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138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组件,包括车架和安装架组件;行走组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第一行走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车架;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车架包括封堵件,封堵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组件的管件上;封堵件上设置有安装孔,车架组件的管件的横截面积和安装孔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7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封堵件上集成全地形车的零部件的安装孔,从而可以减少全地形车的零部件的安装结构,进而实现全地形车的轻量化。形车的轻量化。形车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的车架为全地形车的基本支撑框架,全地形车的其他零部件均设置或间接设置在车架上,从而构成全地形车的整体。目前,车架基本通过管件构成,管件为两端开口的结构,因此,需要将管件的两端封口。
[0003]现有技术中,管件封口的功能较为单一,仅用于管件的封口,这种设置方式大大浪费了全地形车的布置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使管件的封堵件集成多种固定或安装功能的全地形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组件,包括车架和安装架组件;行走组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第一行走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车架;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车架包括封堵件,封堵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组件的管件上;封堵件上设置有安装孔,车架组件的管件的横截面积和安装孔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71。
[0007]进一步地,车架组件的管件的横截面积和安装孔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20。
[0008]进一步地,封堵件包括第一堵件,第一堵件至少部分围绕车架组件的管件设置。
[0009]进一步地,第一堵件的内直径大于等于车架组件的管件的外直径,第一堵件套设于车架组件的管件上
[0010]进一步地,第一堵件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一开槽,第一安装孔的轴线和第一堵件的轴线基本重合,第一开槽设置在第一堵件的边缘处。
[0011]进一步地,封堵件包括第二堵件,第二堵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组件的管件中;第二堵件的外直径小于等于车架组件的管件的内直径。
[0012]进一步地,第二堵件的边缘处设置有若干个凸板,车架组件的管件设置有若干个凹口,当第二堵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组件的管件中时,凸板至少部分设置在凹口中。
[0013]进一步地,第二堵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和线束扎带,第二安装孔的轴线和第二堵件的轴线基本重合,线束扎带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安装孔中。
[0014]进一步地,封堵件包括第三堵件,第三堵件的边缘和车架组件的管件的边缘贴合并连接;第三堵件包括安装部和固定部,安装部至少部分和固定部连接,固定部的外直径和车架组件的管件的外直径基本一致。
[0015]进一步地,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的轴线和固定部的轴线基本重合;安装部上设置有固定孔,固定孔的轴线沿车架组件的管件的径向延伸。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全地形车可以在封堵件上集成全地形车的零部件的安装孔,从而可以减少全地形车的零部件的安装结构,进而实现全地形车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车架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第三支柱和后摇臂的安装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平衡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前悬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后悬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脚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第一堵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第二堵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为本技术全地形车的第三堵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9]如图1和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行走组件12、悬架组件13、动力组件14、鞍座组件15、安装架组件16、制动组件17、电气组件18、脚踏组件19、燃油组件21、散热组件22、车身覆盖件25、传动组件26和操纵组件27。悬架组件13包括前悬架131和后悬架132,用于连接车架11和行走组件12。行走组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行走组件12包括第一行走轮121和第二行走轮122,第一行走轮121通过前悬架131连接车架11,第二行走轮122通过后悬架132连接车架11,行走组件12用于全地形车100的运动。动力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动力至全地形车100。鞍座组件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可供使用者和/或乘客的骑乘。安装架组件1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安装或拆卸适配至全地形车100的其他部件。制动组件17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至少部分设置在行走组件12上,用于制动行走组件12,从而制动全地形车100。电气组件18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电力。具体的,电气组件18通过安装架组件16设置在车架11上。脚踏组件19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使用者和/或乘客脚部的支撑。燃油组件2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动力能源至动力组件14。散热组件2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全地形车100的散热。车身覆盖件2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车身覆盖件25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架组件16上。传动组件2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传动组件26连接行走组件12,传动组件26还连接动力组件14,用于传递动力组件14的动力至行走组件12,从而驱动行走组件12。操纵组件27至少部分连接动力组件14,用于更换全地形车100的挡位。为了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0030]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车架11包括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一支柱111设置在前侧,第四支柱114设置在后侧。第二支柱112和第三支柱113均设置在第一支柱111和第四支柱114之间,且第二支柱112设置在第三支柱113的前侧。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上主梁115设置在上侧,下主梁116设置在下侧。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均设置在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之间。具体的,第一支柱111包括第一管件1111、第二管件1112和第一钣金件1113。第二支柱112包括第三管件1121和第四管件1122。第三支柱113包括第五管件1131、第六管件1132、第七管件1133、第八管件1134和第二钣金件1135。第四支柱114包括第九管件1141和第十管件1142。上主梁115包括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主梁1152。下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组件,包括车架和安装架组件;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所述第一行走轮通过所述前悬架连接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行走轮通过所述后悬架连接所述车架;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的管件上;所述封堵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车架组件的管件的横截面积和所述安装孔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7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组件的管件的横截面积和所述安装孔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包括第一堵件,所述第一堵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车架组件的管件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堵件的内直径大于等于所述车架组件的管件的外直径,所述第一堵件套设于所述车架组件的管件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堵件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线和所述第一堵件的轴线基本重合,所述第一开槽设置在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宛如林志鹏芮世仙许景文罗龙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