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145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至少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中空型腔,所述中空型腔中滑动设置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座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阀芯嵌套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中,其中,所述弹簧座至少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具有保持不变的外径D1,在沿弹簧座的轴向上,第二区段的外径D2呈连续变化的状态。本申请在使用时,油液在阀体卸油口处不会发生大幅度的流向变化,可以直接沿着弧形流出,不会产生涡流,从而避免了弹簧座处气蚀现象的发生。从而避免了弹簧座处气蚀现象的发生。从而避免了弹簧座处气蚀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溢流阀
,尤其涉及一种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溢流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元件,在液压系统中起到调定系统压力、压力过载安全保护等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液压系统整体的性能表现。现有技术中存在诸多溢流阀。例如,公开号为CN105782526A的专利文献,其公开了一种水压溢流阀,包括溢流阀体、阀盖、防松螺母、阀座、弹簧、阀芯,所述溢流阀体的底端开设有进液通道,所述溢流阀体的内部开设有与进液通道相通的阀腔,并在所述溢流阀体的外壁上开设有出液通道,该直动式溢流阀还包括弹簧上座、弹簧下座,所述弹簧的一端顶抵在所述弹簧上座的端面上,弹簧的另一端顶抵在所述弹簧下座的端面上,所述阀芯的下端面中间位置开设有”U”型凹槽,并在所述”U”型凹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引流孔A和引流孔B。
[0003]现有技术中,当溢流阀流道结构由于结构设计上的缺陷而导致油液在流动过程中形成涡流时,将会产生流场气蚀现象,此时会在旋涡中心处形成极低的负压区,从而导致油液中气泡的析出。气泡破裂后会产生较大的液压冲击,降低溢流阀工作时的稳定性,影响液压系统的控制性能。同时气泡破裂时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污染周边环境。因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至少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中空型腔,所述中空型腔中滑动设置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座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阀芯嵌套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中,其中,所述弹簧座至少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具有保持不变的外径D1,在沿弹簧座的轴向上,第二区段的外径D2呈连续变化的状态。
[0006]优选的,在弹簧座的纵截面下,第二区段的外轮廓由具有圆角半径R的弧形限定,其中,所述圆角半径R为4~5mm。
[0007]优选的,所述中空型腔至少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内径大于第二腔体的内径,所述第一腔体中设置有调压弹簧,调压弹簧的两个端部分别抵靠接触接触至第一腔体的内壁以及所述弹簧座。
[0008]优选的,所述阀体上设置有阀体卸油口,阀体卸油口的延伸方向与阀体的轴向大致垂直,所述阀体卸油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交界处。
[0009]优选的,所述交界处还设置有具有长度H1和高度H2的环形倒角,其中,所述长度H1
为2.3~2.4mm,所述高度H2为1.4~1.5mm。
[0010]优选的,所述阀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阀体进油口,阀体进油口的延伸方向与阀体的轴向大致平行。
[0011]优选的,阀芯至少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第一阀体具有保持不变的外径D1,其中,所述外径D1为5~5.1mm。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阀体呈圆锥台状,第二阀体具有最大直径D3,其中,所述最大直径D3为6.1~6.2mm。
[0013]优选的,所述弹簧座具有高度H,所述高度H为5.9~6.1mm。
[0014]优选的,在阀体进油口具有内径D的情况下,第二阀体的最小直径小于内径D。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6]本技术阀体卸油口处的工作状态为,弹簧座仍用于改变油液流动方向,设置的圆角半径为R的弧形的半径较大,油液不会发生大幅度的流向变化,可以直接沿着弧形流出,不会产生涡流,从而避免了弹簧座处气蚀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优选的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

