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1747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内设有沉淀池、厌氧池、缺氧池,沉淀池设有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第三排污管,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与沉淀池内部连通,上端对应连接有第一排污支管、第二排污支管、第三排污支管,第一排污支管的出液端与厌氧池连通,第二排污支管的出液端与缺氧池连通,第三排污支管的出液端延伸至箱体外部,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下端分别连接有供气管,供气管的另一端均与气泵的出气端连接,供气管上分别连接有控制阀;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实现输送沉淀污水,与现有采用多个水泵实现输送污水而言,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使用时可以降低用电量,节约使用成本。使用成本。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相关
,特别涉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
[0003]污水处理设备中沉淀池用于将污水进行沉淀处理,沉淀池连接有三根管子,其中第一根管子与厌氧池连接并连通,第二根管子与缺氧池连接并连通,第三根管子延伸到设备外部,该三根管子上分别连接水泵,通过水泵实现沉淀池内液体输送,采用多个水泵致使生产成本较高,多个水泵工作,用电量大,使用成本高,而且故障率较高,水泵一般安装在设备内部或顶部,出现故障后不容易维修或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设备生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设计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沉淀池、厌氧池、缺氧池,所述沉淀池一侧设有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第三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下端与所述沉淀池内部连通,上端对应连接有第一排污支管、第二排污支管、第三排污支管,所述第一排污支管的出液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所述第二排污支管的出液端与所述缺氧池连通,所述第三排污支管的出液端延伸至所述箱体外部,所述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下端分别连接有供气管,三个所述供气管的另一端均与气泵的出气端连接,三个供气管上分别连接有控制阀。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气泵可以向三个供气管内通入高压气体,通过三个控制阀可以分别实现控制向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第三排污管通过高压气体,当高压气体进入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第三排污管后,会沿着排污管内部向上移动并带动沉淀池内污水向上流动,实现输送沉淀污水,与现有采用多个水泵实现输送污水而言,采用一个气泵可以实现相同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电驱动部件减少,可以降低用电量,节约使用成本。
[0008]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还具有更佳的技术方案: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池一侧固接有顶部呈敞口结构的槽体,所述槽体内设有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将所述槽体内部分割成三个槽室,所述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上端对应延伸至三个所述槽室内,所述第一排污支管的进液端、第二排污支管的进液端和第三排污支管的进液端对应与三个所述槽室内部连通,并且第一排污支管的进液端高度、第二排污支管的进液端高度和第三排污支管的进液端高度分别高于其出液端的高度。由此,当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输送到三个槽室内的污水可以经
高度差分别从第一排污支管、第二排污支管、第三排污支管输出,当停止输送污水时,三个排污管内的污水会回流至沉淀池。如果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直接对应与第一排污支管、第二排污支管、第三排污支管连接时,三个排污管内的污水回流至沉淀池内时会形成虹吸现象,不利于污水的输送及净化处理。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泵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气泵的出气端均与供气总管连接,所述供气管的进气端均与所述供气总管连接并连通。由此,当其中一个气泵停止工作后,可以开启另一个气泵,保证污水处理不受影响。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右端内部设有设备室,所述气泵安装于所述设备室内。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阀为手动控制阀。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阀为电动控制阀,所述电动控制阀电连有控制开关。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内部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沉淀池内省略了曝气管网;
[0016]图3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上沉淀池内曝气管网的俯视图;
[0017]附图标记:
[0018]1、箱体;10、设备室;11、沉淀池;12、厌氧池;120、注水口;13、缺氧池;14、曝气池;15、清水池;150、排水口;21、搅拌轴;22、搅拌杆;23、搅拌电机;3、槽体;31、隔板;32、槽室;41、第一排污管;42、第二排污管;43、第三排污管;44、第一排污支管;45、第二排污支管;46、第三排污支管;47、第一供气管;48、第二供气管;49、第三供气管;5、供气总管;6、气泵;7、曝气总管;71、曝气管网;72、曝气器;8、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0]参考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1,箱体1右端内部设有设备室10,箱体1内设有沉淀池11、厌氧池12、缺氧池13、曝气池14、清水池15,厌氧池12与缺氧池13之间的隔板上设有第一溢流口,厌氧池12内液体通过第一溢流口溢流至缺氧池13,缺氧池13与曝气池14之间的隔板上设有第二溢流口,第二溢流口高度低于第一溢流口高度,缺氧池13内液体通过第二溢流口溢流至曝气池14,曝气池14与清水池15之间的隔板上设有第三溢流口,第三溢流口高度低于第二溢流口高度,曝气池14内液体通过第三溢流口溢流至清水池15。厌氧池12、缺氧池13内分别设有搅拌轴21及与搅拌轴21连接的搅拌杆22,搅拌轴21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搅拌电机23。厌氧池12左侧设有注水口120,清水池15前侧设有排水口150。
[0021]沉淀池11左侧上端固接有顶部呈敞口结构的槽体3,槽体3内设有两个隔板31,两个隔板31将槽体3内部分割成三个槽室32。
[0022]沉淀池11左侧设有第一排污管41、第二排污管42、第三排污管43,第一排污管41、第二排污管42、第三排污管43均竖向设置,第一排污管41、第二排污管42和第三排污管43的进液端与沉淀池11下端连接并与沉淀池11内部连通,第一排污管41的出液端、第二排污管42的出液端和第三排污管43的出液端对应延伸至三个槽室32内,第一排污支管44、第二排污支管45、第三排污支管46的进液端对应与三个槽室32侧壁下部固接并与三个槽室32内部连通,第一排污支管44的出液端与厌氧池12连通,第二排污支管45的出液端与缺氧池13连通,第三排污支管46的出液端延伸至箱体1外部,并且第一排污支管44的进液端高度、第二排污支管45的进液端高度和第三排污支管46的进液端高度分别高于其出液端的高度。
[0023]第一排污管41、第二排污管42和第三排污管43下端对应连接有第一供气管47、第二供气管48、第三供气管49,第一供气管47、第二供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沉淀池、厌氧池、缺氧池,所述沉淀池一侧设有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第三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下端与所述沉淀池内部连通,上端对应连接有第一排污支管、第二排污支管、第三排污支管,所述第一排污支管的出液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所述第二排污支管的出液端与所述缺氧池连通,所述第三排污支管的出液端延伸至所述箱体外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下端分别连接有供气管,三个所述供气管的另一端均与气泵的出气端连接,三个供气管上分别连接有控制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一侧固接有顶部呈敞口结构的槽体,所述槽体内设有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将所述槽体内部分割成三个槽室,所述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少清张小青陈勇廖冠李小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中环环保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