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土富水区深埋大跨度明挖隧道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
,特别涉及软土富水区深埋大跨度明挖隧道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隧道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断面从两车道到四车道,甚至在有些进出匝道口处做到了五或六车道。伴随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越发紧张,浅部主要留给城市生命线工程,如雨污水干管、电力综合管廊等,道路隧道的埋置深度也就越来越深。
[0003]在明挖工法下,现有技术中的设计和建造方法,主要缺点如下:
[0004]1、埋深结构跨度大,顶底板的厚度很大,混凝土方量较高;
[0005]2、埋深结构跨度大,顶底板配筋数量极高,较密的钢筋难以保证混凝土的振捣效果,混凝土不密实易产生渗漏等质量缺陷;
[0006]3、地下连续墙体在顶板和底板处预埋钢筋和接驳器数量巨大,加大了钢筋笼的沉放难度和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容易产生围护渗漏。
[0007]4、钢筋需求量巨大,作业效率低下。
[0008]因此,如何减少钢筋使用量,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并确保不会发生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软土富水区深埋大跨度明挖隧道结构,包括顶板(1)、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和所述底板(2)两侧对应隧道两侧位置均设有地下连续墙(4)和内衬墙(3);两侧的所述内衬墙(3)的外侧均与相应一侧在建造过程中作为围护结构的地下连续墙(4)凿毛连接;所述顶板(1)朝内的一面为向上拱起的弧形结构,内部预埋有多根顶板型钢(5);每一所述地下连续墙(4)与所述顶板(1)连接的位置均对应每一所述顶板型钢(5)设有地墙型钢(6);每一所述顶板型钢(5)的两端均与相应的所述地墙型钢(6)固定;所述底板(2)下设有多根呈矩形阵列布置的工程桩(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富水区深埋大跨度明挖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内,多根所述顶板型钢(5)的上方和下方均设有包括多根分布筋(8)和多根主受力筋(9)的钢筋网;每一所述分布筋(8)均与所有所述顶板型钢(5)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每一所述主受力筋(9)均与所有所述顶板型钢(5)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富水区深埋大跨度明挖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多根所述顶板型钢(5)的上方和下方的两片所述钢筋网的多根所述分布筋(8)均紧贴多根所述顶板型钢(5)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一所述的软土富水区深埋大跨度明挖隧道结构的建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两面所述内衬墙(3)外侧位置施工所述地下连续墙(4);步骤2、施工所有所述工程桩(7);步骤3、分层施工所述隧道的基坑围檩及支撑(11),并同步依次开挖至坑底;步骤4、浇筑素砼垫层(10),并完成所述底板(2)的施工;步骤5、在所述底板(2)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所述隧道的基坑中最下道的支撑(11);步骤6、完成所述内衬墙(3)和所述顶板(1)的施工;步骤7、施工所述顶板(1)的防水层;步骤8、所述隧道的基坑位于所述顶板(1)以上的部分边回填泡沫混凝土(12)并拆除支撑(11);恢复路面,所述隧道建造完毕。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土富水区深埋大跨度明挖隧道结构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施工步骤为:在步骤1施工所述地下连续墙(4)时,在每一所述地下连续墙(4)与所述顶板(1)连接的位置埋设多个钢筋接驳器和多根所述地墙型钢(6);每一所述钢筋接驳器和每一所述地墙型钢(6)均与相应的所述地下连续墙(4)的钢筋笼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姜弘,张嘉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