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膜头及降膜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5347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膜头及降膜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器技术领域,降膜头括分布头,所述分布头包括相连通的外伸段和嵌入段,所述嵌入段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螺旋槽,所述嵌入段的底部设有导流体,所述导流体外壁在远离嵌入段的方向上逐渐向外扩张;降膜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管和所述的降膜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流量较小时将流体导流至换热管内壁,在流量较大时将溢流进入的流体导流至换热管内壁,避免溢流进入换热管的流体穿管而过,提高降膜效果。提高降膜效果。提高降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降膜头及降膜热交换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降膜头及降膜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节能要求的提高,降膜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换热装置广泛地被应用在蒸发、蒸 馏和冷凝设备中,降膜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物质的蒸发,且由于流体在管内成膜状流动,流体在换热器内的流速较快,停留时间较短,对热敏性物料的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降膜头是决定流体在换热器内是否能降膜成功最重要的部件。
[0003]现有技术中的插入式降膜头,在流量波动,或流量较小,以及流量较大或降膜头堵塞时均有很大的局限性;现有技术中的降膜头包括分布头,布头的上部设置溢流槽,分布头的下部设置螺旋槽,流体通过分布头的螺旋槽位置进入换热管,当流量较小时,槽可能充不满,槽虽然是螺旋线布置,但流速较慢,甚至无法充满整个槽,导致实际流体并不能产生很好的螺旋流动,降膜效果一般。当流量较大时,流体不能全部从槽内流动,需要通过上部溢流槽后进入换热管,但由于开槽,分布头壁厚较厚,分布头内壁距离换热管壁较远,导致溢流进去的流体可能直接穿管而过,不但不能成膜,还大大降低了换热器的传热效果,使得实际使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0004]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降膜头及降膜热交换器,可以在流量较小时将流体导流至换热管内壁,在流量较大时将溢流进入的流体导流至换热管内壁,避免溢流进入换热管的流体穿管而过,提高降膜效果。
[0006]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降膜头,包括分布头,所述分布头包括相连通的外伸段和嵌入段,所述嵌入段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螺旋槽,所述嵌入段的底部设有导流体,所述导流体外壁在远离嵌入段的方向上逐渐向外扩张。
[0007]进一步地,所述外伸段远离嵌入段的一端开设至少一个溢流槽。
[0008]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体通过至少一个固定柱与嵌入段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体的外壁为圆锥面;所述导流体外壁的倾角θ为10

60
°

[0010]进一步地,所述嵌入段上部设置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为凸环或者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块;
[0011]所述螺旋槽延伸至止挡部外壁。
[0012]进一步地,所述嵌入段开设有多个螺旋槽。
[0013]一种降膜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管和所述的降膜头;所述降膜头插入换热管的一端。
[0014]进一步地,所述嵌入段外壁与换热管内壁间距为L1,所述导流体远离嵌入段一端与换热管内壁间距为L2,L2=(0.5

2)L1,其中L1=2

4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嵌入段外壁与换热管内壁间距为L1,所述导流体远离嵌入段一端与换热管内壁间距为L2, L2≤L1。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壳体和封头,所述壳体两端设置管板,所述封头设置在管板背离壳体的一侧;所述管板上开设有管孔,所述换热管穿设于管孔中;
[0017]所述壳体上端的封头开设至少一个第一进口,所述壳体下端的封头开设至少一个第一出口;所述壳体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二进口及至少一个第二出口。
[0018]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9]1、本技术设置导流体,当流量较小、流速较慢时,可以将流体导流至换热管内壁,当流量较大时,可以将通过上部溢流槽进入降膜头的流体导流至换热管内壁,增强降膜效果。
[0020]2、本技术降低了降膜头外伸段的高度要求,节约制造成本及空间。
[0021]3、本技术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在嵌入段增加螺旋槽的数量以及增加螺旋槽槽深,进一步增强降膜效果的同时可以增加流量,提高效率。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实施例1中导流体为导流锥的示意图;
[0025]图3是实施例1中导流体为导流伞的示意图;
[0026]图4是实施例2的示意图;
[0027]图5是图4中A处放大图。
[0028]图中,
[0029]1‑
外伸段,2

嵌入段,3

止挡部,4

螺旋槽,5

导流体,6

固定柱,7

溢流槽,8

换热管,9

壳体,10

封头,11

管板,12

第一进口,13

第一出口,14

第二进口,15

第二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

3共同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降膜头,包括分布头和设置在分布头流体出口端的导流体5;分布头包括相连通的外伸段1和嵌入段2,嵌入段2用于插入换热管一端;嵌入段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螺旋槽4,导流体5固定于嵌入段2底部,导流体5外壁在远离嵌入段2的方向上逐渐向外扩张。
[0033]优选地,导流体5的外壁为圆锥面,将流动至圆锥面上的流体导流至换热管内壁,增强布膜效果;导流体5为导流伞51或者导流锥52。
[0034]进一步,导流体5通过至少一个固定柱6与嵌入段2连接。
[0035]优选地,所述固定柱6为多个,优选为2

4个,多个固定柱6均匀间隔设置。
[0036]进一步,导流体5外壁的倾角θ为10

60
°

[0037]优选地,嵌入段2上部设置止挡部3,止挡部3具体为凸环,螺旋槽4延伸至止挡部3
外壁,止挡部3用于与换热管一端抵接,防止降膜头脱落。
[0038]可选地,止挡部3也可以为多个凸块,多个凸块周向间隔设置在嵌入段2上部。
[0039]优选地,嵌入段2开设有多个螺旋槽4,较佳为3

10个。
[0040]优选地,外伸段1远离嵌入段2的一端开设至少一个溢流槽7,当流量较大流体可以经溢流槽7进入降膜头内部,进而经导流体5流动至换热管内壁上。
[0041]实施例2
[0042]如图4

5共同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降膜热交换器,包括实施例1所述降膜头和换热管8,所述降膜头插入换热管8的一端。
[0043]优选地,所述降膜头的嵌入段2外壁与换热管内壁间距为L1,导流体5远离嵌入段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膜头,包括分布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头包括相连通的外伸段(1)和嵌入段(2),所述嵌入段(2)上开设至少一个螺旋槽(4),所述嵌入段(2)的底部设有导流体(5),所述导流体(5)外壁在远离嵌入段(2)的方向上逐渐向外扩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伸段(1)远离嵌入段(2)的一端开设至少一个溢流槽(7)。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5)通过至少一个固定柱(6)与嵌入段(2)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5)的外壁为圆锥面;所述导流体(5)外壁的倾角θ为10

60
°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段(2)上部设置止挡部(3),所述止挡部(3)为凸环或者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块;所述螺旋槽(4)延伸至止挡部(3)外壁。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段(2)开设有多个螺旋槽(4)。7.一种降膜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8)和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国卿李志文王世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豪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