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3050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隧道工程施工防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该止水带与凹槽相配合安装于伸缩缝两侧的混凝土中,包括一体化结构的弯曲段和一体化结构的水平段,第二边缘部为凸起结构;弯曲段和水平段形成一体式的平面结构;弯曲段与凹槽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并用改性沥青塞紧。由此,该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避免了止水带妨碍施工,也抵抗了止水带被钢筋等构件和混凝土的破坏,实现了有效防止建筑的漏水,渗水,保证了防水效果,延长了工程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的目的。延长了工程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的目的。延长了工程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工程施工防水
,尤其涉及一种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

技术介绍

[0002]在一般较大工程的建筑设计中,如地下设施,隧道涵洞,输水渡槽,拦水坝等,由于地基的变形、温度的变化引起的混凝土构件热胀冷缩等原因,不能连续浇筑混凝土,先浇段混凝土和后浇段混凝土之间需留有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等。在这些缝处必须安装止水带来防止水的渗漏问题,而且止水带要在混凝土现浇时与混凝土结构成为一体。
[0003]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是一种主要用于混凝土变形缝、伸缩缝等混凝土内部设置的止水带产品。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先将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一侧与先浇段混凝土整体浇筑,另外一侧无防护暴露在空气中,待先浇段混凝土浇筑完成,缝界面硬化并表干后,再进行后浇段混凝土的施工。
[0004]然而,在后浇段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暴露在空气中的止水带会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存在妨碍,比如浇筑混凝土前需要进行内部钢筋绑扎、焊接等工艺,部分工人为了施工便利会破坏止水带,钢筋也有可能刺破橡胶止水带,而且,在浇筑后浇段混凝土时,混凝土中的尖角石子和锐利的钢筋头也会破坏止水带,从而导致当缝变形或受水压时橡胶止水带所能抵抗外力的能力大幅度降低,防水效果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在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完,第二次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完毕后再将止水带通过伸缩缝置入混凝土中,从而解决了在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施工时破坏止水带的技术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安装于隧道伸缩缝两侧的第一次混凝土和第二次混凝土中,并与第一次混凝土中的凹槽相配合,包括:弯曲段和水平段,弯曲段包括第一本体、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第一本体、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为一体化结构,第二边缘部为凸起结构;水平段包括第二本体、第三边缘部和第四边缘部,第二本体、第三边缘部和第四边缘部为一体化结构;第二边缘部与第三边缘部固定连接,使弯曲段和水平段形成一体式的平面结构;弯曲段与凹槽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并用改性沥青塞紧。
[0010]进一步,第二边缘部为箭头形状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的头部指向水平段,凸起结构的尾部指向弯曲段。
[0011]进一步,弯曲段还包括一个空心结构,空心结构轴向与第二边缘部平行且贯穿弯
曲段;第一边缘部到空心结构的距离等于空心结构到第四边缘部的距离。
[0012]进一步,弯曲段还包括第一组凸条和第二组凸条,第一组凸条和第二组凸条中的每一个凸条都为与第一本体为一体的橡胶条,且凸条与第二边缘部平行;第一组凸条凸起的头部指向第一边缘部,第二组凸条凸起的头部指向第二边缘部,第一组凸条和第二组凸条对称设置在第一边缘部到空心结构区域的第一本体的单侧平面上。
[0013]进一步,弯曲段厚度≥5mm,第二边缘部的长度≥200mm;水平段厚度范围为:2

3mm,第三边缘部的长度等于第二边缘部的长度;第三边缘部到第四边缘部的距离范围为:3

6m,第一边缘部到第二边缘部的距离比第三边缘部到第四边缘部的距离长。
[0014]进一步,凹槽是通过在第一次混凝土中设置凹槽模板后浇筑混凝土而成;凹槽垂直于水平面设置在第一次混凝土上的伸缩缝界面处。
[0015]进一步,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壁、第二凹槽壁和第三凹槽壁,第一凹槽壁与第二凹槽壁垂直,第三凹槽壁与第二凹槽壁的夹角范围为60
°‑
90
°
,凹槽开口的大小为弯曲段厚度的3

