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支承件结构及船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217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路减振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及船舶。上述的管路支承件结构包括:第一安装座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一环形侧壁,第一表面与第一环形侧壁垂直;第二安装座套设在第一安装座的外部,且与第一安装座分离,第二安装座具有第二表面和第二环形侧壁,第二表面与第二环形侧壁垂直,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气囊隔振器设置于第一环形侧壁内,气囊隔振器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接触;多组磁性件分别设置在第一环形侧壁的外表面以及第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卡管的两端与第二表面连接,卡管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空腔。上述的管路支承件结构,实现了管路静态与动态支承刚度变化,将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集成为一体,有效地减小了低频振动。低频振动。低频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路支承件结构及船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路减振
,尤其涉及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及船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管路振动主要集中在低频,现有的被动减振管路支承件结构在保证承载的同时低频减振效果较差,而针对低频线谱的主动减振技术,能耗大、可靠性性且减振效果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及船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路支承件结构主动减振与被动减振效果差的缺陷。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包括: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一环形侧壁,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垂直,所述第一表面用于与船体连接;第二安装座,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分离,所述第二安装座具有第二表面和第二环形侧壁,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环形侧壁垂直,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气囊隔振器,所述气囊隔振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内,所述气囊隔振器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接触;多组磁性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外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以利用所述磁性件产生的磁力使所述第二安装座在位置发生变化后能够回到初始位置;卡管,所述卡管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卡管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用于容置管路。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所述磁性件为两组,第一组磁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外表面,第二组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所述第二组磁性件具有可切换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组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组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组磁性件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组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组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组磁性件错开设置。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所述第一组磁性件包括多个第一磁性件,多个所述第一磁性件沿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高度方向顺次排列,其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磁极相反。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所述第二组磁性件包括多个第二磁性件,多个所述第二磁性件沿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高度方向顺次排列,其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磁极相反。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在所述第二组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每个所述第一磁性件和与其相对的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磁极相反。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在所述第二组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每个所述第二磁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磁极相反的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设置于所述第二
表面朝向所述卡管的一侧,所述垫片用于调节所述管路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松紧度。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所述卡管的两端之间弯曲成弧形,所述弧形与所述管路的弧形相适配。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还包括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三安装座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用于与所述船体连接,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船舶,包括船体和如上所述的管路支承件结构,所述管路支承件结构与所述船体连接。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路支承件结构,通过设置磁性件,实现了管路静态载荷非接触承载,通过非接触磁力实现了管路被动减振;通过设置气囊隔断器,实现了管路动态载荷主动减振。通过将磁力减振与气囊隔振器集成使用,实现了管路静态与动态支承刚度变化,可以有效地降低低频振动。同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路支承件结构,将主动减振与被动减振集成一体,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永磁支承结构无需供电,可以有效降低支承结构的能耗,且无需维护,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路支承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示出的第二组磁性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中示出的第二组磁性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0:第一安装座;11:第一表面;12:第一环形侧壁;20:第二安装座;21:第二表面;22:第二环形侧壁;30:第一磁性件;40:第二磁性件;50:卡管;60:垫片;70:第三安装座;80:管路;90:气囊隔振器;100:船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3]下面结合图1

图3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管路支承件结构及船舶。
[0024]如图1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管路支承件结构包括:第一安装座10、第二安装座20、多组磁性件、卡管50和气囊隔振器90。第一安装座10具有第一表面11和第一环形
侧壁12,第一表面11与第一环形侧壁12垂直,第一表面11用于与船体100连接。第二安装座20套设在第一安装座10的外部,且与第一安装座10分离。第二安装座20具有第二表面21和第二环形侧壁22,第二表面21与第二环形侧壁22垂直,第二表面21与第一表面11相对。
[0025]气囊隔振器90设置于第一环形侧壁12内,气囊隔振器90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21接触。多组磁性件分别套设在第一环形侧壁12的外表面以及第二环形侧壁22的内表面,以利用磁性件产生的磁力使第二安装座20在位置发生变化后能够回到初始位置。卡管50的两端与第二表面21连接,卡管50与第二表面21之间形成空腔,空腔用于容置管路80。
[0026]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在以下所述的实施例中,径向和轴向均以第二安装座20为参照物,径向指第二安装座20的径向方向,轴向指第二安装座20的轴向方向。
[0027]具体地,第一安装座10和第二安装座20均为中空结构,且第一安装座10和第二安装座20的一端为敞口,另一端具有底面即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21。第二安装座20的内径大于第一安装座10的外径,当第二安装座20套设在第一安装座10的敞口端时,第二安装座20的第二环形侧壁22的内表面与第一安装座10的第一环形侧壁12的外表面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路支承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一环形侧壁,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垂直,所述第一表面用于与船体连接;第二安装座,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分离,所述第二安装座具有第二表面和第二环形侧壁,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环形侧壁垂直,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气囊隔振器,所述气囊隔振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内,所述气囊隔振器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接触;多组磁性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外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以利用所述磁性件产生的磁力使所述第二安装座在位置发生变化后能够回到初始位置;卡管,所述卡管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卡管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用于容置管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支承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为两组,第一组磁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外表面,第二组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所述第二组磁性件具有可切换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组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组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组磁性件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组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组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组磁性件错开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支承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磁性件包括多个第一磁性件,多个所述第一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涛赵振兴代路曹光明郑召利柳勇劳星胜徐广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