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华永专利>正文

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325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气循环扇的风扇结构通过在导风壳体的两侧设置叶轮模组,两侧的叶轮模组高速运转所产生高速气流通过对应的送风通道输送至导风腔内,并从出风口高速排出,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将会带动风洞附近的空气沿气流的出风方向流动,将风力放大,即在出风口处产生科恩达效应,有效增大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形成风力倍增的效果,且多个叶轮模组的设置增大了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加强空气循环扇汇聚高速气流形成风束的能力,从而保证空气循环效果,提高用户体验;采用将两个叶轮模组设置在壳体的两侧的设计,从而缩小底座的体积,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叶轮模组设置在出风壳体的两侧,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看起来更具科技感。来更具科技感。来更具科技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循环扇
,特别涉及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空气循环扇能够在封闭环境内驱动室内空气进行全方位的循环来活化空气;空气循环扇还能加速与室外空气交换而降低室内气温。现有技术空气循环扇工作原理为:风机工作高速运转驱动有螺旋角度的风叶,将室内空气吸到机器内部,然后将风机吸进来的高速气流汇聚成一个高强度的风束,并从风扇壳体的出风口处吹出,因其风束的风量集中在一束,其风速大且吹得远,从而带动室内空气进行全方位的循环,活化空气,并通过风的流动来降低室内温度。
[0003]现有的空气循环扇不足之处在于,旧有的风机带动风叶的结构汇聚高速气流形成风束的能力不足,从而使空气循环扇吹出的风力不足,输送距离有限,从而影响空气循环效果。
[0004]本技术即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研究提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循环扇不足之处在于,旧有的风机带动风叶的结构汇聚高速气流形成风束的能力不足,从而使空气循环扇吹出的风力不足,输送距离有限,从而影响空气循环效果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包括依次连接的底座、连接座以及风扇机构,所述风扇机构包括与连接座相连接的导风壳体,所述导风壳体内设有导风腔,所述导风壳体的一端上设有与导风腔相通的出风口,所述导风壳体上设有风洞,所述风洞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贯通导风壳体,所述出风口围绕风洞设置,所述导风壳体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个向外延伸的安装部,每一所述的安装部内设有与导风腔连通的送风通道,每一所述的送风通道内设有叶轮模组。
[0008]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导风壳体包括依次连通的圆柱筒体和圆台筒体,所述圆柱筒体的内径与圆台筒体的内径尺寸相等,所述圆台筒体与圆柱筒体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尺寸与圆柱筒体的外径尺寸相等,所述出风口设于圆台筒体的另一端,所述圆台筒体的外径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缩小,两个所述的安装部分别位于在圆柱筒体的两侧。
[0009]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圆台筒体设有出风口一端的外侧直径为h,所述所述圆台筒体与圆柱筒体连接的一端的外侧直径为H,所述H和h满足:0.9≤h/H≤1。
[0010]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导风壳体的另一端的截面呈“U”型状。
[0011]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导风壳体上设有导风框架,所述导风框架上设有多个等距间隔排列的竖向导风翅片,多个所述的竖向导风翅片包覆导风壳体,相邻的所述竖向导风翅片之间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用于导引出风口吹出的风。
[0012]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竖向导风翅片包括翅片A和翅片B,所述翅片A可拆卸地连接在翅片B上,所述导风框架上设有用于安装翅片B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数量与翅片B的数量相等。
[0013]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导风框架的两侧设有与安装部相对应的连接半环,所述安装部通过连接半环的开口卡入连接半环内。
[0014]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用于封闭送风通道的安装盖,所述安装盖上设有供叶轮模组吸风的吸风孔。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的空气循环扇的风扇结构通过在导风壳体的两侧设置叶轮模组(叶轮模组比起旧有的风叶结构,具有更强的出风能力,产生的噪音更小),两侧的叶轮模组高速运转所产生高速气流通过对应的送风通道输送至导风腔内,并从出风口高速排出,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将会带动风洞附近的空气沿气流的出风方向流动,将风力放大,即在出风口处产生科恩达效应,有效增大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形成风力倍增的效果,且多个叶轮模组的设置增大了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加强空气循环扇汇聚高速气流形成风束的能力,增强空气循环扇吹出的风力以及风束的输送距离,从而保证空气循环效果,提高用户体验;通过采用将两个叶轮模组设置在壳体的两侧的设计,叶轮模组不安装在底座内,从而缩小底座的体积,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叶轮模组设置在出风壳体的两侧,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看起来更具科技感,更为美观。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沿A

