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5732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驱动器,包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机动车的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驱动装置,包括
‑ꢀ
外壳,其带有发动机腔(Motorraum)和邻接于发动机腔的、经由内端壁与发动机腔隔开的变速器腔,相应地通过所述内端壁、相关联的外端壁和在轴向方向上在内端壁与相关联的外端壁之间延伸的罩壳壁(Mantelwand)限制,
‑ꢀ
布置在发动机腔中的电机,其带有外壳固定的定子和径向布置在定子内的转子,转子带有穿过内端壁的、在发动机腔中被可转动地支撑的转子轴,
‑ꢀ
布置在变速器腔中的变速器,其带有被紧固在此处充当驱动轴的转子轴上的输入小齿轮和与从动端可连接或相连接的输出齿轮,和
‑ꢀ
储油器,油可从储油器中经由供油系统为了冷却被导引至电机、尤其至转子轴且经由排油系统从该转子轴被导引回到储油器中,其中,发动机腔的罩壳壁为了电机的额外冷却具有沿着定子的周缘围绕定子的冷却水套。

技术介绍

[0002]由JP 2012

105457 A已知一种这样的驱动装置。
[0003]该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电驱动器,其构造成一种紧凑的驱动装置,其一方面包括实际的驱动单元且另一方面包括用于转换和分配由电机所提供的扭矩的变速器。两个单元布置在共同的外壳中,然而该外壳由于各个单元的不同要求被划分成大致分开的腔,即发动机腔和变速器腔。两个腔被共同的轴穿过,该轴在发动机腔中充当转子轴而在变速器腔中充当变速器输入轴。这意味着如下,即,发动机腔和变速器腔在轴向方向上彼此相邻地布置且共用共同的端壁,其在此处被称作内端壁。在轴向相应另外的相对而置的侧面上,每个腔由另一此处相应地被称作外端壁的端壁来限制。在(共同的)内端壁与每个外端壁之间在轴向方向上延伸有相应关联的罩壳壁。
[0004]专业人士理解如下,即,表示一般的相对定向或定位的概念(例如“旁边”、“下方”、“上方”等等)只要不另外说明始终指驱动装置在机动车中的装配最终位置。相应地适用于绝对的定向说明,例如“竖直”和“水平”。对称特定的概念(例如“轴向”、“径向”等等)始终在相应描述的对称单元的上下文中来理解。
[0005]在高功率的电驱动装置的情况中已被普遍接受的是,如在所提及的文献中所公开的那样,经由两个在材料和空间上独立的冷却系统、即经由水基冷却系统和油基冷却系统排出积聚的废热,其中,油基冷却系统大多数具有可移动零件的润滑的额外功能。通常构造成内转子机的电机的水冷却构造成冷却水套形式的定子冷却。冷却水套是一种被集成到发动机腔的罩壳壁中的冷却水管路系统,其环绕定子。其可具有螺旋冷却盘管的形状;在上述文献中,然而为了横截面增大,长地延伸的扁平通道被集成到发动机腔罩壳壁中。在上述文献中所公开的装置中,油基冷却系统包括储油器,其构造成油底壳,其在变速器腔和发动机腔的下部区域上延伸,这些区域经由溢流部(Ueberlauf)彼此相连接。变速器的输出齿轮伸
入到布置在变速器腔的下部区域中的变速器油底壳中,从而使得在变速器油底壳中的油在输出齿轮旋转时被持续搅动且此外润湿输出齿轮的齿部。此外借助于油泵从该变速器油底壳中抽取油且经由竖立的同轴于空心转子轴的且与其内壁构成环隙的管子将油泵送到该环隙中,以便于产生转子的内部冷却。在其轴向端部处,转子轴是敞开的,从而使得从转子轴中再次流出的油一方面直接流回到变速器油底壳中且另一方面迂回地经由在背对变速器的侧面上轴向相邻于发动机腔的盖板腔流回到在发动机腔的下部区域中的发动机油底壳中。在该处其冲刷且冷却定子的下部区域。为了还冷却定子的上部区域设置有发动机腔罩壳壁的上部区域的相应的穿孔(Durchbrechung),油通过其被泵送到上部的定子区域上、尤其到绕组头上且然后同样积聚在发动机油底壳中。两个冷却系统彼此热耦合。因此,冷却水套经由管路系统与在变速器油底壳中的水/油热交换器相连接。
[0006]该已知的装置具有多个缺点。一方面,两个冷却系统经由在变速器油底壳中的热交换器的热耦合是不利的。热交换器在非常狭窄的变速器腔中要求巨大的空间。此外,与冷却水套的流体连接要求复杂的管路铺设。另外,共同的、在变速器腔和发动机腔上延伸的且设有在发动机腔方向上的溢流部的油底壳是不利的,且一方面增加了在电机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气隙的注油的危险,这可能导致明显的性能损失,且另一方面增加了在电机的较高冷却要求和油泵的相应较强运行的情形中变速器腔变干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如此地改进一种该类型的驱动装置,使得在电机的类似良好的冷却的情形中存在更简单的结构和改善的防止气隙注油的保护。
[0008]该目的结合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驱动装置来实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外壳,其带有发动机腔和邻接的经由内端壁被隔开的变速器腔,相应地通过内端壁、相关联的外端壁和在轴向方向上在内端壁与相关联的外端壁之间延伸的罩壳壁限制,

