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灯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1572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车体灯组结构,包括后壳体、前壳体、透明玻璃、卡块和防护架,后壳体的前端固定设置有前壳体,后壳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防护架,后端板的底部外侧设置有第二接线环,第二接线环的内部设置有外接导线,滑杆的中部滑动安装有外加透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传统稳流器的设计安装进行改进,将稳流器设置在后壳体的底部,通过防护架进行防护,通过外接导线从后壳体内部进行接线,提高其散热性,同时在灯体的前端设置通过固定板进行固定的外防护罩,对车体大灯进行保护,同时在防护罩的内部通过滑杆滑动安装有外加透镜,通过透镜内部的反射面提高光源的角度,不需要拆卸灯体结构,使用安装更为便捷。使用安装更为便捷。使用安装更为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灯组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瓶车灯
,涉及车体灯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瓶车又称为“电动车”,它是由蓄电池(电瓶)提供电能,由电动机(直流、交流,串励、他励)驱动的纯电动机动车辆,近年来,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发展电动车辆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绿色环保革命的需求,因为电动车辆环保、低能耗,它是绿色环保、净化空气污染的最好交通产物,如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身心健康、拥有美好的居住环境,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这种趋势,更是一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
[0003]在电瓶车的前端通常设置有大灯进行照明,但是长时间使用下,内部灯体结构在长时间使用下,灯光暗度变暗,需要对灯体角度进行调整,而灯体调整需要拆卸前盖板内内部灯盖,较为繁琐,因此,可寻求一种外部加装的光源调整设备,同时通常将稳流器都是直接安装在后壳体的内部,导致稳流器散热性能较差,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体灯组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车体灯组结构,包括后壳体、前壳体、透明玻璃、卡块、安装座、螺纹限位座、第一接线环、后端板、第二接线环、外接导线、稳流器和防护架,所述后壳体的前端固定设置有前壳体,所述后壳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防护架,所述防护架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稳流器,所述后壳体的后端固定设置有后端板,所述后端板的底部外侧设置有第二接线环,所述第二接线环的内部设置有外接导线,且所述外接导线与稳流器的接线端电性连接,所述前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外防护罩,所述外防护罩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中部滑动安装有外加透镜。
[0006]在上述的车体灯组结构中,所述后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多组卡块,所述前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卡套,且所述卡套与卡块相互配合。
[0007]在上述的车体灯组结构中,所述后壳体的外侧固定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螺纹限位座,所述螺纹限位座的内部开设有限位螺纹孔。
[0008]在上述的车体灯组结构中,所述前壳体的前端设置有透明玻璃,所述前壳体的边侧固定设置有外支板。
[0009]在上述的车体灯组结构中,所述外支板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前壳体的底端边侧固定设置有固定板,且所述固定板的边侧开设有与固定螺栓配合的螺栓限位孔。
[0010]在上述的车体灯组结构中,所述后壳体的后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接线环,所述外防护罩的外侧设置有补光灯。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的优点为:对传统稳流器的设计安装
进行改进,将稳流器设置在后壳体的底部,通过防护架进行防护,通过外接导线从后壳体内部进行接线,提高其散热性,同时在灯体的前端设置通过固定板进行固定的外防护罩,对车体大灯进行保护,同时在防护罩的内部通过滑杆滑动安装有外加透镜,通过透镜内部的反射面提高光源的角度,不需要拆卸灯体结构,使用安装更为便捷。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的后壳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的外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后壳体;2、前壳体;3、透明玻璃;4、卡块;5、安装座;6、螺纹限位座;7、卡套;8、第一接线环;9、后端板;10、第二接线环;11、外接导线;12、稳流器;13、防护架;14、外防护罩;15、补光灯;16、外加透镜;17、滑杆;18、固定螺栓;19、固定板;20、外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18]车体灯组结构,包括后壳体1、前壳体2、透明玻璃3、卡块4、安装座5、螺纹限位座6、第一接线环8、后端板9、第二接线环10、外接导线11、稳流器12和防护架13,后壳体1的前端固定设置有前壳体2,后壳体1的底部一侧设置有防护架13,防护架1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稳流器12,后壳体1的后端固定设置有后端板9,后端板9的底部外侧设置有第二接线环10,第二接线环10的内部设置有外接导线11,且外接导线11与稳流器12的接线端电性连接,前壳体2的前端设置有外防护罩14,外防护罩14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滑杆17,滑杆17的中部滑动安装有外加透镜16。
[0019]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后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多组卡块4,前壳体2的外侧设置有卡套7,且卡套7与卡块4相互配合。
[0020]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后壳体1的外侧固定设置有安装座5,安装座5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螺纹限位座6,螺纹限位座6的内部开设有限位螺纹孔。
[0021]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前壳体2的前端设置有透明玻璃3,前壳体2的边侧固定设置有外支板20。
[0022]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外支板20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18,前壳体2的底端边侧固定设置有固定板19,且固定板19的边侧开设有与固定螺栓18配合的螺栓限位孔。
[0023]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后壳体1的后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接线环8,外防护罩14的外侧设置有补光灯15。
[0024]本技术车体灯组结构,对传统稳流器12的设计安装位置进行改进,将稳流器12设置在后壳体1的底部,专门设置防护架13进行防护,通过外接导线11从后壳体1的内部进行接线,从而提高其散热性,同时在灯体的前端设置通过固定板19进行固定的外防护罩14,安装时,将固定板19置于外支板20的内部,然后转动固定螺栓18,将其插入到螺栓限位
孔内部,进而对外防护罩14进行固定,通过外防护罩14对车体大灯进行保护,同时在外防护罩14的内部通过滑杆17滑动安装有外加透镜16,滑杆17为阻尼滑动,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螺栓设置在滑杆17的底部,滑动滑杆17,改变外加透镜16的位置,进而使得车灯内部的光线能够照进透镜内部,透镜内部设置有多组具有聚光效果的反射面,具体可参考现有透镜结构,通过透镜内部的反射面提高光源的角度,不需要拆卸灯体结构,使用安装更为便捷。
[0025]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体灯组结构,包括后壳体(1)、前壳体(2)、透明玻璃(3)、卡块(4)、安装座(5)、螺纹限位座(6)、第一接线环(8)、后端板(9)、第二接线环(10)、外接导线(11)、稳流器(12)和防护架(13),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1)的前端固定设置有前壳体(2),所述后壳体(1)的底部一侧设置有防护架(13),所述防护架(1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稳流器(12),所述后壳体(1)的后端固定设置有后端板(9),所述后端板(9)的底部外侧设置有第二接线环(10),所述第二接线环(10)的内部设置有外接导线(11),且所述外接导线(11)与稳流器(12)的接线端电性连接,所述前壳体(2)的前端设置有外防护罩(14),所述外防护罩(14)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滑杆(17),所述滑杆(17)的中部滑动安装有外加透镜(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灯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1)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军周连明陈士龙张志胜张能巧李伟忠吕少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元平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