与消声器对称设置并配重均匀,平衡重心。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公开一种全地形车,包括碳罐安装结构,将碳罐安装于后置物箱上方,后挡泥板下方,可以有效抬高碳罐安装位置,减小泥害水害,避免引起碳罐进气口堵塞而失效,延长碳罐的使用寿命;同时碳罐安装位置远离驾驶员位置,可以降低散发油气对人生命健康危害减少。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全地形车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全地形车车架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3为后置物箱的俯视图;
[0021]图4为碳罐以及碳罐电磁阀的立体图;
[0022]图5为全地形车整车立体图。
[0023]图1

图5中:
[0024]1为发动机、2为后挡泥板、3为燃料箱、5为碳罐电磁阀、6为碳罐、7为尾灯装饰罩、8为后置物箱、9为第一主管、10为第二主管、11为第一立管、12为第二立管、13为上横梁、14为支撑板、15为下翼沿、16为曲形支撑管、17为凹槽、18为卡接部、19为支耳、21第一支撑杆、22为第二支撑杆、23为第二安装部、24为燕尾凸块、25为卡槽、26为安装胶套、27为防脱板、28为第一横杆、29为第二横杆、30为供气配管、31为净气配管、32为消声器、33为进气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本实施例中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具有第一主管9、第二主管10和垂直连接于第一主管9、第二主管10下方的第一立管11、第二立管12;发动机1,为车辆提供动力,包括进气系统33;燃料箱3;后置物箱8,设置于车架尾部;碳罐6,位于后置物箱8上方,其通过供气配管30吸附所述燃料箱3内部产生的蒸发油气,并且经由净气配管31将所吸附的油气通过碳罐电磁阀5的开启导入到所述发动机1的进气系统。碳罐6和碳罐电磁阀5工作原理,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27]进一步,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主管9、第二主管10尾部设置有上横梁13,所述上横梁13横跨于第一主管9和第二主管10;所述上横梁13过盈套设在第一主管9、第二主管10尾
部上,当然也可以采用焊接、螺栓固定等多种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所述上横梁13的末端连接有支撑板14;所述支撑板14有下翼沿15,下翼沿15上有安装孔,通过螺栓紧固连接于上横梁13末端;所述车架两侧沿前后轴线对称设置有曲形支撑管16,所述曲形支撑管一端连接第一立管11、第二立管12,另一端与连接在上横梁13末端的支撑板14焊接,当然也可以是螺栓连接、卡接等多种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后置物箱8前端连接于上横梁13,后置物箱8左右两侧连接于支撑板14上。
[0028]如图3所示,后置物箱8上表面设置有安装碳罐6和碳罐电磁阀5的凹槽17,凹槽17左右边沿有与上横梁13连接配合的卡接部18,该卡接部18末端有一卡槽,卡接在上横梁后通过螺栓紧固;所述支撑板有上翼沿下翼沿,下翼沿15上有一沿伸支耳19,与后置物箱左右两端的安装板,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后置物箱紧固安装在车架尾部上,通过前端和左右两端的稳固连接,在全地形车行驶过程中,起到稳固防抖作用,同时方便拆卸维护,只需要拆除螺栓即可完成拆卸。
[0029]进一步,所述曲形支撑管16靠近支撑板14一端连接有尾灯装饰罩7。
[0030]进一步,所述尾灯装饰罩7和后置物箱8后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具有第一主管(9)、第二主管(10)和垂直连接于第一主管(9)下方的第二立管(12)、垂直连接于第二主管(10)下方的第一立管(11);发动机(1),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为全地形车提供动力,包括进气系统;燃料箱(3);后置物箱(8),设置于车架尾部;碳罐(6),位于后置物箱(8)上方,其通过供气配管(30)吸附所述燃料箱(3)内部产生的蒸发油气,并且经由净气配管(31)将所吸附的油气导入到所述发动机(1)的进气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管(9)、第二主管(10)尾部设置有上横梁(13),所述上横梁(13)横跨于第一主管(9)和第二主管(10);所述上横梁(13)的末端连接有支撑板(14);所述车架两侧沿前后轴线对称设置有曲形支撑管(16),所述曲形支撑管(16)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立管(11)、第二立管(12),另一端与连接在上横梁(13)末端的支撑板(14)连接;所述后置物箱(8)前端连接于上横梁(13),后置物箱(8)左右两侧连接于支撑板(14)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曲形支撑管(16)靠近支撑板(14)一端连接有尾灯装饰罩(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灯装饰罩(7)和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钢张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