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3073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零件表面处理技术,涉及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可调底座(1)、机身支架(2)、可调支架(3)、弹丸型腔槽(4)、型腔底座(5)、变幅杆(6)、换能器固定卡箍(7)和换能器(8);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的结构,先将半开放的榫槽全部封闭起来,形成型腔,然后,在型腔内放置硬质弹丸,弹丸在超声激励下高速撞击型腔内壁,从而使内壁表面发生弹塑性变形,实现表面强化。榫齿表面的强化效果是均匀的,解决了结构干涉问题,提高了榫齿表面的强化效果均匀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涡轮盘榫槽的抗疲劳强化效果,还有利于减小榫齿变形,实现了型性协同控制。实现了型性协同控制。实现了型性协同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零件表面处理技术,涉及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涡轮盘服役环境恶劣,承受叶片的离心载荷、自身的循环载荷、燃气高温腐蚀等多重载荷的作用,易发生低循环疲劳失效,成为航空发动机的“限寿件”之一,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其中,榫槽是出现疲劳裂纹失效的主要区域之一。原因是,一方面榫槽的榫齿过渡R角具有较高的结构应力集中系数,在交变载荷作用下,R角区域承受的实际应力水平远高于外载,甚至超过材料屈服强度,极易引发低周疲劳失效;另一方面,榫齿表面刀痕细小,其底部圆角半径小,具有较高的应力集中系数,产生较高的表面局部应力集中,在交变载荷下,极易诱发疲劳裂纹的萌生;第三,榫齿受力面与叶片榫头接触,若装配不当,在交变载荷、交替热胀冷缩等因素作用下,两者存在微动磨损,易引发齿面的微动疲劳失效。
[0003]目前,常用的榫槽的强化方法是喷丸强化方法,即采用压缩气体驱动弹丸撞击零件表面。但是,榫槽的榫齿之间的间隙较小(小于10mm),榫齿受力面受到相邻结构的遮挡,难以被弹丸撞击到,因此,榫齿受力面的中间部位难以达到图纸规定的喷丸强度,从而导致榫齿表面喷丸强化效果不均匀,一方面引起喷丸强化的抗疲劳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另一方面引起榫齿变形超差,影响装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目的是克服涡轮盘榫槽的榫齿弹丸可达性不佳的难题,提高榫齿的强化效果均匀性。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包括可调底座1、机身支架2、可调支架3、弹丸型腔槽4、型腔底座5、变幅杆6、换能器固定卡箍7和换能器8;其中,机身支架2固定在可调底座1上;可调支架3、型腔底座5通过定位销固定在机身支架2上,型腔底座5在可调支架3的前方;弹丸型腔槽4通过定位销固定在型腔底座 5上;换能器8与变幅杆6通过内螺纹连接,换能器8通过换能器固定卡箍7与机身支架2 连接固定;弹丸型腔槽4位于涡轮盘9的正下方,将涡轮盘9的正下方的榫槽的侧面封闭,变幅杆6的上端的工具头将涡轮盘9的正下方的榫槽的底部封闭,从而将榫槽完全封闭形成一个弹丸型腔。
[0006]可调支架3包括底板301、斜支撑杆302、竖直支板303、顶板304、导轨305、滑块306、定位孔支架307、定位销308、盘心孔主轴309、轮盘后夹板310、轮盘前夹板311、螺纹杆 312、旋钮313;其中,底板301固定在机身支架2上,通过定位销定位;竖直支板303位于底板301上,通过斜支撑杆302与底板301连接固定;竖直支板30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条平行的导轨305;导轨305的上方有顶板304,与竖直支板303连接固定;滑块306位于两条平行的导轨305之间,滑块306上部的凹槽与螺纹杆312的下部相连接,螺纹杆312插入顶板304中央的螺纹孔中,并与旋钮313连接,滑块306的侧面正中央有个通孔,盘心孔主轴309的右端插入通孔
中,盘心孔主轴309的左端先插入轮盘后夹板310的中心孔中,再插入涡轮盘9的盘心孔中,最后插入轮盘前夹板311的中心孔中,将涡轮盘9夹紧并固定;定位孔支架307固定在型腔底座5上,定位孔支架307的顶部中央有个定位孔,定位销308穿过涡轮盘9的榫槽插入定位孔支架307的定位孔中。
[0007]弹丸型腔槽4与涡轮盘9的正下方的榫槽的侧面的间隙为0.05mm~0.5mm,变幅杆6的上端的工具头与涡轮盘9的正下方的榫槽的底部的间隙为0.05mm~0.5mm。
[0008]换能器8产生的超声波频率为20~25KHz,变幅杆6的谐振频率18~21KHz,振幅放大系数为12~16。
[0009]变幅杆6的上端的工具头的上端面与水平面的法线夹角不超过5
°

[0010]变幅杆6的中轴线与型腔底座5垂直。
[0011]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的使用方法:
[0012](1)先后将涡轮盘9和轮盘后夹板310装在盘心孔主轴309的左端,再将螺钉依次插入轮盘前夹板311的中心孔和盘心孔主轴309的左端的螺纹孔中,将涡轮盘9夹紧并固定;
