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AGC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后门和后窗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5627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03
【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备能够获得较高天线增益的天线的后门。【技术手段】一种后门,其为具有开口部的后门,其包括树脂制外板、树脂制内板、配置于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之间的金属制加强件、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后窗玻璃,所述后窗玻璃具有: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1汇流条、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1汇流条隔开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2汇流条、在所述第1汇流条与所述第2汇流条之间进行连接的多条电热线的除雾器;与所述除雾器连接的辅助元件;以被所述除雾器与所述辅助元件包围的方式配置的天线。天线。天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门和后窗玻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后门和后窗玻璃。

技术介绍

[0002]在掀背式机动车等一部分车辆中,尾门有时是树脂制的。该情况下,为了提高尾门的刚性,已知在后门开口部的周边部设置金属加强框等加强件的构造。此外,安装于尾门的后窗玻璃有时配置有除雾器或天线等导体。在安装于这种尾门上的后窗玻璃中,已知在与金属主体相接的金属加强框上使从除雾器分支的辅助元件电容耦合从而高增益地接收FM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

1056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但是,加强件的形状或大小因其型号而不同。因此,取决于加强件的形状等,有时即使调谐天线也无法获得充分的天线增益。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具备能够获得较高天线增益的天线的后门和后窗玻璃。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6]本公开提供一种后门,其为具有开口部的后门,其包括树脂制外板、树脂制内板、配置于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之间的金属制加强件、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后窗玻璃,所述后窗玻璃具有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1汇流条、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1汇流条隔开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2汇流条、在所述第1汇流条与所述第2汇流条之间进行连接的多条电热线的除雾器、与所述除雾器连接的辅助元件、以被所述除雾器和所述辅助元件包围的方式配置的天线。
[0007]此外,本公开提供一种后窗玻璃,其为能够以覆盖在具有金属制加强件的树脂制后门上形成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后门的后窗玻璃,其具有具备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1汇流条、在与所述第1方向成直角的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1汇流条隔开配置且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2汇流条、在所述第1汇流条与所述第2汇
流条之间进行连接的多条电热线的除雾器、与所述除雾器连接的辅助元件、以被所述除雾器和所述辅助元件包围的方式配置的天线。专利技术效果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可以提供具备能够获得较高天线增益的天线的后门和后窗玻璃。
附图说明
[0009]图1所示为第1实施方式的后门的一个构成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所示为高频电流分布的一例。图3所示为第2实施方式的后门的一个构成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4所示为从汇流条到辅助元件的元件端为止的长度a的不同所导致的FM广播信号的频带的天线特性的一例。图5所示为天线与辅助元件的最短距离d的不同所导致的FM广播信号的频带的天线特性的一例。图6所示为间隙长度e的不同所导致的FM广播信号的频带的天线特性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各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图中各部分的比例可能与实际比例不同。在平行、直角、正交、水平、垂直、上下、左右等方向上可具有不损害本专利技术的效果的程度的偏差。另外,角部形状不限于直角,也可以是带圆弧的弓形。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分别表示与X轴平行的方向、与Y轴平行的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相互正交。XY平面、YZ平面、ZX平面分别表示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假想平面、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假想平面、与Z轴方向和X轴方向平行的假想平面。
[0011]图1所示为第1实施方式的后门的一个构成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所示的后门100为以可开关的方式安装于车辆后部的树脂制开关体,其具有用于识别车辆后方的开口部11。后门100具有树脂制外板12、树脂制内板13、配置于外板12与内板13之间的金属制加强件14、覆盖开口部11的后窗玻璃15。
[0012]另外,图1为从车外侧的视角显示取下外板12后的后门100的俯视图。X轴方向基本对应于车宽方向(水平方向),Y轴方向基本对应于车辆的上下方向(铅锤方向)。上下方向是第1方向的一个示例,水平方向是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个示例。此外,图1所示的各部的形状为一个示例,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图示的形状。
[0013]外板12和内板13例如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成形而成。外板12相对于内板13设置于车外侧(更详细而言,车辆后方侧)。
[0014]加强件14是增强后门100的金属部材,其提升后门100的刚性。加强件14以从周围包围开口部11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安装于内板13与外板12的一者或两者。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加强件14安装于内板13,位于后窗玻璃15与内板13(Z轴方向)之间。