布置在发动机腔中的电机,其带有外壳固定的定子和带有穿过内端壁的在发动机腔中被可转动地支撑的转子轴的转子,和

布置在变速器腔中的变速器,其带有被紧固在此处充当驱动轴的转子轴上的输入小齿轮和与从动端可连接或相连接的输出齿轮,和

储油器,油可从该储油器中经由供油系统为了电机的冷却被导引至转子轴且经由排油系统从该转子轴被导引回到储油器中,其中,发动机腔的罩壳壁为了电机的额外冷却具有沿着定子的周缘围绕定子的冷却水套,其方式为,储油器的区域构造成布置在发动机腔下方的迷宫腔,其上侧与冷却水套热耦合且其下侧是驱动装置的外壁区域。
[0009]作为其中心元素,本专利技术设置成提供在发动机腔下方的新的、隔开的腔。该此处被称作迷宫腔的腔是储油器的组成部分,在转子轴和/或定子的区域中履行其冷却任务的油被导引回到其中,以便于从此处起在

根据实施形式而定

经由变速器油底壳完整或部分返回的情形下经历新的冷却循环。该新提供的腔被称作迷宫腔,因为其包含强制流过迷宫腔的油蜿蜒曲折运动的导油元件。油于是比较久地保留在迷宫腔中,从而使得其可相应久地与热耦合元件相互作用。
[0010]一个重要的热耦合元件是被集成到发动机腔罩壳壁中且因此在迷宫腔上方在其与发动机腔之间放置的冷却水套。在迷宫腔中的油可经由迷宫腔上侧将热量散发到冷却水套处。因为迷宫腔的下侧同样是外壳的外壁,同时存在相对周围环境、尤其相对绕流外壳的
周围环境空气的热耦合。于是处在迷宫腔中的油也可将热量散发到该周围环境空气处。换而言之,于是在油基与水基冷却系统之间的热耦合在不带有变速器油底壳中的结构空间密集的热交换器的情形中且在不带有这些与冷却水套相连接的管路的情形中实现。同时,到水基冷却系统中的热输入减少,因为利用迷宫腔到周围环境处的热耦合使得额外的散热路径可供使用。并且最后,在发动机腔下方的回油引导部提供了取消发动机油底壳的可能性,这明显降低了电机气隙注油的危险。
[0011]为了改善在冷却水套与迷宫腔之间的热耦合,在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驱动装置(10),包括
‑ꢀ
外壳(12),其带有发动机腔(14)和邻接于所述发动机腔(14)的经由内端壁(18)与所述发动机腔隔开的变速器腔(16),相应地通过所述内端壁(18)、相关联的外端壁(20,22)和在轴向方向上在所述内端壁与所述相关联的外端壁(18;20,22)之间延伸的罩壳壁(24,26)限制,
‑ꢀ
布置在所述发动机腔(14)中的电机(28),其带有外壳固定的定子(30)和径向布置在所述定子(30)内的转子(32),所述转子带有穿过所述内端壁(18)的、在所述发动机腔(14)中被可转动地支撑的转子轴(34),和
‑ꢀ
布置在所述变速器腔(16)中的变速器(38),其带有被紧固在此处充当驱动轴(36)的转子轴(34)上的输入小齿轮(40)和与从动端可连接或相连接的输出齿轮(42),以及
‑ꢀ
储油器,油能够从所述储油器中经由供油系统为了冷却被导引至所述电机(28)、尤其至所述转子轴(34)且经由排油系统可从该转子轴被导引回到储油器中,其中,所述发动机腔(14)的罩壳壁(24)为了所述电机(28)的额外冷却具有沿所述定子的周缘围绕所述定子(30)的冷却水套(56),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器的至少一部分构造成布置在所述发动机腔(14)下方的迷宫腔(58),其上侧与所述冷却水套(56)热耦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腔(58)的下侧(70)是所述驱动装置的外壁区域。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腔罩壳壁(24)的外侧在相对所述迷宫腔(58)的边界区域中具有伸入到所述迷宫腔(58)中的、可绕流的散热片(66)。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
申请(专利权)人: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