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9485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包括新加叠合层、新加圈梁、锚筋、原构造柱、屋面板;所述的屋面板上新加叠合层由新加圈梁、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和斜拉钢筋构成;所述的新加圈梁由圈梁钢筋、圈梁箍筋构成;所述的原构造柱柱头上均匀分布四个植筋孔;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均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绑扎叠合层箍筋,两层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进行绑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是为了增强屋面板的整体性,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抗倒塌能力。抗倒塌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属于既有建筑综合改造


技术介绍

[0002]既有砌体结构是我国既有建筑中的主要结构形式,约占民用建筑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然而,由于砌体结构的材料及连接方式决定了结构的变形能力小,抗震性能差,在历次地震中震害严重,因此,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理论和技术研究是当今结构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研究安全、经济、节能、环保,有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砌体结构老旧住宅抗震加固方法,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后续安全使用,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尤其是砌体结构屋面板的加固改造需要从整体考虑。通过对屋面板结构的综合改造,可以提高结构的延性,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延长原有建筑物使用年限。本技术主要针对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及其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主要是为了增强屋面板的整体性,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参见图1至4所示,包括新加叠合层、新加圈梁、锚筋、原构造柱、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屋面板上新加叠合层由新加圈梁、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和斜拉钢筋构成;所述的新加圈梁由圈梁钢筋、圈梁箍筋构成;所述的原构造柱柱头上均匀分布四个植筋孔;所述的锚筋为φ16的钢筋;所述的新加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的间距为40mm;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间隔200mm~300mm绑扎叠合层箍筋,两层叠合层横向钢筋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进行绑扎;所述的叠合层纵向钢筋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的间距为40mm;所述的叠合层纵向钢筋间隔200mm~300mm绑扎叠合层箍筋,两层叠合层纵向钢筋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进行绑扎。
[0006]进一步地,所述的圈梁钢筋为四根,四根圈梁钢筋之间的间距均为180mm。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加圈梁上的圈梁箍筋间隔1000mm~2000mm绑扎一组圈梁箍筋,每组圈梁箍筋为两个,两个圈梁箍筋的间距为200mm。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均为φ6的钢筋。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圈梁箍筋、叠合层箍筋均为φ8的钢筋。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斜拉钢筋为φ12的钢筋。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加叠合层和新加圈梁整体浇注,形成新的整体屋面板。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圈梁钢筋、圈梁箍筋、斜拉钢
筋和叠合层箍筋均采用HPB300或HRB335等级的热轧钢筋。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加圈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宽度不小于120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筋孔直径为25mm,深度为150mm~200mm。
[0015]上述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及其实施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0016]步骤一: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钢筋下料。
[0017]步骤二:新加叠合层、新加圈梁施工前先清除屋面板的酥碱、油污或饰面层。
[0018]步骤三:分别对屋面的原构造柱柱头进行植筋孔钻孔,并进行锚筋的化学植筋,吹净粉灰,灌入结构胶,植入锚筋,静置至胶完全固化。
[0019]步骤四:进行屋面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圈梁钢筋、圈梁箍筋、斜拉钢筋和叠合层箍筋等的绑扎。
[0020]步骤五:新加叠合层、新加圈梁浇筑前对钢筋布置、化学植筋、钢筋绑扎和模板支护等检查合格后,再进行屋面混凝土的整体浇筑施工。
[0021]步骤六:做好屋面向外泛水,底面做滴水槽。
[0022]有益效果:
[0023]本技术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可以增强屋面板的整体性,提高结构的延性,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延长原有建筑物使用年限。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墙段,还应选择其他加固方法使其达到抗震要求,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使其加固方案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平面示意图;
[0025]图2为构造柱处结构加固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的A

A剖面图;
[0027]图4为图2的B

B剖面图。
[0028]图中,1:新加叠合层;2:新加圈梁;3:叠合层横向钢筋;4:叠合层纵向钢筋;5:圈梁钢筋;6:圈梁箍筋;7:锚筋;8:原构造柱;9:植筋孔;10:斜拉钢筋;11:叠合层箍筋;12:屋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参见图1至4所示,包括新加叠合层1、新加圈梁2、锚筋7、原构造柱8、屋面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屋面板12上新加叠合层1由新加圈梁2、叠合层横向钢筋3、叠合层纵向钢筋4和斜拉钢筋10构成;所述的新加圈梁2由圈梁钢筋5、圈梁箍筋6构成;所述的原构造柱8柱头上均匀分布四个植筋孔9;所述的锚筋7为φ16的钢筋;所述的新加叠合层1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3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的间距为40mm;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3间隔200mm~300mm绑扎叠合层箍筋11,两层叠合层横向钢筋3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5进行绑扎;所述的叠合层纵向钢筋4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的间距为40mm;所述的叠合层纵向钢筋4间隔200mm~300mm绑扎叠合层箍筋11,两层叠合层纵向钢筋4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5进行绑扎。
[0030]进一步地,所述的圈梁钢筋5为四根,四根圈梁钢筋5之间的间距均为180mm。
[0031]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加圈梁2上的圈梁箍筋6间隔1000mm~2000mm绑扎一组圈梁箍筋6,每组圈梁箍筋6为两个,两个圈梁箍筋6的间距为200mm。
[0032]进一步地,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3、叠合层纵向钢筋4均为φ6的钢筋。
[0033]进一步地,所述的圈梁箍筋6、叠合层箍筋11均为φ8的钢筋。
[0034]进一步地,所述的斜拉钢筋10为φ12的钢筋。
[0035]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加叠合层1和新加圈梁2整体浇注,形成新的整体屋面板。
[0036]进一步地,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3、叠合层纵向钢筋4、圈梁钢筋5、圈梁箍筋6、斜拉钢筋7和叠合层箍筋11均采用HPB300或HRB335等级的热轧钢筋。
[0037]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加圈梁2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宽度不小于120mm。
[0038]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筋孔9直径为25mm,深度为150mm~200mm。
[0039]上述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其特征在于:包括新加叠合层(1)、新加圈梁(2)、锚筋(7)、原构造柱(8)、屋面板(12);所述的屋面板(12)上新加叠合层(1)由新加圈梁(2)、叠合层横向钢筋(3)、叠合层纵向钢筋(4)和斜拉钢筋(10)构成;所述的新加圈梁(2)由圈梁钢筋(5)、圈梁箍筋(6)构成;所述的原构造柱(8)柱头上均匀分布四个植筋孔(9);所述的锚筋(7)为φ16的钢筋;所述的新加叠合层(1)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3)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的间距为40mm;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3)间隔200mm~300mm绑扎叠合层箍筋(11),两层叠合层横向钢筋(3)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5)进行绑扎;所述的叠合层纵向钢筋(4)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的间距为40mm;所述的叠合层纵向钢筋(4)间隔200mm~300mm绑扎叠合层箍筋(11),两层叠合层纵向钢筋(4)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5)进行绑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加圈梁(2)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宽度不小于120mm,所述的圈梁钢筋(5)为四根,四根圈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有赵丹鞠树森
申请(专利权)人:筑福北京城市更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