[0013](2)在弹丸型腔槽4中放入弹丸;
[0014](3)旋转旋钮313,使涡轮盘下降,使涡轮盘9的正下方的榫槽的底部贴近型腔底座5;
[0015](4)将定位销308穿过涡轮盘9的上部榫槽,再插入定位孔支架307的定位孔中,实现对涡轮盘9的精确定位;
[0016](5)开启电源,变幅杆6在超声波的驱动下做高速上下往复运动,驱动弹丸撞击榫槽内壁;
[0017](6)完成强化后,关闭电源,将定位销308抽出,旋转旋钮313,使涡轮盘上升,松开螺钉,取下轮盘前夹板311和涡轮盘9。
[0018]弹丸为圆球形状,数量为10~80颗,直径为Φ1mm~Φ2mm。
[0019]弹丸材质为陶瓷丸或铸钢丸,硬度为HRC55~62。
[0020]超声冲击强化的时间为10~60s。
[0021]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
[0022](1)通过设置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结构,克服了榫槽结构干涉、弹丸可达性不佳的缺点,促使弹丸在型腔内高速作布朗运动,实现了榫槽(包括榫齿)内壁表面被弹丸无差别撞击,从而在榫槽各处获得了均匀的强化效果。利用超声源激振型腔内的硬质弹丸运动,先将结构半开放的榫槽全部封闭起来,形成型腔,然后,在型腔内放置硬质弹丸,弹丸在超声激励下高速撞击型腔内壁,从而使内壁表面发生弹塑性变形,实现表面强化。
[0023](2)该方法仅消耗少量弹丸(10~80颗),远远少于传统喷丸强化,加工成本更低,粉尘量更少,噪音也更小。
[0024](3)由于超声波频率高达20~25KHz,变幅杆的谐振频率高达18~21KHz,因此,表面强化加工效率高。
[0025](4)该方法提高了榫齿表面的强化效果均匀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涡轮盘榫槽的抗疲劳强化效果,还有利于减小榫齿变形,实现了型性协同控制。
附图说明
[0026]图1装置整体示意图
[0027]图2涡轮盘组装示意图
[0028]图3封闭弹丸型腔的组装示意图
[0029]图4封闭弹丸型腔的剖面示意图
[0030]其中:1-可调底座、2-机身支架、3-可调支架、4-弹丸型腔槽、5-型腔底座、6-变幅杆、7-换能器固定卡箍、8-换能器、301-底板、302-斜支撑杆、303-竖直支板、304-顶板、305-导轨、306-滑块、307-定位孔支架、308-定位销、309-盘心孔主轴、310-轮盘后夹板、311-轮盘前夹板、312-螺纹杆、313-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2]如图1所示,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该装置包括可调底座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调底座(1)、机身支架(2)、可调支架(3)、弹丸型腔槽(4)、型腔底座(5)、变幅杆(6)、换能器固定卡箍(7)和换能器(8);其中,机身支架(2)固定在可调底座(1)上;可调支架(3)、型腔底座(5)通过定位销固定在机身支架(2)上,型腔底座(5)在可调支架(3)的前方;弹丸型腔槽(4)通过定位销固定在型腔底座(5)上;换能器(8)与变幅杆(6)通过内螺纹连接,换能器(8)通过换能器固定卡箍(7)与机身支架(2)连接固定;弹丸型腔槽(4)位于涡轮盘(9)的正下方,将涡轮盘(9)的正下方的榫槽的侧面封闭,变幅杆(6)的上端的工具头将涡轮盘(9)的正下方的榫槽的底部封闭,从而将榫槽完全封闭形成一个弹丸型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轮盘榫槽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可调支架(3)包括底板(301)、斜支撑杆(302)、竖直支板(303)、顶板(304)、导轨(305)、滑块(306)、定位孔支架(307)、定位销(308)、盘心孔主轴(309)、轮盘后夹板(310)、轮盘前夹板(311)、螺纹杆(312)、旋钮(313);其中,底板(301)固定在机身支架(2)上,通过定位销定位;竖直支板(303)位于底板(301)上,通过斜支撑杆(302)与底板(301)连接固定;竖直支板(30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条平行的导轨(305);导轨(305)的上方有顶板(304),与竖直支板(303)连接固定;滑块(306)位于两条平行的导轨(305)之间,滑块(306)上部的凹槽与螺纹杆(312)的下部相连接,螺纹杆(312)插入顶板(304)中央的螺纹孔中,并与旋钮(313)连接,滑块(306)的侧面正中央有个通孔,盘心孔主轴(309)的右端插入通孔中,盘心孔主轴(309)的左端先插入轮盘后夹板(310)的中心孔中,再插入涡轮盘(9)的盘心孔中,最后插入轮盘前夹板(311)的中心孔中,将涡轮盘(9)夹紧并固定;定位孔支架(307)固定在型腔底座(5)上,定位孔支架(307)的顶部中央有个定位孔,定位销(308)穿过涡轮盘(9)的榫槽插入定位孔支架(307)的定位孔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学昆田凯王欣许春玲马世成王强宋颖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