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4977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包括下层编织带、乳胶层、上层编织带、反光层、透色层以及覆盖膜;所述乳胶层位于下层编织带与上层编织带之间,所述反光层位于上层编织带顶部,所述透色层位于反光层顶部,所述覆盖膜贴覆在透色层顶部;所述反光层包括第一反光膜和第二反光膜,所述第一反光膜的反射率大于第二反光膜的反射率;所述透色层包括第一透明色膜、第二透明色膜以及第三透明色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对微弹性织带进行改进,在生产阶段自动化复合反光层与透色层,形成渐变色视觉效果,满足美观需求,省去后期人工手动胶粘或者缠绕的操作,并且可确保连接紧固,避免脱落。避免脱落。避免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织带产品,具体涉及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

技术介绍

[0002]织带是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织带的品种繁多,广泛用于服饰、鞋材、箱包、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各产业部门。
[0003]微弹性织带相比于普通的织带,具备一定的弹性,可应用于一些特定场合。
[0004]现有的弹性织带多为单色织带,或者花纹织带,但是无论单色织带还是花纹织带,均不够美观。为了增强弹性织带的美观度,现有的操作为人工将渐变色彩带胶粘或者缠绕在织带外围。
[0005]但是,人工操作会消耗较多的人力劳动,尤其是织带较长的情况下;并且,胶粘或者缠绕的连接方式,都不牢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脱落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
[0007]设计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对微弹性织带进行改进,在生产阶段自动化复合反光层与透色层,形成渐变色视觉效果,满足美观需求,省去后期人工手动胶粘或者缠绕的操作,并且可确保连接紧固,避免脱落。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包括下层编织带、乳胶层、上层编织带、反光层、透色层以及覆盖膜;所述乳胶层位于下层编织带与上层编织带之间,所述反光层位于上层编织带顶部,所述透色层位于反光层顶部,所述覆盖膜贴覆在透色层顶部;所述反光层包括第一反光膜和第二反光膜,所述第一反光膜的反射率大于第二反光膜的反射率;所述透色层包括第一透明色膜、第二透明色膜以及第三透明色膜。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反光膜和第二反光膜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反光层与上层编织带顶面粘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透色层与反光层顶面复合连接,所述第一透明色膜、第二透明色膜以及第三透明色膜均位于同一平面。
[0012]进一步的,所述覆盖膜与透色层的顶面复合连接,所述覆盖膜为柔性无色薄膜。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下层编织带和上层编织带均与乳胶层缝合连接;所述乳胶层的厚度小于下层编织带和上层编织带。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对微弹性织带进行改进,在生产阶段自动化复合反光层与透色层,反光层与透色层相配合,可在光线照射的环境下形成渐变色视觉效果,满足微弹性织带的美观需求,可省去后期人工手动胶粘或者缠绕的操作,从而降低人力劳动强度,并且可确保连接紧固,避免使用过程中脱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1、下层编织带;2、乳胶层;3、上层编织带;4、第一反光膜;5、第二反光膜;6、第一透明色膜;7、第二透明色膜;8、第三透明色膜;9、覆盖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了,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参考图1和图2,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包括下层编织带1、乳胶层2、上层编织带3、反光层、透色层以及覆盖膜9;所述乳胶层2位于下层编织带1与上层编织带3之间,所述下层编织带1与上层编织带3的材质均为彩色涤纶,作为织带的基体,所述反光层位于上层编织带3顶部,反光层用于反光,所述透色层位于反光层顶部,透色层为具有透光性的彩色层,所述覆盖膜9贴覆在透色层顶部,覆盖膜9用于对透色层和反光层形成防护,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被擦伤;所述反光层包括第一反光膜4和第二反光膜5,所述第一反光膜4的反射率大于第二反光膜5的反射率,形成差异化,为实现渐变色的关键;所述透色层包括第一透明色膜6、第二透明色膜7以及第三透明色膜8,第一透明色膜6、第二透明色膜7以及第三透明色膜8的颜色各异。
[0020]所述第一反光膜4和第二反光膜5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反光层与上层编织带3顶面粘接,反光层的材质为弹性反光膜,为现有成熟技术。
[0021]所述透色层与反光层顶面复合连接,所述第一透明色膜6、第二透明色膜7以及第三透明色膜8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透色层的材质为TPU。
[0022]所述覆盖膜9与透色层的顶面复合连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复合工艺实现复合,可确保连接强度,所述覆盖膜9为柔性无色薄膜。
[0023]所述下层编织带1和上层编织带3均与乳胶层2缝合连接;所述乳胶层2的厚度小于下层编织带1和上层编织带3,所述乳胶层2由乳胶丝组成。
[002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乳胶层2位于下层编织带1与上层编织带3之间,可使织带具备微弹性能力,第一透明色膜6位于第一反光膜4上方,第二透明色膜7位于第一反光膜4与第二反光膜5的过渡处的上方,第三透明色膜8位于第二反光膜5的上方,由于第一透明色膜6、第二透明色膜7以及第三透明色膜8的自身颜色均不同,并且所述第一反光膜4的反射率大于第二反光膜5的反射率,因此光线穿过第一透明色膜6、第二透明色膜7以及第三透明色膜8并分别被第一反光膜4与第二反光膜5反射后射出的光线色泽各异,不同的色泽形成连续过渡状,即多种颜色交替的渐变效果,从而满足织带的美观性需求。
[0025]上述实施例用于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将本技术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理解为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层编织带(1)、乳胶层(2)、上层编织带(3)、反光层、透色层以及覆盖膜(9);所述乳胶层(2)位于下层编织带(1)与上层编织带(3)之间,所述反光层位于上层编织带(3)顶部,所述透色层位于反光层顶部,所述覆盖膜(9)贴覆在透色层顶部;所述反光层包括第一反光膜(4)和第二反光膜(5),所述第一反光膜(4)的反射率大于第二反光膜(5)的反射率;所述透色层包括第一透明色膜(6)、第二透明色膜(7)以及第三透明色膜(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渐变色多层微弹性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膜(4)和第二反光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彬高新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欣织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