阀体、2

调压弹簧、3

弹簧座、4

阀芯、5

环形倒角、6

中空型腔、6a

第一腔体、6b

第二腔体、7

阀体进油口、8

阀体卸油口、9

安装孔、3a

第一区段、3b

第二区段、4a

第一阀体、4b

第二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20]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至少包括阀体1、调压弹簧2、弹簧座3、阀芯4和环形倒角5。阀体1具有中空型腔6。中空型腔至少包括第一腔体6a和第二腔体6b。第一腔体6a的内径大于第二腔体6b的内径。阀体1上设置有阀体进油口7和阀体卸油口8。阀体卸油口8的延伸方向与阀体1的轴向大致垂直。阀体进油口7的延伸方向与阀体1的轴向大致平行。阀体卸油口8设置于第一腔体6a和第二腔体6b之间的交界处。
[0021]优选的,弹簧座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腔体6a中,弹簧座3的剩余部分位于第一腔体6a和第二腔体6b之间的交界处。调压弹簧2设置于第一腔体6a中。第一腔体6a的左端部呈封闭状,调压弹簧2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第一腔体6a的左端部以及弹簧座3连接。弹簧座3上设置有安装孔9。阀芯4嵌套设置于安装孔9中。在初始状态下,调压弹簧2呈压缩弹簧状态,使得其能够对弹簧座3施加水平向右的弹簧力Fs,在弹簧力Fs的作用下,弹簧座3和阀芯4能够对阀体卸油口8进行封闭,此时,阀体进油口7和阀体卸油口8处于不连通状态。
[0022]优选的,弹簧座3至少包括第一区段3a和第二区段3b,第一区段3a的外径保持不变,始终为D2。在沿从左至右的方向上,第二区段3b的外径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使得第二区段3b的最小外径为D3。在弹簧座3纵截面视图下,第二区段3a的外轮廓由圆角半径为R的弧
形限定。第一区段3a的外径D2优选为11.3~11.4mm。第二区段3b的最小外径D3优选为6.1mm~6.2mm。弹簧座的高度优选为5.9~6.1mm。圆角半径R优选为4.3mm。
[0023]优选的,安装孔9的直径D1小于第二区段的最小外径D3。阀芯4至少包括第一阀体4a和第二阀体4b。第一阀体4a的直径与安装孔9的直径大致相等。第二阀体4a呈圆锥台状。第二阀体4a的最大直径为D3,第二阀体4a的最小直径为D4。最小直径D4小于阀体进油口的内径D。安装孔的直径D1优选为5~5.1mm。
[0024]优选的,环形倒角5设置于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交界处。环形倒角5具有长度H1和高度H2。长度H1优选为2.3~2.4mm,高度H2优选为1.4mm~1.5mm。
[0025]本申请的工作原理为:使用时,阀体1与管道连接,管道中的液压油即可进入第二腔体6b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至少包括阀体(1)和阀芯(4),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中设置有中空型腔(6),所述中空型腔(6)中滑动设置有弹簧座(3),所述弹簧座(3)上设置有安装孔(9),所述阀芯(4)嵌套设置于所述安装孔(9)中,其中,所述弹簧座(3)至少包括第一区段(3a)和第二区段(3b),第一区段(3a)具有保持不变的外径D1,在沿弹簧座(3)的轴向上,第二区段(3b)的外径D2呈连续变化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弹簧座(3)的纵截面下,第二区段(3b)的外轮廓由具有圆角半径R的弧形限定,其中,所述圆角半径R为4~5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型腔(6)至少包括第一腔体(6a)和第二腔体(6b),第一腔体(6a)的内径大于第二腔体(6b)的内径,所述第一腔体(6a)中设置有调压弹簧(2),调压弹簧(2)的两个端部分别抵靠接触接触至第一腔体(6a)的内壁以及所述弹簧座(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消除流场气蚀现象的改进溢流阀阀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上设置有阀体卸油口(8),阀体卸油口(8)的延伸方向与阀体(1)的轴向大致垂直,所述阀体卸油口(8)位于所述第一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颜和曾广胜曾玉粦郝跃跃陈坚锋劳宏才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汇通精密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