4倍。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在第一次混凝土中设置凹槽,在第二次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完成后,再将止水带的弯曲段在第一次混凝土的凹槽中固定,然后浇筑第二次混凝土,同时将浇筑于第二次混凝土的部分止水带设置成钢板材质,这样就避免了止水带妨碍施工,也抵抗了止水带被钢筋等构件和混凝土的破坏,实现了有效防止建筑的漏水,渗水,保证了防水效果,延长了工程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固定于第一次混凝土俯视剖面示意图;
[0021]图3为第一次混凝土中凹槽的俯视示意图;
[0022]图4为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与隧道整体配合俯视剖面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弯曲段;11:第一本体;12:第一边缘部;13:第二边缘部;14:空心结构;15:第一组凸条;16:第二组凸条;17:橡胶凹槽;
[0025]2:水平段;21:第二本体;22:第三边缘部;23:第四边缘部;
[0026]3:第一次混凝土;31:凹槽;311:第一凹槽壁;312:第二凹槽壁;313:第三凹槽壁;
[0027]4:第二次混凝土;
[0028]5:伸缩缝;6:改性沥青。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清楚、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
人员。
[0030]本技术提供一种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安装于隧道伸缩缝5两侧的第一次混凝土3和第二次混凝土4中。安装时,可以在第二次混凝土4结构的施工完成后,即在第二次混凝土4浇筑前,绑扎、焊接钢筋完毕,再将止水带与地面垂直置入第一次混凝土3中并固定,最后再浇筑第二次混凝土4。其中,第一次混凝土3为先浇段混凝土,即浇筑混凝土时先浇筑的部分,第二次混凝土4为后浇段混凝土,即留出变形缝5后再浇筑的部分。
[0031]止水带包括弯曲段1和水平段2,弯曲段1为第一本体11、第一边缘部12和第二边缘部13构成的一体化结构,水平段2为第二本体21、第三边缘部22和第四边缘部23构成的一体化结构;止水带就是第二边缘部13与第三边缘部22固定连接,使弯曲段1和水平段2形成的一体式平面结构。弯曲段1为橡胶材质,使用时置于第一次混凝土3中与凹槽31相配合时为弯曲状态,水平段2为钢材,使用时,在第二次混凝土4中为伸直状态,是为了止水带在浇筑第二次混凝土4时抵抗混凝土的冲击,防止被破坏。与弯曲段1配合的凹槽31垂直于水平面设置在第一次混凝土3上的伸缩缝5界面处,是通过在第一次混凝土3中设置凹槽模板后浇筑混凝土而成,凹槽模板要使浇筑成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安装于隧道伸缩缝(5)两侧的第一次混凝土(3)和第二次混凝土(4)中,并与第一次混凝土(3)中的凹槽(31)相配合,包括:弯曲段(1)和水平段(2),所述弯曲段(1)包括第一本体(11)、第一边缘部(12)和第二边缘部(13),所述第一本体(11)、所述第一边缘部(12)和所述第二边缘部(1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二边缘部(13)为凸起结构;所述水平段(2)包括第二本体(21)、第三边缘部(22)和第四边缘部(23),所述第二本体(21)、所述第三边缘部(22)和所述第四边缘部(2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二边缘部(13)与所述第三边缘部(22)固定连接,使所述弯曲段(1)和所述水平段(2)形成一体式的平面结构;所述弯曲段(1)与所述凹槽(31)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并用改性沥青塞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缘部(13)为箭头形状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头部指向所述水平段(2),所述凸起结构的尾部指向所述弯曲段(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段(1)还包括一个空心结构(14),所述空心结构(14)轴向与所述第二边缘部(13)平行且贯穿所述弯曲段(1);所述第一边缘部(12)到所述空心结构(14)的距离等于所述空心结构(14)到所述第四边缘部(23)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伸缩缝中后置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段(1)还包括第一组凸条(15)和第二组凸条(16),所述第一组凸条(15)和所述第二组凸条(16)中的每一个凸条都为与所述第一本体(11)为一体的橡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宇黄俊敖辉邹鸿浩陈聪李奥董飞陈喜坤黄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