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件铆接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84646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件铆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管件铆接模具,包括上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下方设置有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的规格相同,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模槽和第二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模具采用10块分体式铆合模,模具通过四块背板将10块铆合模固定在上模座和下模座内部,当模具整体向上移动模具内的10块铆合模会通过弹簧向外弹开方便工作人员放置管体,当模具向下压时,模具内部的10块铆合模会向铆合模中心挤压,此铆合模具上下模可完全合并,能满足各种异形管件铆合工艺,铆合精度可达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件铆接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管件铆接
,具体为一种管件铆接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铆接即铆钉连接,它是一个机械名称,是利用轴向力将零件铆钉孔内钉杆墩粗并形成钉头,使多个零件相连接的方法。在管件的加工制造中,经常需要进行双料铆合。现有的技术大多是在管件上预先冲孔,然后由铆钉通过孔对两个管件进行铆合。不但会产生废料,而且还增加了工艺流程,降低铆合效率,从而造成生产成本上升。
[0003]众所周知,当金属材料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时,材料本身会发生形变,如果可以利用该性能对钣金件进行铆合,就能够实现免冲孔铆合,不但节约材料,而且更加的快速高效。因此,亟需一种管件铆接模具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件铆接模具。
[0005]本技术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克服以上技术问题,具体为:
[0006]一种管件铆接模具,包括上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下方设置有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的规格相同,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模槽和第二模槽,所述第一模槽与所述第二模槽相连通,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背板;
[0007]所述第一模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铆合模和第三铆合模,所述第二模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铆合模,所述第一模槽与所述第二模槽的内部共同设置有第四铆合模,所述第四铆合模的数目为两组,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的中部设置有管体。<br/>[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铆合模、所述第二铆合模、所述第三铆合模与所述第四铆合模的圆周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铆合刃。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铆合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一端从所述上模座的一侧穿过,所述定位柱的圆周外壁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四铆合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上模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端从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圆周外壁螺纹连接有第二限位垫片。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铆合模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上模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一端从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圆周外壁啮合有第一限位垫片。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铆合模与所述第三铆合模相适配,所述第二铆合模、所述第三铆合模均与所述第一模槽相配合。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铆合模、所述第二铆合模、所述第三铆
合模、所述第四铆合模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弹簧。
[0014]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具备以下优点:本模具采用10块分体式铆合模,模具通过四块背板将10块铆合模固定在上模座和下模座内部,当模具整体向上移动模具内的10块铆合模会通过弹簧向外弹开方便工作人员放置管体,当模具向下压时,模具内部的10块铆合模会向铆合模中心挤压,此铆合模具上下模可完全合并,能满足各种异形管件铆合工艺,铆合精度可达到
±
0.1,同时通过该模具能够实现免冲孔铆合,不但节约材料,而且更加的快速高效,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背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上模座;2、第一铆合模;3、管体;4、下模座;5、铆合刃;6、第二铆合模;7、第三铆合模;8、弹簧;9、第四铆合模;10、第一模槽;11、第二模槽;12、固定板;13、定位柱;14、第一限位垫片;15、第一连接柱;16、第一滑槽;17、第二限位垫片;18、第二连接柱;19、第二滑槽;20、背板;21、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9]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管件铆接模具,包括上模座1,上模座1的下方设置有下模座4,上模座1与下模座4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2,上模座1与下模座4的规格相同,上模座1与下模座4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模槽10和第二模槽11,第一模槽10与第二模槽11相连通,上模座1与下模座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背板20;
[0020]第一模槽10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铆合模6和第三铆合模7,第二模槽1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铆合模2,第一模槽10与第二模槽11的内部共同设置有第四铆合模9,第四铆合模9的数目为两组,上模座1与下模座4的中部设置有管体3,本模具采用10块分体式铆合模,模具通过四块背板20将10块铆合模固定在上模座1和下模座4内部,当模具整体向上移动模具内的10块铆合模会通过弹簧8向外弹开方便工作人员放置管体3,当模具向下压时,模具内部的10块铆合模会向铆合模中心挤压,此铆合模具上下模可完全合并,能满足各种异形管件铆合工艺,铆合精度可达到
±
0.1。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铆合模2、第二铆合模6、第三铆合模7与第四铆合模9的圆周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铆合刃5,通过设置在第一铆合模2、第二铆合模6、第三铆合模7与第四铆合模9内部的铆合刃5可以使两组管体3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密。
[002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铆合模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柱13,定位柱13的一端从上模座1的一侧穿过,定位柱13的圆周外壁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通过定位柱13可以保证第一铆合模2在进行铆合工作时保持稳定。
[0023]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第四铆合模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18,上模座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19,第二连接柱18的一端从第二滑槽19的内部穿过,第二连接柱18的圆周外壁螺纹连接有第二限位垫片17,通过第二连接柱18在第二滑槽19内部的滑
动可以使第四铆合模9的开闭更加的稳定。
[0024]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铆合模7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15,上模座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16,第一连接柱15的一端从第一滑槽16的内部穿过,第一连接柱15的圆周外壁啮合有第一限位垫片14,通过第一连接柱15在第一滑槽16内部的滑动可以使第三铆合模7的开闭更加的稳定。
[0025]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铆合模6与第三铆合模7相适配,第二铆合模6、第三铆合模7均与第一模槽10相配合,保证了铆合模之间的关闭更加的紧密,使得两组管体3之间铆合效果更好。
[0026]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铆合模2、第二铆合模6、第三铆合模7、第四铆合模9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安装座21,安装座21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弹簧8,通过设置的弹簧8能够实现第一铆合模2、第二铆合模6、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件铆接模具,包括上模座(1),所述上模座(1)的下方设置有下模座(4),所述上模座(1)与所述下模座(4)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2),所述上模座(1)与所述下模座(4)的规格相同,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与所述下模座(4)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模槽(10)和第二模槽(11),所述第一模槽(10)与所述第二模槽(11)相连通,所述上模座(1)与所述下模座(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背板(20);所述第一模槽(10)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铆合模(6)和第三铆合模(7),所述第二模槽(1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铆合模(2),所述第一模槽(10)与所述第二模槽(11)的内部共同设置有第四铆合模(9),所述第四铆合模(9)的数目为两组,所述上模座(1)与所述下模座(4)的中部设置有管体(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件铆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铆合模(2)、所述第二铆合模(6)、所述第三铆合模(7)与所述第四铆合模(9)的圆周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铆合刃(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件铆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铆合模(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柱(13),所述定位柱(13)的一端从所述上模座(1)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信彬黄建阳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诺贝尔福基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