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0117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包括双向抽吸机构和吸取机构,双向抽吸机构包括抽吸罐、手持握柄、抽吸座、手持拉杆、第一单向阀管、第二单向阀管和复位弹簧,吸取机构包括螺纹连接轴、痰液吸取罐、单向空气过滤芯和痰液吸取管;只需拉动手持拉杆一次,抽吸罐便会通过第一单向阀管和第二单向阀管抽取痰液吸取罐内部空气两次,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痰液的吸取效率,同时还可降低痰液的回流概率,双向抽吸机构与吸取机构独立设置,且痰液吸取罐内的污物也不会通过第一单向阀管和第二单向阀管进入到抽吸罐内,采用独立设计,似的双向抽吸机构能够进行多次使用而不易引发交叉感染。易引发交叉感染。易引发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

技术介绍

[0002]人们常使用吸痰器对患者口腔、鼻腔等呼吸道的分泌物进行吸出,以达到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患者窒息的目的,儿童因其呼吸道大小较成年人相对较细,吸痰器作为一种辅助的医疗器械,在儿科中的适用性更广。
[0003]现有技术中公开了部分医疗器械
的专利技术专利,其中申请号为CN201811518568.7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吸痰管可旋转的医用手持吸痰器,该专利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应用于临床的人工气道内吸痰装置,虽然能吸出大部分的气道分泌物,但是不能彻底清除气管导管内壁粘附的分泌物和预防生物被膜的形成,难以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且该专利通过设计的隔离板、矩形通孔、抽吸组件以及排痰管等结构的互相配合下已解决上述问题。
[0004]现有技术中的儿童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的使用效果较差,吸力较小时很难将较为浓稠的痰液吸走,吸力过大时容易将喉咙部位的皮肤组织吸入管口内,进而损伤到儿童喉咙部位的皮组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儿童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的使用效果较差,吸力较小时很难将较为浓稠的痰液吸走,吸力过大时容易将喉咙部位的皮肤组织吸入管口内,进而损伤到儿童喉咙部位的皮组织的问题。
[000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包括双向抽吸机构和吸取机构;
[0008]双向抽吸机构包括抽吸罐、手持握柄、抽吸座、手持拉杆、第一单向阀管、第二单向阀管和复位弹簧;其中,手持握柄固定套接在抽吸罐的表面,抽吸罐的内部滑动套接抽吸座,抽吸座的一端面与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抽吸罐内侧的端面上;抽吸座的另一端面固定连接有手持拉杆的一端,手持拉杆的另一端穿过抽吸罐且位于手持握柄的内侧,第一单向阀管和第二单向阀管分别通抽吸座的两侧的抽吸罐的底部;
[0009]吸取机构包括螺纹连接轴、痰液吸取罐、单向空气过滤芯和痰液吸取管;其中,螺纹连接轴的一端焊接在抽吸罐上,螺纹连接轴的另一端螺纹连接痰液吸取罐,痰液吸取罐的侧端面上安装有两个单向空气过滤芯,两个单向空气过滤芯分别与第一单向阀管和第二单向阀管连通;痰液吸取管的一端卡接连通痰液吸取罐的侧端面。
[0010]可选的,手持拉杆的表面套接有密封滑套,密封滑套卡接在抽吸罐内侧的另一端
面上。
[0011]可选的,抽吸罐的底部卡接有两个对接管,且两个对接管分别位于抽吸座的两侧,两个对接管分别连接第一单向阀管和第二单向阀管。
[0012]可选的,吸取机构还包括弹性瓣膜片,弹性瓣膜片具有单向开启功能,弹性瓣膜片设置在痰液吸取管的端口内。
[0013]可选的,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还包括防咬机构,防咬机构包括防咬套、储液腔、无毒橡胶塞和弹性棉;防咬套套设在痰液吸取管的表面,防咬套的壁体内设置有储液腔,防咬套侧端面对应储液腔的位置开设有注药口,注药口内嵌设有起密封作用的无毒橡胶塞,防咬套的表面设置有弹性棉。
[0014]可选的,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还包括转化机构,转化机构包括药物存储罐、第三单向阀管、第一转接套、气压力引入管、螺旋管道和内嵌管;药物存储罐装配在抽吸罐的顶部,药物存储罐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套,且两个第一转接套相近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同一个螺旋管道,其中一个第一转接套的侧端面与气压力引入管的一端连通,气压力引入管的另一端卡接在第三单向阀管的表面上,第三单向阀管的两端均连通在抽吸罐的顶部,并且第三单向阀管的两端分别位于抽吸座的两侧,另一个第一转接套的表面与内嵌管的一端连通。
[0015]可选的,螺旋管道的表面嵌设有渗透膜。
[0016]可选的,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还包括刮除机构,刮除机构包括第二转接套、内羽片、转接环和滚动珠;第二转接套转动连接在痰液吸取管一端的表面,第二转接套底部的端口内转动连接有转接环,转接环还转动连接在痰液吸取管的表面,转接环的底部卡接有多个呈环形阵列设置的球形箍套,球形箍套内转动连接有滚动珠,第二转接套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环形阵列设置的内羽片。
