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16294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燃油箱通过吸附口与活性碳罐连接,发动机通过脱附口与活性碳罐连接,吸附装置设置于活性碳罐内并位于大气口处,控制单元能够控制发动机的启闭、以及控制碳罐电磁阀的开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燃油蒸气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在不改变车辆原有车身布置的前提下,通过在活性碳罐的大气口处设置吸附装置,即可有效地解决混动车油气蒸发污染物容易超标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每次发动机启动后尽量将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脱附干净,减轻了活性碳罐的负担,以使在发动机未启动期间活性碳罐内有足够的容纳量以吸附燃油箱挥发的燃油蒸气,进而减少活性碳罐内燃油蒸气外溢的可能。蒸气外溢的可能。蒸气外溢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动力汽车,一般是指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即采用传统的内燃机(柴油机或汽油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纯汽油车和电动车各自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0003]混合动力汽车在中/低速状态和怠速状态下由电机驱动,此时发动机处于停机状态,在发动机停机期间,燃油箱里的燃油会不断地挥发出燃油蒸气,当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吸附饱和而发动机仍未启动时,由于燃油蒸气不能及时被消耗,因此多余的燃油蒸气则会通过活性碳罐的空气出口排放到大气中,导致混合动力汽车的Ⅳ型试验和

型试验都容易超标,不满足蒸发排放的规定。
[0004]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是改装燃油箱,或在燃油蒸发管路上增加隔离阀,使燃油箱能够承受燃油蒸发的高压,或者增大活性碳罐的容积。但上述方法均需重新设计燃油箱或活性碳罐,且整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需重新布置,设计投入成本高,经济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能够在不改变传统燃油箱和活性碳罐布置位置的基础上,实现混动车的燃油蒸气控制,保证车辆排放满足要求,降低开发成本。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提供一种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包括燃油箱、活性碳罐、吸附装置、发动机、碳罐电磁阀和控制单元,所述活性碳罐具有吸附口、脱附口和大气口,所述燃油箱通过所述吸附口与所述活性碳罐连接,所述发动机通过所述脱附口与所述活性碳罐连接,所述吸附装置设置于所述活性碳罐内,并位于所述大气口处;
[0008]所述碳罐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活性碳罐之间,用于控制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活性碳罐之间的通断;
[0009]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碳罐电磁阀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控制所述发动机的启闭、以及控制所述碳罐电磁阀的开度。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脱附管路,所述第一脱附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活性碳罐的脱附口,另一端连接所述碳罐电磁阀。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脱附管路,所述第二脱附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碳罐电磁阀,另一端连接所述
发动机。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吸附装置包括活性炭棒,所述活性炭棒遮挡于所述活性碳罐的大气口处。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活性炭棒为蜂窝炭棒。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检测模块和报警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燃油泄漏信息,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燃油泄漏信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报警模块发出警报。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还包括大气管路,所述大气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活性碳罐的大气口,所述检测模块设置于所述大气管路上。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还包括碳罐空滤器,所述碳罐空滤器设置于所述大气管路上,并位于所述检测模块下游。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还包括蒸发管路,所述蒸发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活性碳罐的吸附口,另一端连接所述燃油箱。
[0018]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0019]S1、触发发动机启动指令;
[0020]S2、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发动机启动,以及控制所述碳罐电磁阀工作;
[0021]S3、根据发动机进气系统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获得所述发动机的空燃比,根据所述空燃比判断所述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量是否小于阈值;
[0022]S4、若是,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发动机停机,并控制所述碳罐电磁阀关闭;
[0023]S5、若否,则所述发动机维持启动,直至所述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量小于阈值。
[00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在车辆纯电运行过程中,发动机未启动,燃油箱内挥发出的燃油蒸气会不断经由活性碳罐的吸附口进入活性碳罐,活性碳罐内的活性炭对燃油蒸气进行吸附。在此期间,若活性碳罐内的活性炭吸附饱和时,发动机仍未工作,则多余未吸附的燃油蒸气则会经由大气口排至大气,污染环境。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活性碳罐的大气口处设置吸附装置,可以吸附多余的燃油蒸气,防止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外溢,从而能够满足整车蒸发排放的要求。待控制单元接收到发动机启动指令时,发动机启动,同时碳罐电磁阀也启动,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则会在发动机的负压下进行脱附,脱附后的燃油蒸气经由活性碳罐的脱附口和碳罐电磁阀进入发动机,参与燃烧,为车辆提供动力。在燃油蒸气脱附过程中,外界空气经由活性碳罐的大气口进入活性碳罐,以对活性碳罐中的燃油蒸气进行脱附,同时向燃油箱提供空气,防止燃油箱内产生压力。本专利技术的燃油蒸气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在不改变车辆原有车身布置的前提下,通过在活性碳罐的大气口处设置吸附装置,即可有效地解决混动车油气蒸发污染物容易超标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方法,根据发动机空燃比判断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量是否小于阈值,当燃油蒸气量小于阈值时,才控制发动机停机,否则发动机维持启
动,直至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量小于阈值。即,每次发动机启动后尽量将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脱附干净,从而减轻活性碳罐的负担,以使在发动机未启动期间活性碳罐内有足够的容纳量以吸附燃油箱挥发的燃油蒸气,进而减少活性碳罐内燃油蒸气外溢的可能。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图1的局部视图;
[0030]图3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活性碳罐的剖面图。
[0031]图中:
[0032]1‑
燃油箱;2

活性碳罐;3

吸附装置;4

碳罐电磁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箱(1)、活性碳罐(2)、吸附装置(3)、发动机、碳罐电磁阀(4)和控制单元,所述活性碳罐(2)具有吸附口(21)、脱附口(22)和大气口(23),所述燃油箱(1)通过所述吸附口(21)与所述活性碳罐(2)连接,所述发动机通过所述脱附口(22)与所述活性碳罐(2)连接,所述吸附装置(3)设置于所述活性碳罐(2)内,并位于所述大气口(23)处;所述碳罐电磁阀(4)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活性碳罐(2)之间,用于控制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活性碳罐(2)之间的通断;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碳罐电磁阀(4)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控制所述发动机的启闭、以及控制所述碳罐电磁阀(4)的开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脱附管路(6),所述第一脱附管路(6)的一端连接所述活性碳罐(2)的脱附口(22),另一端连接所述碳罐电磁阀(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脱附管路(7),所述第二脱附管路(7)的一端连接所述碳罐电磁阀(4),另一端连接所述发动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3)包括活性炭棒,所述活性炭棒遮挡于所述活性碳罐(2)的大气口(23)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棒为蜂窝炭棒。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动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英郭晓强杨旭光李锋张益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