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660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包括下压机板、左方铁、右方铁、B板、A板、脱料板、衬套组件以及位于B板、左方铁、右方铁、下压机板所围空间内的顶针固定板、顶针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过入块和斜顶杆的设计,使得A板和B板开设的模腔加工难度大大降低,也有助于A板和B板流道的开设,提高了中网主体专用模具的灵活性,同时由于中网主体较长,斜顶杆的设计也有助于A板和B板分型时产品的脱模。产品的脱模。产品的脱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中网主要作用在于水箱、发动机、空调等的进气通风,防止行驶中外来物对车厢内部部件的破坏以及美观彰显个性。在汽车工程中,中网用来覆盖在车身上以便让空气进入。大多数车辆具有汽车中网,以保护散热器和发动机。
[0003]中网模具作为汽车外饰件模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中网主体模具和电镀装饰条模具这两大部分组成,主体与底盖装配采用双卡扣的形式,也就是产品底壳双卡,上壳直插下来,这样不容易错位,也正是由于中网装配卡扣和美观的要求,中网结构相对复杂,进而成型中网的模具模腔结构复杂。为了控制开模成本,很多企业一般都会在美观性上打个折扣,使得模具设计和加工难度降低,节约成本,随着汽车装饰对美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牺牲美观性为代价的汽车外饰件不再受市场的欢迎,为此,作为成型汽车中网的中网模具在设计上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成型中网的模具模腔结构复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通过使用入块和镶块来成形中网结构中较为复杂的两侧端部和两侧底部的部分区域,即将模腔加工较为困难的区域由入块和镶块来替代;由于入块和镶块结构小,可独立加工,且可以替换,这种设计极大简化了B板上B模腔结构的复杂性,降低B模腔加工难度。这种中网主体专用模具既能控制模具的开发成本,又能成型深受市场欢迎的汽车中网产品,也为当前既要控制成本又要不失美观的汽车装饰品模具开模提供解决思路。r/>[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其包括下压机板、左方铁、右方铁、 B板、A板、脱料板、衬套组件以及位于B板、左方铁、右方铁、下压机板所围空间内的顶针固定板、顶针面板;
[0007]所述左方铁、右方铁固定在下压机板上的左右两侧,所述B板固定在左方铁、右方铁上且外侧面与左方铁、右方铁侧面齐平,所述顶针固定板置于下压机板上,所述顶针固定板上表面设有顶针面板,所述顶针面板上表面设有若干顶针、处于四个直角处的四根复位杆以及四个斜顶杆,所述若干顶针和四根复位杆穿过B板并与B板上表面齐平,所述斜顶杆远离顶针面板的一端穿过B板,其端部固定有用于成型产品的镶块,所述A板套设在B 板所设导向柱上并可与B板贴合,所述A板可相对导向柱上下移动,所述A板和B板分型面所在B板位置嵌入有若干独立的入块,所述A板中心位置开设有阶梯孔,所述阶梯孔上嵌入衬套组件。
[0008]优选的,所述A板下表面设置有与阶梯孔连通的相互十字交叉的横向流道和纵向流道,所述纵向流道的两侧末端结构关于横向流道左右对称,两侧端末端均分别包括与纵
向流道连通的分支流道一、分支流道二、分支流道三,A板下表面还设有A模腔,分支流道一、分支流道二、分支流道三均与A模腔连通。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衬套组件由衬套环和引流套组成,所述衬套环固定在脱料板上,所述引流套嵌入固定在A板上,引流套与横向流道和纵向流道形成的十字交叉点正对。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入块由两块相同的矩形块和异形阶梯块组成,所述异形阶梯块的底座为方形,方形底座上设置有梯形块,梯形块朝向模具内部的端面上设有凸起异形结构,凸起异形结构与所要成形的产品在入块处的形状匹配;两块矩形块分别设置在异形阶梯块的左右两侧;入块设置在B板上,方形底座的外端面与B板外侧面齐平,所述A板在入块处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结构,所述向下延伸的结构与异形阶梯块的外端面匹配且贴合,从而锁住入块。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若干顶针、处于四个直角处的四根复位杆以及四个斜顶杆都固定在顶针面板上。
[0012]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B板上开设有与A板上横向流道和纵向流道分别对应的宽向流道和长向流道,B板上具有B模腔,横向流道和纵向流道均与B模腔连通;所述A模腔和B模腔组成产品膜腔。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镶块上设有成型曲面和支撑面,镶块伸入B模腔内,其成型曲面和支撑面构成B模腔的一部分。其中,镶块的成型曲面对应产品下表面左右两端的部分区域,支撑面对应产品左右两端的底面部分区域。
