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603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身后部结构。车辆具备左右一对后侧框架以及副框架。副框架在左右具备一对将前后的各端部与左右的对应的后侧框架结合的大致U字状的纵梁。各后侧框架具备比前后的其他的部位脆弱的脆弱部。各纵梁的后端部与后侧框架的脆弱部的后连结点结合且前端部与后侧框架的脆弱部的前侧的非脆弱部的前连结点结合,各后侧框架在前连结点与后连结点之间配置折弯变形起点。置折弯变形起点。置折弯变形起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作为车辆的车身后部结构,有具备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侧框架的车身后部结构。在具备后侧框架的车辆中,希望在从后侧框架的后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能够通过后侧框架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
[0003]与该要求对应的车身后部结构一直以来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6098622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0004]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身后部结构在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框架设置有前侧弯曲促进部、中间弯曲促进部、后侧弯曲促进部。在该车身结构中,通过多个弯曲促进部来控制冲击载荷输入时的后侧框架的变形举动,由此高效地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作为车身结构,已知有对悬架部件等进行支承的高刚性的副框架架设于左右的后侧框架的结构。在这样的车身结构中,通过副框架来限制后侧框架的变形行程,难以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
[0006]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后侧框架架设有副框架的结构中也能够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的车身后部结构。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0008](1):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结构具备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框架、架设于一对所述后侧框架并支承车载部件的副框架,所述副框架在左右具备一对将前后的各端部与左右的对应的所述后侧框架结合的大致U字状的纵梁,各所述后侧框架具备比前后的其他的部位脆弱的脆弱部,各所述纵梁的后端部与后连结点结合且前端部与前连结点结合,该后连结点设置在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脆弱部,该前连结点设置在所述后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脆弱部的前侧的非脆弱部,各所述后侧框架在所述前连结点与所述后连结点之间配置有折弯变形起点。
[0009]通过上述的方案,当从后侧框架的后方输入冲击载荷时,首先后侧框架的脆弱部开始变形,副框架的纵梁的后端部通过后连结点被向前方按压。当纵梁的后端部被向前方按压时,大致U字状的纵梁在前连结点与后连结点之间开始变形。然后,当后侧框架以折弯变形起点为中心开始折弯变形时,纵梁继续进一步的变形。其结果是,从后侧框架的后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由副框架的纵梁的变形和后侧框架上的副框架安装部的附近的变形吸收。
[0010](2):在上述(1)的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后侧框架的主体部中的所述前连结点与所述后连结点之间由第一加强构件和刚性比该第一加强构件高的第二加强构件加强,所述第一加强构件以前缘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后缘部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后部侧,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重叠部的边界构成所述折弯
变形起点。
[0011]在该情况下,后侧框架的主体部的前连结点与后连结点之间由第一加强构件和第二加强构件加强。这样,高刚性的第二加强构件的后端部重叠的第一加强构件上的重叠部的边界相对于第二加强构件以面重叠的前方侧的部位而强度急剧下降。因此,在从后侧框架的后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上述的边界成为折弯变形起点,能够促进后侧框架的折弯变形。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后侧框架上能够容易形成折弯变形起点,而且通过改变第一加强构件与第二加强构件的重叠位置,能够容易地变更折弯变形起点的位置。
[0012](3):在上述(2)的方案中,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构件和所述第二加强构件是与所述后侧框架的底壁和侧壁接合的板状构件,所述第一加强构件上的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端部所重叠的部分沿着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配置。
[0013]在该情况下,第一加强构件中的第二加强构件重叠的部分与不重叠的部分的边界(强度变化的边界)沿着后侧框架的底壁和侧壁连续延伸。因此,在从后侧框架的后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在立体地延伸的边界处,后侧框架更容易折弯变形。
[0014](4):在上述(1)的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副框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一对所述纵梁连结的横梁,所述折弯变形起点配置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所述横梁的延伸位置的附近。
[0015]在该情况下,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后侧框架以横梁的延伸位置的附近为支点进行折弯变形。因此,在后侧框架并列设置的副框架的纵梁在与横梁连结的连结部的附近容易弯曲变形。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增大冲击载荷的输入时的副框架和后侧框架的变形行程。
[0016](5):在上述(1)的方案中,所述后侧框架可以在比所述后连结点靠后方侧的位置具有朝向车身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上倾斜部。
[0017]在该情况下,当从后侧框架的后方输入冲击载荷时,将后侧框架的折弯变形起点向上方推起的方向的力矩作用于后侧框架。由此,后侧框架以折弯变形起点为起点,变形为山折状。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后侧框架与处于后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身部件干涉的情况。
[0018](6):在上述(5)的方案中,可以是,在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上倾斜部或比所述上倾斜部靠后方侧的位置设置朝向该后侧框架的截面的内侧凹陷的加强筋部。
[0019]在该情况下,当从后侧框架的后方输入冲击载荷时,通过加强筋部产生的压坏促进功能而后侧框架的后部区域容易压扁变形。因此,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通过后侧框架的后部区域的压扁变形和与后侧框架的山折状的弯曲相伴的副框架的变形,能够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
[0020](7):在上述(1)的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后侧框架由高强度板构成,所述脆弱部是通过在所述高强度板的一部分配置弱化部而构成的。
[0021]在该情况下,通过在高强度板的一部分设置孔或切口等弱化部,能够在后侧框架的一部分设置脆弱部。因此,通过高张力钢板等形成后侧框架,能够实现轻量化。
[0022]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在从后侧框架的后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通过副框架的变形和后侧框架上的副框架安装部的附近的变形,能够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因此,在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情况下,即使是在后侧框架架设有副框架的结构,在后侧框架上的副框架安装部的
附近,也能够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的仰视图。
[0024]图2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的立体图。
[0025]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的下部骨架部分的侧视图。
[0026]图4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的下部骨架部分的俯视图。
[0027]图5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的下部骨架部分的立体图。
[0028]图6是包含图4的VI

VI截面的车辆的后部的下部骨架部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0029]图7是实施方式的后侧框架的后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上下、左右,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相对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朝向。在附图的适当部位记有指示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指示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左右一对后侧框架,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副框架,其架设于一对所述后侧框架并支承车载部件,所述副框架在左右具备一对将前后的各端部与左右的对应的所述后侧框架结合的U字状的纵梁,各所述后侧框架具备比前后的其他的部位脆弱的脆弱部,各所述纵梁的后端部与后连结点结合且前端部与前连结点结合,该后连结点设置在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脆弱部,该前连结点设置在所述后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脆弱部的前侧的非脆弱部,各所述后侧框架在所述前连结点与所述后连结点之间配置有折弯变形起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框架的主体部中的所述前连结点与所述后连结点之间由第一加强构件和刚性比该第一加强构件高的第二加强构件加强,所述第一加强构件以前缘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后缘部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后部侧,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重叠部的边界构成所述折弯变形起点。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鹰木一树伊藤厚志山北恭祐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