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管道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0992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22
本申请涉及一种管道固定装置,包括支撑组件、连接组件以及固定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设置于建筑底面;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通过不共线连接的第一连接点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杆上;固定件设置于连接组件上用于固定管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固定于连接组件上的固定件中,连接组件通过支撑组件固定于建筑底面上,从而使得管道无需依附于建筑墙面即可实现固定。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不共线地连接以形成三点稳定支撑结构,在连接组件内相互提供支持力,以保持连接组件整体的稳定性。以保持连接组件整体的稳定性。以保持连接组件整体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管道固定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管道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高层建筑综合管井机电安装过程中,传统做法为将各专业管道支架固定于管井隔墙上,支架抱箍固定立管。而装配式建筑管井墙面采用轻钢龙骨隔墙。受限于轻钢龙骨隔墙特殊构造及强度情况,管井内管道安装施工无法按照传统做法在墙面上钻孔打膨胀螺栓固定管道支架,否则将容易产生支架松动、管道剧烈晃动、支架脱扣、隔墙板材断裂、管道变形下沉等情况,十分影响使用效果,同时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
[0003]面对施工工期要求日益紧迫的形势,如果仅仅通过加强监督管理作业班组合理固定综合管井内管道的方式是无法完全保证现场数量庞大的管道能实现完全符合质量安全等要求,因此迫切需要采用一种有效的快速集成固定管井综合管道的装置来提高管道安装固定的效率,同时又能有效防止管井隔墙及管道因固定不合理导致损坏及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固定管道且能够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管道固定装置。
[0005]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管道固定装置,包括支撑组件、连接组件以及固定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及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设置于建筑底面;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及所述第二连接杆不共线且连接于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杆及所述第二连接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点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固定连接;多个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及所述第二连接杆上且被构造为能够固定管道。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固定于连接组件上的固定件中,连接组件通过支撑组件固定于建筑底面上,从而使得管道无需依附于建筑墙面即可实现固定。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不共线地连接,使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在受到周向上的拉力产生偏移时,不仅能够受到支撑组件提供的支撑力,还能够在连接组件内相互提供支持力,以保持连接组件整体的稳定性。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靠近建筑墙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杆靠近建筑墙体的一侧被设置为第一安置区,所述第一连接杆背离建筑墙体的一侧被设置为检修区。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固定于第一连接杆靠近建筑墙体的第一安置区,能
够有效利用建筑内的空间,同时将背离建筑墙体的一侧设置为检修区,以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检修操作。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杆靠近建筑墙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杆靠近建筑墙体的一侧被设置为第二安置区。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接杆上形成有单独的第二安置区,以将固定于第二安置区上管道与第一安置区上的管道隔开设置,以满足液体管道及气体管道等需要隔离设置以保持安全的需求。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垂直设置。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相互垂直设置能够便于连接安装,降低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连接时的加工成本与加工时间,从而提高管道固定装置的安装速度。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固定件以尺寸依次减小的次序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点的方向设置。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能够以从大至小的顺序向第一连接点处排布,从而缓解连接点处的空间拥挤问题,提高建筑内的空间利用率。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点上的转接件,所述转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及所述第一支撑杆。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接件设置于第一连接点上,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一支撑杆之间的连接强度。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置有若干安装槽,所述转接件通过所述安装槽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能够同时为提供转接件安装基础,同时安装槽能够降低第一支撑杆的自身重量,提高第一支撑杆的稳定性。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包括多根,多根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所述安装槽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及所述第二支撑杆。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根第一连接杆能够设置更多的固定件,从而提供更多的管道安装位,增加管道在第一连接杆上固定的稳定性。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第一支撑杆轴向方向等间距分布。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接件能够在第一支撑杆上通过安装槽自由调节安装位置,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安装需求,提升安装灵活性。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内壁轮廓被构造为十字形。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十字形安装槽能够增加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一支撑杆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一支撑杆的连接强度。
[0025]综上所述,本申请至少包括以下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固定于连接组件上的固定件中,连接组件通过支撑组件固定于建筑底面上,从而使得管道无需依附于建筑墙面即可实现固定。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不共线地连接,使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在受到周向上的拉力产生偏移时,不仅能够受到支撑组件提供的支撑力,还能够在连接组件内相互提供支持力,以保持连接组件整体的稳定性。
[0026]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固定于第一连接杆靠近建筑墙体的第一安置区,能够有效利用建筑内的空间,同时将背离建筑墙体的一侧设置为检修区,以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检修操作。
[0027]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接杆上形成有单独的第二安置区,以将固定于第二安置区上管道与第一安置区上的管道隔开设置,以满足液体管道及气体管道等需要隔离设置以保持安全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管道固定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管道固定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100、支撑组件;110、第一支撑杆;111安装槽;112、固定底托;120、第二支撑杆;130、第三支撑杆;200、连接组件;210、第一连接杆;220、第二连接杆;230、第一连接点;、第一安置区;、第二安置区;、检修区;300、固定件;400、转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管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撑杆(110)、第二支撑杆(120)及第三支撑杆(130),所述第一支撑杆(110)、所述第二支撑杆(120)及所述第三支撑杆(130)的一端固定设置于建筑底面;连接组件(200),包括第一连接杆(210)以及第二连接杆(220),所述第一连接杆(210)及所述第二连接杆(220)不共线且连接于第一连接点(230),所述第一连接杆(210)及所述第二连接杆(22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点(23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0)上,所述第一连接杆(210)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点(23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20)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点(2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130)固定连接;及固定件(300),多个固定件(30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10)及所述第二连接杆(220)上且被构造为能够固定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管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10)靠近建筑墙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杆(210)靠近建筑墙体的一侧被设置为第一安置区,所述第一连接杆(210)背离建筑墙体的一侧被设置为检修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管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20)靠近建筑墙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杆(220)靠近建筑墙体的一侧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超牛慧硕程磊张良勇狄锐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