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盖组件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3425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盖组件及电池,其中,顶盖组件包括下塑胶、连接片和顶盖片,连接片包括片本体,片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凸起,下塑胶对应第一凸起设置有第一通孔,且第一凸起贯穿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孔壁朝向远离片本体的一侧延伸有变形筋,第一凸起的外侧壁与片本体之间形成第一拐角,第一拐角与下塑胶之间形成第一间隙,下塑胶朝向片本体的一侧面凸出设置第一填充部,第一填充部邻近于变形筋,片本体邻近于第一凸起的位置与第一填充部抵紧,且至少部分第一填充部被片本体和下塑胶挤压后填充在第一间隙内。该顶盖组件除了装配产生的间隙,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且该设计无需外加绝缘结构对第一间隙进行填充,降低了制造成本。降低了制造成本。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盖组件及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顶盖组件及电池。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能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是电池生产商重点关注的问题。
[0003]顶盖组件是电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顶盖组件组装过程中,为了便于连接片、下塑胶和顶盖片之间的装配,三者之间必然存在装配公差,从而导致连接片、下塑胶和顶盖片之间装配完成后会存在电气间隙。电池内的电解液可以通过毛细效应进入电气间隙中,从而导致连接片与顶盖片之间的有效爬电距离减小,当电池内部出现短路等异常现象时,顶盖组件容易被击穿而引发起火。现有技术中,为了消除顶盖组件内存有电气间隙,在装配顶盖组件时需要专门添加绝缘材料以填充电气间隙,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另外增加零件,装配繁琐,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盖组件,其结构简单,安全性较高。
[0005]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顶盖组件,包括下塑胶、连接片和顶盖片,所述连接片包括片本体,所述片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下塑胶对应所述第一凸起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顶盖片和所述片本体分别位于所述下塑胶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凸起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片本体的硬度高于所述下塑胶的硬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朝向远离所述片本体的一侧延伸有变形筋,所述第一凸起的外侧壁与所述片本体之间形成第一拐角,所述第一拐角与所述下塑胶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下塑胶朝向所述片本体的一侧面凸出设置第一填充部,所述第一填充部邻近于所述变形筋,所述片本体邻近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填充部抵紧,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填充部被所述片本体和所述下塑胶挤压后填充在所述第一间隙内。
[0008]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端子件,所述端子件设置在所述下塑胶背离所述片本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凸起连接,所述端子件设置有端子槽,所述变形筋插设在所述端子槽内,所述变形筋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的外侧壁和端子槽的槽壁抵紧。
[0009]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变形筋远离所述第一填充部的一端与所述端子槽的槽底抵接;
[0010]所述第一凸起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凸起远离所述片本体的端面之间形成第二拐角,所述第二拐角与所述变形筋以及所述端子槽的槽底之间形成第二间隙,至少部分所述
变形筋填充在所述第二间隙内;和/或,
[0011]所述端子槽的槽底与所述端子槽的槽壁之间形成第三拐角,所述第三拐角和所述变形筋之间形成第三间隙,至少部分所述变形筋填充在所述第三间隙内。
[0012]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变形筋远离所述第一填充部的一端设置第二填充部,所述第二填充部抵紧在所述端子槽的槽底上,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填充部填充在所述第二间隙内。
[0013]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变形筋邻近所述第三拐角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的长度为L1,所述变形筋的厚度为L2,L1>1/2*L2。
[0014]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θ>45
°

[0015]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顶盖片设置在所述下塑胶上,所述顶盖片和所述下塑胶两者中的一个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另一个对应所述第二凸起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0016]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起背离所述端子件的一侧面凹设有焊接槽,所述焊接槽的槽底与所述端子件焊接。
[0017]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变形筋的厚度为L2,所述第一填充部与所述变形筋的重合区域长度为L3,L3≥1/2*L2。
[0018]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顶盖片设置在所述下塑胶上,所述顶盖片和所述下塑胶两者中的一个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另一个对应所述第二凸起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0019]作为一种顶盖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变形筋邻近所述第一拐角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
[0020]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顶盖组件。
[0021]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该顶盖组件通过在下塑胶的第一通孔的孔壁朝向远离片本体的一侧延伸有变形筋,下塑胶朝向片本体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一填充部,且部分第一填充部与变形筋连接,使得在装配时片本体可以挤压第一填充部,从而让变形筋受力抵压,以使得变形筋和第一填充部受力挤压以朝向第一间隙变形而填充,消除了装配产生的间隙,有效防止了电解液的流入,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变形筋和第一填充部与下塑胶为一体设计,无需外加绝缘结构对第一间隙进行填充,降低了顶盖组件的制造成本,简化了顶盖组件的装配步骤。
附图说明
[0022]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图(未挤压状态)。
[0025]图3为图2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图(挤压后状态)。
[0027]图5为图4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塑胶的局部剖视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端子件的剖视图。
[0030]图中:
[0031]1、下塑胶;11、第一通孔;12、变形筋;121、第一倾斜面;122、第二倾斜面;13、第一填充部;14、第二填充部;15、第二凸起;16、避让孔;17、透气槽;2、端子件;21、端子槽;22、第三拐角;23、端子本体;24、密封圈;25、固定环;3、连接片;31、片本体;32、第一凸起;33、第一拐角;34、第二拐角;35、焊接槽;4、第一间隙;5、第二间隙;6、第三间隙;7、顶盖片;71、注液孔;72、防爆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盖组件,包括下塑胶、连接片和顶盖片,所述连接片包括片本体,所述片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下塑胶对应所述第一凸起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顶盖片和所述片本体分别位于所述下塑胶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凸起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片本体的硬度高于所述下塑胶的硬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朝向远离所述片本体的一侧延伸有变形筋,所述第一凸起的外侧壁与所述片本体之间形成第一拐角,所述第一拐角与所述下塑胶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下塑胶朝向所述片本体的一侧面凸出设置第一填充部,所述第一填充部邻近于所述变形筋,所述片本体邻近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填充部抵紧,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填充部被所述片本体和所述下塑胶挤压后填充在所述第一间隙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子件,所述端子件设置在所述下塑胶背离所述片本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凸起连接,所述端子件设置有端子槽,所述变形筋插设在所述端子槽内,所述变形筋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的外侧壁和端子槽的槽壁抵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筋远离所述第一填充部的一端与所述端子槽的槽底抵接;所述第一凸起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凸起远离所述片本体的端面之间形成第二拐角,所述第二拐角与所述变形筋以及所述端子槽的槽底之间形成第二间隙,至少部分所述变形筋填充在所述第二间隙内;和/或,所述端子槽的槽底与所述端子槽的槽壁之间形成第三拐角,所述第三拐角和所述变形筋之间形成第三间隙,至少部分所述变形筋填充在所述第三间隙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迪李开波陈风何巍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