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及充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345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及充电设备,涉及电池与电池充电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电池装置上配置了存储器,以及在用于连接充电设备的第一连接器上配置了第二端子,而第二端子连接于存储器,以使得第一连接器接入充电设备时,将该电池的参量信息提供给充电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装置可实现当电池进行充电连接操作时,可自动将信息提供给充电设备并自动选取充电模式,从而免除用户手动设置参量信息的繁琐操作,避免了错误设置所导致的对电池的损害,并提升用户使用电池的体验。体验。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及充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与电池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以及与之配合的一种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无线电控制(RC)模型产业内,由于RC模型设备种类繁多,因而匹配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类型非常多,如电池单体数量类型、电池尺寸规格、电池容量规格,电池化学类型等等。为此,市场上推出了可兼容不同类型电池的充电设备。然而,用户在充电操作时,需要在充电设备的操作界面上选择与当前待充电电池一致的电池单体数量和电池化学类型等信息,充电设备才能根据信息调节至相对应的充电模式。
[0003]现有技术中,即使对充电设备操作界面进行简化,用户仍需对不同选项进行选择后,电池方可进入充电状态。尤其是,用户可能会做出错误操作,譬如选择的电池化学特性不匹配,这造成充电后电池无法使用、电池寿命减短、电池损坏等严重后果。为了实现充电设备自动识别电池特性,现有技术采取的一种解决方案,是使用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设置在电池内,并具有评估电池电荷状态、动态监测工作状态和平衡单体电池等多种功能。这些电池成本较高、功能繁杂和结构设计受限,不能适应电池形状结构往往具有多样性的模型市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解决方案,采取电池设置印制标签和终端摄像的方式获取电池信息,又或者采取电池设置射频标签并在充电设备的射频识别模块的方式获取电池。该方案也需要同时对电池和充电系统进行升级,而且识别的过程仍然需要用户进行一定的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电池充电操作繁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以及与之配合的一种充电设备,可实现利用简单的结构在电池进行充电接插时将电池的参数信息提供给充电设备,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电池并选择相应充电模式。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包括电池本体、第一连接器和存储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基座和设置在第一基座上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被配置为当第一连接器接入充电设备时将电池本体电连接于充电设备,所述存储器储存有关于该电池本体的至少一个参量信息,所述第二端子被配置为当第一连接器接入充电设备时将存储器电连接于充电设备,以对充电设备提供参量信息。
[0007]上述电池装置优选有,所述存储器包括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与第二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引脚与电池本体的负极电连接。
[0008]上述电池装置优选有,所述第一端子通过导线连接与电池本体,所述第二引脚通过第一端子与电池本体的负极电连接。
[0009]上述电池装置优选有,所述第一基座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存储器固定设置于所述空腔内。
[0010]上述电池装置优选有,所述电池本体设置有封装结构,所述存储器固定设置于封装结构内。
[0011]上述电池装置优选有,所述电池本体设置有电连接于电池本体的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后端设置有接插口,所述接插口与第一连接器接插配合,并使第一端子与第一连接器电连接。
[0012]上述电池装置优选有,所述电池本体由至少两个电池单体相串联构成;所述电池本体包括从电池本体正负极引出的功率连接端,以及从各个电池单体的节点引出的多个平衡连接端,所述第一端子一一对应电连接于平衡连接端。
[0013]上述电池装置优选有,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座前端的阳性接插结构,所述第二端子设置于第一基座并且在接插方向上位于阳性接插结构的后侧,以使第一端子能无阻碍地插入与之配合的另一接插部件。
[0014]上述电池装置优选有,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设置在阳性接插结构的端子孔内的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座侧部的端子孔内的第二接触件,各所述端子孔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接触件的前端在接插方向上不延伸出阳性接插结构的后端。
[0015]在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用于智能识别上述电池装置,包括充电电路、处理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所述第三端子电连接于充电电路,并被配置为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相接插时与第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四端子电连接于处理器,并被配置为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相接插时与第二端子电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技术在电池装置上配置了存储器,以及在用于连接充电设备的第一连接器上配置了第二端子,而第二端子连接于存储器,以使得第一连接器接入充电设备时,将该电池的参量信息提供给充电设备。由此可见,本技术的电池装置可实现当电池进行充电连接操作时,自动将信息提供给充电设备并自动选取充电模式,从而免除用户手动设置参量信息的繁琐操作,避免了错误设置所导致的对电池的损害,并提升用户使用电池的体验。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9]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池装置与充电设备组合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接插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1、电池本体;11、电池单体;12、功率连接端;13、平衡连接端;14、导线;15、功率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21、第一端子;22、第二端子;23、第一接触件;24、第二接触
件;25、第一基座;3、存储器;31、第一引脚;32、第二引脚;4、充电电路;41、处理器;5、第二连接器;51、第三端子;52、第四端子;53、第三接触件;54、第四接触件;55、第二基座;7、第三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更好的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作为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8]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一种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其包括电池本体1、存储器3和第一连接器2。电池本体1具有引出端,如正极端和负极端。存储器3也具有引出端,如数据端和接地端。第一连接器2设置有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其中,第一端子21电连接于电池本体1的每个引出端,并且在第一连接器2接入至对应充电设备时,第一端子21可将电池本体1与充电设备电连接在一起,使得充电设备对电池本体1提供充电功率。同时,第二端子22至少电连接于存储器3的数据端,并且在第一连接器2接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本体(1)、第一连接器(2)和存储器(3),所述第一连接器(2)包括第一基座(25)和设置在第一基座(25)上的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被配置为当第一连接器(2)接入充电设备时将电池本体(1)电连接于充电设备,所述存储器(3)储存有关于该电池本体(1)的至少一个参量信息,所述第二端子(22)被配置为当第一连接器(2)接入充电设备时将存储器(3)电连接于充电设备,以对充电设备提供参量信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3)包括第一引脚(31)和第二引脚(32),所述第一引脚(31)与第二端子(22)电连接,所述第二引脚(32)与电池本体(1)的负极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21)通过导线(14)连接与电池本体(1),所述第二引脚(32)通过第一端子(21)与电池本体(1)的负极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25)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存储器(3)固定设置于所述空腔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本体(1)设置有封装结构,所述存储器(3)固定设置于封装结构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智能识别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本体(1)设置有电连接于电池本体(1)的第一连接器(2),所述第一连接器(2)后端设置有接插口,所述接插口与第一连接器(2)接插配合,并使第一端子(21)与第一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冰郭兵刘时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