A线的剖视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隐藏部分翅片B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导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图5沿B

B线的剖视示意图;
[0024]图7为图5沿C

C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0026]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包括依次连接的底座1、连接座2以及风扇机构3,所述风扇机构3包括与连接座2相连接的导风壳体4,所述导风壳体4内设有导风腔41,所述导风壳体4的一端上设有与导风腔41相通的出风口42,所述导风壳体4上设有风洞43,所述风洞43沿出风口42的出风方向贯通导风壳体4,所述出风口42围绕风洞43设置,所述导风壳体4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个向外延伸的安装部44,每一所述的安装
部44内设有与导风腔41连通的送风通道45,每一所述的送风通道45内设有叶轮模组46,每一所述叶轮模组46的出风口与对应的送风通道45密封连接;本技术的空气循环扇的风扇结构通过在导风壳体的两侧设置叶轮模组(叶轮模组比起旧有的风叶结构,具有更强的出风能力,产生的噪音更小),两侧的叶轮模组高速运转所产生高速气流通过对应的送风通道输送至导风腔内,并从出风口高速排出,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将会带动风洞附近的空气沿气流的出风方向流动,将风力放大,即在出风口处产生科恩达效应,有效增大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形成风力倍增的效果,且多个叶轮模组的设置增大了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加强空气循环扇汇聚高速气流形成风束的能力,增强空气循环扇吹出的风力以及风束的输送距离,从而保证空气循环效果,提高用户体验;通过采用将两个叶轮模组设置在壳体的两侧的设计,叶轮模组不安装在底座内,从而缩小底座的体积,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叶轮模组设置在出风壳体的两侧,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看起来更具科技感,更为美观。
[0027]具体的,所述叶轮模组包括架设在风扇壳体内的叶轮外壳、设于叶轮外壳上的导风结构、设于叶轮外壳内的叶轮、以及设于叶轮外壳和导风结构之间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叶轮动作产生高压气流,所述导风结构用于导引所述叶轮所产生的高压气流经出风通道吹出;叶轮模组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叶轮高速旋转产生高速气流,然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包括依次连接的底座(1)、连接座(2)以及风扇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机构(3)包括与连接座(2)相连接的导风壳体(4),所述导风壳体(4)内设有导风腔(41),所述导风壳体(4)的一端上设有与导风腔(41)相通的出风口(42),所述导风壳体(4)上设有风洞(43),所述风洞(43)沿出风口(42)的出风方向贯通导风壳体(4),所述出风口(42)围绕风洞(43)设置,所述导风壳体(4)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个向外延伸的安装部(44),每一所述的安装部(44)内设有与导风腔(41)连通的送风通道(45),每一所述的送风通道(45)内设有叶轮模组(4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壳体(4)包括依次连通的圆柱筒体(48)和圆台筒体(49),所述圆柱筒体(48)的内径与圆台筒体(49)的内径尺寸相等,所述圆台筒体(49)与圆柱筒体(48)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尺寸与圆柱筒体(48)的外径尺寸相等,所述出风口(42)设于圆台筒体(49)的另一端,所述圆台筒体(49)的外径沿出风口(42)的出风方向逐渐缩小,两个所述的安装部(44)分别位于在圆柱筒体(48)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台筒体(49)设有出风口(42)一端的外侧直径为h,所述圆台筒体(49)与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永
申请(专利权)人:张华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