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形试棒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零件表面处理技术,涉及一种圆形试棒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表面强化技术,具有高能、高效率、无污染等多重优点。超声冲击强化采用超声源,通过变幅杆将超声源的振幅放大,并驱动弹丸做高速、布朗运动,实现对金属零件表面的撞击,在零件表面形成表面残余压应力层和微观组织强化层,从而提高零件的抗疲劳性能。在研发榫槽超声冲击强化工艺时,为了表征不同工艺参数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需采用圆形疲劳试棒进行模拟研究。但是,由于圆形试棒的外表面具有曲率大、变截面等特点,当弹丸数量较少时,试棒表面在沿长度方向和圆周方向上难以获得均匀一致的强化效果。传统的喷丸强化采用高压气体驱动弹丸+喷枪固定+圆棒旋转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所使用的弹丸数量巨大,高压气体驱动弹丸产生的喷丸强度也有限,而且难以模仿榫槽超声冲击强化的效果。CN113736986A专利公布了一种多轴移动的超声冲击强化精密加工平台,该方法采用的超声冲击方法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形试棒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变幅杆(2)、超声振动源(3)、弹丸型腔(4)、一齿圆形试棒(5)、二齿圆形试棒(6)、试棒旋转机构(7)和弹丸(8);底板(1)的中央有个正方形的通孔,变幅杆(2)上端的工具头插入通孔中,工具头为正方形,与通孔同轴,呈间隙配合;变幅杆(2)的下端与超声振动源(3)通过螺纹连接;弹丸型腔(4)为长方体结构,由壁板(401)、榫槽型内腔(402)、底部方孔(403)、两个右侧面一齿圆孔(404)、两个左侧面一齿圆孔(405)、两个右侧面二齿圆孔(406)、两个左侧面二齿圆孔(407)和固定底座(408)组成;底部方孔(403)的形状与底部1中央的通孔边长相同;右侧面一齿圆孔404、左侧面一齿圆孔(405)在弹丸型腔(4)上部的同一平面上,右侧面二齿圆孔(406)和左侧面二齿圆孔(407)在弹丸型腔(4)下部的同一平面上,底板(1)的上表面与固定底座(408)连接固定;2根一齿圆形试棒(5)平行分布在弹丸型腔(4)上部右侧面一齿圆孔404、左侧面一齿圆孔(405)内,2根二齿圆形试棒(6)平行分布在弹丸型腔(4)下部右侧面二齿圆孔(406)和左侧面二齿圆孔(407)内;一齿圆形试棒(5)和二齿圆形试棒(6)分为中间的工作段和两端的夹持段,右端夹持段分别与右侧面一齿圆孔(404)、、右侧面二齿圆孔(406)呈间隙配合,左端夹持段穿过左侧面一齿圆孔(405)和左侧面二齿圆孔(407)与试棒旋转机构(7)的右端连接,弹丸型腔(4)内放置球形的弹丸(8)。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形试棒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头的边长比通孔的边长小0.05~0.5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形试棒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丸型腔(4)的榫槽型内腔(402)尺寸为涡轮盘的榫槽尺寸的1~10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形试棒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408)的数量为2个,中部有螺栓孔,底板(1)的上表面与固定底座(408)通过螺栓连接固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形试棒的弹丸式超声冲击强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齿圆形试棒(5)和二齿圆形试棒(6)为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学昆,田凯,王欣,王一鸣,许春玲,马世成,王强,宋颖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