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轨道交通中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通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2800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轨道交通中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通道,包括由地下结构墙围成的疏散井,以及设置在所述疏散井内的预制深埋楼梯;所述预制深埋楼梯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疏散井的底部和上方出口;所述预制深埋楼梯通过梯段平台与多个疏散等候平台连接;每一所述疏散等候平台的宽度均与相应的所述梯段平台相同,与相应的所述梯段平台之间均采用平坡连接,与相应的所述梯段平台连接的地面均设有提示带;多个所述疏散等候平台分别根据所在深度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一体化的疏散等候平台与预制深埋楼梯,能够缓解乘客在深埋车站楼梯内的疲劳极限,实现了乘客可以在专用平台等候救援的功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轨道交通中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通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铁车站人员疏散
,特别涉及用于轨道交通中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通道。

技术介绍

[0002]地铁投资大、技术难度高、施工周期长、环境因素复杂、事故风险大,尤其是地下空间封闭、结构复杂、人员和设备高度密集、逃生疏散困难,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探讨地铁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技战术措施意义重大。
[0003]在现有技术中,疏散楼梯是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内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专用灭火器。常规的地下车站埋深较浅,楼梯的提升高度往往在10米左右,乘客通过疏散楼梯逃生至地面的时间较短,常规的体力消耗能满足楼梯行进至室外地面的要求。
[0004]然而,根据相关科研表明,最底层的人员至少须爬上相当于12层的楼梯才能抵达地面安全区域。人员体能在单人上行过程中是影响上行速度的重要因素,即在长距离上行疏散中,人员的体力和耐力对疏散速度影响极大。
[0005]特别在一些深埋车站内布设的疏散楼梯,其提升高度超过20m,梯段转折多,疏散路径曲折,爬坡时段长,极大地增加了疏散的风险。
[0006]尤其对于一些老弱人员和无障碍人士等特殊人群,过长的提升高度使他们行进时间大大加长,体积消耗剧烈,过早到达疲劳极限,在楼梯梯段中踌躇不前,一方面存在自身滑倒等安全隐患,缺少救援途径和救援设施,另一方面在现有疏散过程中行人全部拥挤在一起,既没有相应的附属设施,也没有相对隔离,危及其他人员的正常疏散。
[0007]因此,如何解决大深度地铁车站由于深度过大导致的人员疏散困难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用于轨道交通中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通道,实现的目的是解决大深度地铁车站由于深度过大导致的人员疏散困难。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轨道交通中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通道,包括由地下结构墙围成的疏散井,以及设置在所述疏散井内的预制深埋楼梯;所述预制深埋楼梯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疏散井的底部和上方出口;所述预制深埋楼梯通过梯段平台与多个疏散等候平台连接;每一所述疏散等候平台的宽度均与相应的所述梯段平台相同,与相应的所述梯段平台之间均采用平坡连接,与相应的所述梯段平台连接的地面均设有提示带;多个所述疏散等候平台分别根据所在深度设置。
[0010]较佳地,多个所述疏散等候平台分别根据所在深度设置,具体如下:
[0011]位于所述疏散井的上方出口下方,深度在20米以上的情况,每单跑梯段设置有一处所述疏散等候平台;
[0012]深度在8米以上不到20米的区间,每双跑梯段设置一处所述疏散等候平台;
[0013]深度不到8米的区间,在对应最靠近8米深度的所述梯段平台处设置一处所述疏散等候平台。
[0014]较佳地,多个所述疏散等候平台中,位于最上的方的所述疏散等候平台与所述预制深埋楼梯连接位置对应行人视觉高度的上方位置设有等候区分隔牌。
[0015]较佳地,所述预制深埋楼梯的每一所述梯段平台的宽度均为所述预制深埋楼梯宽度的两倍。
[0016]较佳地,所述预制深埋楼梯的每一阶梯步用于踩踏的上面均设有预制防滑条;每一所述预制防滑条均沿相应的所述梯步的长度方向分成多段。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高度整合预制深埋楼梯与,实现预制一体化的专用疏散楼梯和疏散等候平台,方便工厂生产和现场安装,极大的减少了施工工序和施工周期,有效减少工程造价。