[0015]加强件14由一个或多个部件构成。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其由左右(车宽方向)分离
的多个部件(左加强件14A与右加强件14B)构成。左加强件14A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在开口部11的左侧区域延伸的左加强件部14Aa、在水平方向上在开口部11的上方区域从左加强件部14Aa的上端部向右延伸的左上加强件部14Ab。右加强件14B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在开口部11的右侧区域延伸的右加强件部14Ba、在水平方向上在开口部11的上方区域从右加强件部14Ba的上端部向左延伸的右上加强件部14Bb。左加强件部14Aa和右加强件部14Ba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加强件部的一个示例。左上加强件部14Ab和右上加强件部14Bb为与纵加强件部连接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横加强件部的一个示例。
[0016]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左加强件部14Aa和左上加强件部14Ab可以由同一部件形成,也可以例如由2种以上的部件连结而形成。此外,左加强件14A可以分离成多个部件,例如左加强件部14Aa与左上加强件部14Ab也可以分离。此外,在俯视后窗玻璃15时,左加强件14A的至少一部分与后窗玻璃15或开口部11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0017]同样,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右加强件部14Ba和右上加强件部14Bb可以由同一部件形成,也可以例如由2种以上的部件连结而形成。此外,右加强件14B可以分离成多个部件,例如右加强件部14Ba与右上加强件部14Bb也可以分离。此外,在俯视后窗玻璃15时,右加强件14B的至少一部分与后窗玻璃15或开口部11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0018]后窗玻璃15为以覆盖形成于树脂制后门100的开口部11的方式安装于后门100的窗玻璃。后窗玻璃15相对于内板13安装于车外侧(该示例中为Z轴方向的正侧)。
[0019]后窗玻璃15具备除雾器20、天线40和辅助元件30。
[0020]除雾器20为除去后窗玻璃15的雾的通电加热式导体图案。除雾器20具备在后窗玻璃15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条电热线23、对多条电热线23进行供电的多条汇流条21、22。多条电热线23为以相互并行的方式在后窗玻璃15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加热线,在第1汇流条21与第2汇流条22之间进行连接。
[0021]第1汇流条21为在上下方向上从上端部21a向下端部21b为止延伸的带状电极,其比多条各电热线23更宽。第2汇流条22为在水平方向上与第1汇流条21隔开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从上端部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门,其为具有开口部的后门,其包括树脂制外板、树脂制内板、配置于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之间的金属制加强件、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后窗玻璃,所述后窗玻璃具有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1汇流条、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1汇流条隔开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2汇流条、在所述第1汇流条与所述第2汇流条之间进行连接的多条电热线的除雾器、与所述除雾器连接的辅助元件、以被所述除雾器和所述辅助元件包围的方式配置的天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门,其中,所述辅助元件具有沿所述加强件延伸的导体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门,其中,所述加强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加强件部,所述导体部具有沿所述纵加强件部延伸的纵导体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门,其中,所述加强件具有与所述纵加强件部连接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横加强件部,所述导体部具有沿所述横加强件部延伸的横导体部。5.如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门,其中,在俯视所述后窗玻璃时,所述导体部与所述加强件重叠。6.如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门,其中,所述辅助元件具有与所述后窗玻璃或所述除雾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相交的中间部,将所述天线接收的规定频带的电波在空气中的波长设为λ,将所述后窗玻璃的波长缩短率设为k,将所述第1汇流条或所述多条电热线中与所述导体部相距最远的端部设为第1端部时,从所述中间部经由所述导体部和所述第1汇流条到所述第1端部为止的路径具有至少包含所述导体部的第1导电路径,所述第1导电路径的长度为0.90
×
λ/2
×
k以上1.10
×
λ/2
×
k以下。7.如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门,其中,所述辅助元件具有与所述后窗玻璃或所述除雾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相交的中间部,所述导体部包含所述第1汇流条和所述第2汇流条中与所述第1汇流条相距较近的第1导体部、与所述第2汇流条相距较近的第2导体部,将所述天线接收的规定频带的电波在空气中的波长设为λ,将所述后窗玻璃的波长缩短率设为k,将所述第1汇流条或所述多条电热线中与所述第1导体部相距最远的端部设为第1端部,将所述第2汇流条或所述多条电热线中与所述第2导体部相距最远的端部设为第2端部时,从所述中间部经由所述第1导体部和所述第1汇流条到所述第1端部为止的第1路径包括至少包含所述第1导体部的第1导电路径,从所述中间部经由所述第2导体部和所述第2汇流条到所述第2端部为止的第2路径包
括至少包含所述第2导体部的第2导电路径,所述第1导电路径和所述第2导电路径中至少一者的导电路径的长度为0.90
×
λ/2
×
k以上1.10
×
λ/2
×
k以下。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门,其中,从所述导体部到所述第1端部为止的导电路径的长度为0.95
×
λ/4
×
k以上1.05
×
λ/4
×
k以下。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门,其中,从所述第1导体部到所述第1端部为止的导电路径与从所述第2导体部到所述第2端部为止的导电路径中,至少一者的导电路径的长度为0.95
×
λ/4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间室彰雄鸟海尚史田村次郎野田润
申请(专利权)人:AG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