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0150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可提升轮室部与侧梁之间的力传递效率,且适用于不同车型而可抑制开发成本。车身侧部结构包括:侧梁,包括内侧梁及梁加强件,其中所述梁加强件配置于所述内侧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及轮室部,具有板构件,其中所述板构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往所述车辆外延伸且接合于所述梁加强件,所述梁加强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具有外壁,所述梁加强件具有连接于所述外壁的接合凸缘,所述接合凸缘接合于所述板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所述接合凸缘的表面与所述外壁的表面构成连续表面。与所述外壁的表面构成连续表面。与所述外壁的表面构成连续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侧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局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考虑到交通参与者中的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提升交通系统质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实现这一目标,须致力于改善与车辆的刚性有关的开发,以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便利性。在与车辆的刚性有关的开发中,轮室部与侧梁之间的接合结构容易阻碍轮室部与侧梁之间的力传递,而不利于车辆整体的刚性表现。此外,一般来说,须根据不同的车型来各别开发轮室部与侧梁之间的接合结构,而耗费开发成本。因此,有必要对车身侧部结构的设计进行改良以克服所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可提升轮室部与侧梁之间的力传递效率,且适用于不同车型而可抑制开发成本。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包括:侧梁,包括内侧梁及梁加强件,其中所述梁加强件配置于所述内侧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及轮室部,具有板构件,其中所述板构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往所述车辆外延伸且接合于所述梁加强件,所述梁加强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具有外壁,所述梁加强件具有连接于所述外壁的接合凸缘,所述接合凸缘接合于所述板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所述接合凸缘的表面与所述外壁的表面构成连续表面。
[000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身侧部结构还包括车身装饰件,所述车身装饰件配置于所述板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及所述外壁上,车门位于所述侧梁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且具有车门装饰件,密封件配置于所述车门装饰件且接触所述车身装饰件。
[000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身侧部结构还包括密封件,车门位于所述侧梁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且具有车门装饰件,所述密封件配置于所述板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及所述外壁上。
[0007]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身侧部结构中,梁加强件的通过其接合凸缘而接合于轮室部,且接合凸缘与梁加强件的外壁构成连续表面。从而,本技术的车身侧部结构可提升轮室部与侧梁之间的力传递效率,且适用于不同车型而可抑制开发成本。
[0008]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0010]图2示出图1的车身侧部结构增设车身装饰件;
[0011]图3是图2的车身侧部结构及对应的车门的剖面示意图;
[0012]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身侧部结构及对应的车门的剖面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说明:
[0014]52:车门;
[0015]52a、52a

:车门装饰件;
[0016]54、140:密封件;
[0017]100、100

:车身侧部结构;
[0018]110:侧梁;
[0019]112:内侧梁;
[0020]114、114

:梁加强件;
[0021]1141、1141

:外壁;
[0022]1142:接合凸缘;
[0023]120、120

:轮室部;
[0024]122、122

:板构件;
[0025]130:车身装饰件;
[0026]X、Y、Z: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其标示出轴向X、Y、Z。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100包括侧梁110及轮室部120。侧梁110包括内侧梁112及梁加强件114,梁加强件114配置于内侧梁11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外侧。轮室部120具有板构件122,板构件12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往车辆外延伸且接合于梁加强件114。
[0028]具体而言,梁加强件114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具有外壁1141,且梁加强件114具有连接于外壁1141的接合凸缘1142。接合凸缘1142接合于板构件12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其中,接合凸缘1142的表面与外壁1141的表面构成连续表面。即,接合凸缘1142的表面与外壁1141的表面的相连接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不形成为阶状,而是形成为平滑状。更具体而言,接合凸缘1142的表面与外壁1141的表面可共同构成平坦表面。据此,可提升轮室部120与侧梁110之间的力传递效率,且使车身侧部结构100适用于不同车型而可抑制开发成本。
[0029]进一步而言,如上述般使接合凸缘1142的表面与外壁1141的表面构成连续表面,可易于在车身侧部结构100的外侧设置车身装置件及密封件。以下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0030]图2示出图1的车身侧部结构增设车身装饰件。图3是图2的车身侧部结构及对应的车门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2及图3,车身侧部结构100还可包括车身装饰件130,车身装饰件130配置于板构件122(示出于图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及外壁1141上。其中,车身装饰件130可不直接配置于板构件122的外表面上,而是隔着外壁1141而间接地配置于板构件122的外表面上。车门52位于侧梁1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且具有车门装饰件52a,密封件54配置于车门装饰件52a且用以接触车身装饰件130。
[0031]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身侧部结构及对应的车门的剖面示意图。在图4所
示实施例中,车身侧部结构100

、梁加强件114

、外壁1141

、轮室部120

、板构件122

、车门的车门装饰件52a

的配置方式相同或相似于前述实施例的梁加强件114、外壁1141、轮室部120、板构件122、车门52的车门装饰件52a的配置方式,于此不再赘述。图4所示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车身侧部结构100

还包括密封件140,密封件140配置于板构件122

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及外壁1141

上且用以接触车门装饰件52a。
[0032]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车身侧部结构中,梁加强件的通过其接合凸缘而接合于轮室部,且接合凸缘与梁加强件的外壁构成连续表面。从而,本技术的车身侧部结构可提升轮室部与侧梁之间的力传递效率,且适用于不同车型而可抑制开发成本。
[00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梁,包括内侧梁及梁加强件,其中所述梁加强件配置于所述内侧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及轮室部,具有板构件,其中所述板构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往所述车辆外延伸且接合于所述梁加强件,所述梁加强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具有外壁,所述梁加强件具有连接于所述外壁的接合凸缘,所述接合凸缘接合于所述板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所述接合凸缘的表面与所述外壁的表面构成连续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泰启海老原大辅西隈俊光川瀬贵弘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