[0019]本专利技术中一体化的疏散等候平台与预制深埋楼梯,能够缓解乘客在深埋车站楼梯内的疲劳极限,实现乘客在专用平台的等候救援。
[0020]本专利技术强化了深埋车站疏散楼梯的消防功能,有效取得消防救援的系统联动,进一步保障了消防安全和应急救援功能。
[002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兼顾了老弱人员和无障碍人士的救援需求,避免了对正常疏散的干扰,实现快速有效的疏散通道。
[0022]本专利技术通过智能化救援设置的综合,实现信息联动、有机协调工作,更利于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0023]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25]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疏散井、2预制深埋楼梯、3疏散等候平台、4预制防滑条、5预制楼梯扶手、6提示带、7等候区标志、8装饰板、9呼叫按钮、10报警装置、11应急设备箱、12广播系统、13专用灭火器、14应急感应照明灯、15等候区分隔牌、16轮椅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施例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轨道交通中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通道,包括由地下结构墙围成的深度超过20米的疏散井1,以及设置在疏散井1内的预制深埋楼梯2;预制深埋楼梯2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疏散井1的底部和上方出口。
[0029]其中,预制深埋楼梯2通过梯段平台与多个疏散等候平台3连接;
[0030]每一疏散等候平台3的宽度均与相应的梯段平台相同,与相应的梯段平台之间均采用平坡连接,与相应的梯段平台连接的地面均设有提示带6;
[0031]每一疏散等候平台3的地面均喷涂有等候区标志7;
[0032]多个疏散等候平台3分别根据所在深度设置,具体如下:
[0033]位于疏散井1的上方出口下方,深度在20米以上的情况,每单跑梯段设置有一处疏散等候平台3;
[0034]深度在8米以上不到20米的区间,每双跑梯段设置一处疏散等候平台3;
[0035]深度不到8米的区间,在对应最靠近8米深度的梯段平台处设置一处疏散等候平台3;
[0036]每一疏散等候平台3的适用进深均在2米至3米之间,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四周的墙面均设有采用不燃材料制成的装饰板8;
[0037]多个疏散等候平台3中,位于最上的方的疏散等候平台3与预制深埋楼梯2连接位置对应行人视觉高度的上方位置设有等候区分隔牌15。
[0038]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如下:
[0039]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疏散等候平台3与预制深埋楼梯2的部分梯段平台有机组合,形成一体化的深埋车站疏散空间,高度整合预制深埋楼梯2和疏散等候平台3,实现预制一体化的专用疏散楼梯,更加方便工厂生产和现场安装。
[0040]一体化的疏散等候平台3与预制深埋楼梯2,能够缓解乘客在深埋车站楼梯内的疲劳极限,实现乘客在专用平台的等候救援。
[0041]通过本技术有效保障了疏散楼梯的正常运转,避免疏散人员的伤亡,保障了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极佳的社会效益。
[0042]进深在2米至3米,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疏散等候平台3能够满足无障碍人士的轮椅停靠。
[0043]在某些实施例中,预制深埋楼梯2的每一梯段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轨道交通中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通道,包括由地下结构墙围成的疏散井(1),以及设置在所述疏散井(1)内的预制深埋楼梯(2);所述预制深埋楼梯(2)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疏散井(1)的底部和上方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深埋楼梯(2)通过梯段平台与多个疏散等候平台(3)连接;每一所述疏散等候平台(3)的宽度均与相应的所述梯段平台相同,与相应的所述梯段平台之间均采用平坡连接,与相应的所述梯段平台连接的地面均设有提示带(6);多个所述疏散等候平台(3)分别根据所在深度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中深埋地铁车站的疏散通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疏散等候平台(3)分别根据所在深度设置,具体如下:位于所述疏散井(1)的上方出口下方,深度在20米以上的情况,每单跑梯段设置有一处所述疏散等候平台(3);深度在8米以上不到20米的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寅王飞李耀梁正刘伯夫周铁军裴伟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市公共交通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