[001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入块和斜顶杆的设计,使得A板和B板开设的模腔加工难度大大降低,其中,斜顶杆上的镶块主要降低B板模腔加工难度;入块针对所成形产品的两端部设计,可降低A板和B板模腔加工难度;入块和斜顶杆的设计也有助于A板和B板流道的开设,提高了中网主体专用模具的灵活性,同时由于中网主体较长,斜顶杆的设计也有助于A板和B板分型时产品的脱模,本申请根据成型产品复杂的造型结构,考虑模具流道设计对产品成型质量的影响,该A板纵向流道的末端设计3个支流道,以保证注塑流体的成型需要。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一种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中导向柱所在截面剖视图(D

D剖视);
[0017]图3是图1中宽度方向半剖图(A

A剖视);
[0018]图4是图2中斜顶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图1中A板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衬套组件示意图;
[0021]图7是图2中入块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图1中B板结构示意图;
[0023]图9是所成型的中网主体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是入块在B板上的安装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1、下压机板;2、左方铁;3、右方铁;4、B板;5、A板;6、脱料板;7、衬套组
件;8、顶针固定板;9、顶针面板;10、顶针;11、复位杆;12、斜顶杆;41、导向柱;42、入块;43、宽向流道;44、长向流道;45、B模腔;51、阶梯孔;52、横向流道;53、纵向流道;54、A模腔;71、衬套环;72、引流套;121、镶块;421、矩形块; 422、异形阶梯块;531、分支流道一;532、分支流道二;533、分支流道三;1211、成型曲面;1212、支撑面;4221、异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包括下压机板1、左方铁2、右方铁3、B板4、A板5、脱料板6、衬套组件7以及位于B板4、左方铁2、右方铁3、下压机板1所围空间内的顶针固定板8、顶针面板9;
[0028]所述左方铁2、右方铁3固定在下压机板1上的左右两侧,所述B板4固定在左方铁 2、右方铁3上且外侧面与左方铁2、右方铁3侧面齐平,所述顶针固定板8置于下压机板1上,所述顶针固定板8上表面设有顶针面板9,所述顶针面板9上表面设有若干顶针 10、处于四个直角处的四根复位杆11以及四个斜顶杆12,所述若干顶针1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压机板(1)、左方铁(2)、右方铁(3)、B板(4)、A板(5)、脱料板(6)、衬套组件(7)以及位于B板(4)、左方铁(2)、右方铁(3)、下压机板(1)所围空间内的顶针固定板(8)、顶针面板(9);所述左方铁(2)、右方铁(3)固定在下压机板(1)上的左右两侧,所述B板(4)固定在左方铁(2)、右方铁(3)上且外侧面与左方铁(2)、右方铁(3)侧面齐平,所述顶针固定板(8)置于下压机板(1)上,所述顶针固定板(8)上表面设有顶针面板(9),所述顶针面板(9)上表面设有若干顶针(10)、处于四个直角处的四根复位杆(11)以及四个斜顶杆(12),所述若干顶针(10)和四根复位杆(11)穿过B板(4)并与B板(4)上表面齐平,所述斜顶杆(12)远离顶针面板(9)的一端穿过B板(4),其端部固定有用于成型产品的镶块(121),所述A板(5)套设在B板(4)所设导向柱(41)上并可与B板(4)贴合,所述A板(5)可相对导向柱(41)上下移动,所述A板(5)和B板(4)分型面所在B板(4)位置嵌入有若干独立的入块(42),所述A板(5)中心位置开设有阶梯孔(51),所述阶梯孔(51)上嵌入衬套组件(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成型中网主体专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A板(5)下表面设置有与阶梯孔(51)连通的相互十字交叉的横向流道(52)和纵向流道(53),所述纵向流道(53)的两侧末端结构关于横向流道(52)左右对称,两侧端末端均分别包括与纵向流道(53)连通的分支流道一(531)、分支流道二(532)、分支流道三(533),A板(5)下表面还设有A模腔(54),分支流道一(531)、分支流道二(532)、分支流道三(533)均与A模腔(54)连通。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睿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