[0017]可选的,内嵌管的另一端嵌设在痰液吸取管的管壁内,内嵌管的另一端的端部卡接在痰液吸取管表面对应内羽片的位置处。
[0018]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有益效果在于:
[0019]1、本专利技术中,高压气流在流经螺旋管道的过程中,在高压气流流动力以及螺旋管道内表面结构的作用下,螺旋管道将会发生转动,螺旋管道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混合的作用,避免药物在药物存储罐内发生沉淀而影响使用效果,由于螺旋管道的表面设置有渗透膜,因而高压气流在流经螺旋管道的过程中后会有一定量的药物伴随着高压气流进入到第二转接套内,进入第二转接套内的药物伴随着滚动珠的表面渗入到痰液中,利用药物对痰液进行稀释分解,便于痰液吸取管吸取较为浓稠的痰液。
[0020]2、本专利技术中,高压气流通过螺旋管道进入到位于上方的第一转接套内,最后经内嵌管进入到第二转接套内并直接作用在内羽片上,利用高压气流的流动力以及内羽片的表面结构,进而能够高压气流的流动力转化为扭力并通过内羽片作用在第二转接套上,第二转接套在扭力的作用下在痰液吸取管的端表面转动,第二转接套转动过程中会通过转动环带动滚动珠转动,因而会驱动滚动珠在儿童患者咽喉部位的内表面滚动,进而能够对儿童患者咽喉部位的内表面起支撑作用,避免因痰液吸取管端口处的吸力过大而损伤到儿童患者咽喉部位的皮组织。
[0021]3、本专利技术中,医护人员只需拉动手持拉杆一次,抽吸罐便会通过第一单向阀管和
第二单向阀管抽取痰液吸取罐内部空气两次,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痰液的吸取效率,同时还可降低痰液的回流概率,由于在当痰液吸取罐内压力逐渐恢复时弹性瓣膜片会进行复位动作并再次对痰液吸取罐的端口进行密封,从而可进一步防止出现痰液回流的不良现象,双向抽吸机构与吸取机构独立设置,且痰液吸取罐内的污物也不会通过第一单向阀管和第二单向阀管进入到抽吸罐内,采用独立设计,似的双向抽吸机构能够进行多次使用而不易引发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中双向抽吸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中防咬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中吸取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中转化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向抽吸机构和吸取机构;所述双向抽吸机构包括抽吸罐、手持握柄、抽吸座、手持拉杆、第一单向阀管、第二单向阀管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手持握柄固定套接在所述抽吸罐的表面,所述抽吸罐的内部滑动套接所述抽吸座,所述抽吸座的一端面与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抽吸罐内侧的端面上;所述抽吸座的另一端面固定连接有所述手持拉杆的一端,所述手持拉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抽吸罐且位于所述手持握柄的内侧,所述第一单向阀管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管分别通所述抽吸座的两侧的所述抽吸罐的底部;所述吸取机构包括螺纹连接轴、痰液吸取罐、单向空气过滤芯和痰液吸取管;其中,所述螺纹连接轴的一端焊接在抽吸罐上,所述螺纹连接轴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痰液吸取罐,所述痰液吸取罐的侧端面上安装有两个所述单向空气过滤芯,两个所述单向空气过滤芯分别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管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管连通;所述痰液吸取管的一端卡接连通所述痰液吸取罐的侧端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拉杆的表面套接有密封滑套,所述密封滑套卡接在所述抽吸罐内侧的另一端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罐的底部卡接有两个对接管,且两个所述对接管分别位于所述抽吸座的两侧,两个所述对接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管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管。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取机构还包括弹性瓣膜片,所述弹性瓣膜片具有单向开启功能,所述弹性瓣膜片设置在所述痰液吸取管的端口内。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儿科临床手持式喉部痰液吸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咬机构,所述防咬机构包括防咬套、储液腔、无毒橡胶塞和弹性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顺军童莉王艳军闫萍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