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盖前横梁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5991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盖前横梁与侧围的连接结构,涉及汽车设计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顶盖前横梁下板,其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相连,顶盖前横梁下板设有至少一第三空腔,第三空腔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的遮阳板安装孔位置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加强空腔,并使空腔与紧固孔、大安装过孔以及板料搭接过渡位置对应,以补强大幅加强遮阳板的大焊接过孔、大安装过孔以及厚板与薄板突变过渡导致的碰撞折弯诱导区域,直接提升了侧碰、顶压的抗折弯能力和传力效能。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缩短侧围加强板长度,明显改善热成型材料利用率提升带来的成本收益;直接解决侧围加强板偏长,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型面搭接处面轮廓度公差难以控制的问题,减低模具调试难度和零件匹配整改周期。件匹配整改周期。件匹配整改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盖前横梁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动力装置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顶盖前横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顶盖前横梁总成与侧围之间的连接形式和结构,对整个车身扭转刚度、侧面碰撞传力和顶压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汽车标准对C

NCAP和C

IASI碰撞安全的要求不断升级的现实背景下,性能优异的关键部位接头结构,可大幅提升整车碰撞传力、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性能。然而,随着客户对汽车品质要求的提高,一些汽车的顶盖前横梁连接板除了需满足上述性能要求外,还需要安装遮阳板。而安装遮阳板需要在顶盖前横梁总成开设遮阳板安装孔。遮阳板安装孔极易在顶盖前横梁总成与侧围之间连接机构处形成一个碰撞折弯的诱导区域,而在行车过程中这些诱导区域极易导致行车过程中发生变形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顶盖前横梁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处因设置遮阳板安装孔而形成的碰撞折弯的诱导区域,而导致该区域发生局部变形失效问题。
[000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顶盖前横梁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包括:一种顶盖前横梁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顶盖前横梁下板,其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相连,所述顶盖前横梁下板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的开口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的遮阳板安装孔位置对应。
[000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0006]侧围加强板,其组设于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之间;
[0007]顶盖前横梁上板,其前端与所述侧围加强板相连,且所述顶盖前横梁上板、侧围内板、顶盖前横梁连接板以及所述顶盖前横梁上板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的焊接过孔位置对应。
[000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加强板与所述侧围外板在长度方向平齐。
[000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前横梁上板的尾端与所述顶盖前横梁下板相连以形成第二空腔,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与所述顶盖前横梁下板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一空腔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位置对应。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腔整体呈平行四边形。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腔整体呈平行四边形。
[00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点设于所述顶盖前横梁下板的前端,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的末端位置对应。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前横梁下板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连接处采用两层焊。
[00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前横梁上板与所述第三空腔的连接处跟所述遮阳板安装孔位置对应。
[0015]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权利要求1

9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顶盖前横梁下板处设置凹坑结构以使顶盖前横梁下板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相对的一面形成一加强空腔的作用,并使加强空腔与遮阳板的安装孔位置对应,以大幅加强遮阳板安装孔导致的碰撞折弯诱导区域,并直接提升了该区域侧碰、顶压的传力效能以防止该诱导区域发生折弯变形。
[0018](2)本专利技术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前横梁的连接板与前横梁下板的焊接处为厚板与薄板的交接处。这些厚薄不一的区域在实际车辆的顶压和倒碰试验中,会因为厚薄板焊接突变过渡以产生碰撞的折弯诱导从而引起局部变形。因此,本申请通过在顶盖前横梁上、下板之间设置多个加强空腔,并将加强空腔位置与连接板厚度出现差距的焊接位置对应,大幅减少顶盖前横梁连接板与顶盖前横梁内板焊接处因料厚及强度过渡急剧导致的碰撞传力折弯失效的情况发生。
[0019](3)本专利技术中专利技术人发现侧围加强板由于其不规则的形状,在对侧围加强板进行实际生产过程中如果侧围加强板长度过长会使得型面搭接处的面轮廓度公差难以控制,而面轮廓度公差对于其与顶盖前横梁上板的焊接面是否能有效贴合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专利技术中将侧围加强板缩短至与侧围外板在长度上平齐,并延长顶盖前横梁上板并将两者焊接。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延长形状相对规则的顶盖前横梁上板,以解决侧围加强板实际生产中搭接处的面轮廓度公差难以控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图1中连接结构的A

A的断面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顶盖前横梁下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顶盖前横梁上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申请说明书表1中普通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申请说明书表1中本专利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申请说明书表2中第一普通结构分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本申请说明书表2中第一改进结构分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本申请说明书表3中第二普通结构分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本申请说明书表3中第二改进结构分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本申请说明书表4中第三普通结构分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2为本申请说明书表4中第三改进结构分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1、顶盖前横梁下板;11、第三空腔;2、顶盖前横梁连接板;21、遮阳板安装孔;
22、焊接过孔;31、侧围加强板;32、侧围外板;33、侧围内板;4、顶盖前横梁上板;41、第一空腔;42、第二空腔;5、顶盖外板;C、第一连接点;D、第二连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中专利技术人发现顶盖前横梁与侧围连接处本身结构强度要求较高,而为了安装遮阳板的会在连接板处设置焊接过孔以及大安装过孔等,造成这些薄弱区域会成为容易变形失效的碰撞折弯诱导区域。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顶盖前横梁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包括:
[0036]顶盖前横梁下板1,其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2相连,所述顶盖前横梁下板1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空腔11,所述第三空腔11的开口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2的遮阳板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盖前横梁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顶盖前横梁下板(1),其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2)相连,所述顶盖前横梁下板(1)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空腔(11),所述第三空腔(11)的开口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2)的遮阳板安装孔(21)位置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侧围加强板(31),其组设于侧围外板(32)和侧围内板(33)之间;顶盖前横梁上板(4),其前端与所述侧围加强板(31)相连,且所述顶盖前横梁上板(4)、侧围内板(33)、顶盖前横梁连接板(2)以及所述顶盖前横梁上板(4)形成第一空腔(41),所述第一空腔(41)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2)的焊接过孔(22)位置对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加强板(31)与所述侧围外板(32)在长度方向平齐。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前横梁上板(4)的尾端与所述顶盖前横梁下板(1)相连以形成第二空腔(42),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2)通过第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欢吴忠杰李刚杨梅刘其文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